高校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评价研究

2013-08-15 00:43江哲丰
关键词:隐性美的校园

张 淞,江哲丰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繁复杂的现实,高校校园所承载的校园视觉文化与政治、伦理、环境等公共领域彼此交叠,影像和符号在校园环境中依赖媒体的传播不断延伸。现实要求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去思考隐藏在这些复杂现象背后的隐性教育价值,依赖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建构,追寻因审美活动的异变而引起的教育转向的意义与价值取向。

一 校园“视觉文化”术语的提出

专家对视觉文化概念的界定不尽一致,本文选取张舒予教授的定义,“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视觉文化的特点是站在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立场,以人获取知识、接受教育为终极目标,潜移默化地熏陶人、影响人,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表现方式。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校园视觉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以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发生在校园内的一切以影像和图画为核心载体的现象并加以综合利用,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校园视觉文化也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校园中所包含的一切“视觉元素”为物质载体,以提升人的认知为目标,寓育人于隐形,随着学校的诞生而存在,并随学校的发展而发展。校园视觉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校园中人的思想观点、道德修为、知识气质、行为方式产生熏陶、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

校园“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基本含义在于校园环境中的视觉元素,它是“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2]视觉文化是指文化在分离以语言为基础上的理性主义形态,强调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校园视觉文化是以育人为目的,以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为手段,以校园美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校园视觉文化将美的元素融入人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形成校园中的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中以影像为载体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可以作用于人的感觉,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其设计的目的在于挖掘校园中诸多要素的组合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蕴涵在其中的美学意义。校园视觉文化不仅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即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发展,也关注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即学校教育与校园视觉文化的整合。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它,这便是人与环境,精神与物质的交融,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文化思索。通过对学校校园中美的因素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使“寓教于美”,“教育立美”体现在学校全部活动过程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教育形式对人产生隐性的、缄默的影响,这也是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 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3]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是人,是师生在对视觉文化在校园中的隐性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自觉选择。理解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落脚点是人对美的元素的追求,着眼点是人在审美情趣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自律水平的提升。

校园视觉文化设计的社会隐性教育价值之一是学会关心周围的环境和人。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成为人能获取知识与技能后的必然选择,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实践需要也必须对此作出正确的抉择;同时,人也生活在人类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之中,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只有关心和顾及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保证自身合法和谐长效发展。因此,利用校园视觉文化设计引导受教育者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正确处理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关系——尊重环境以及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和秩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环境和社会公德。愿意为环境、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个人利益服从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

校园视觉文化设计中蕴涵的个体隐性价值。首先在于重塑人的审美意识。美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有色彩搭配的协调之美,有结构比例的匀称之美,有要素组合的和谐之美,有性能耦合的统一之美……这些对校园视觉文化设计而言无疑是一笔财富。学校教育中不仅蕴涵着大量美的要素,而且可以通过人们的感受美,欣赏美逐步达到理解美、运用美和创造美。其次在于重塑爱的情感。美是爱的基础,爱是美的升华,校园视觉文化中美的元素是爱的源泉之一。好的视觉文化环境能给人带来好的心境以及好的视觉生活享受,激发青少年对生活的热爱,以美引真,激活思维;以美导善,怡情养性。从视觉之美着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并激发出他们的爱的情感,符合以小见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环境教育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再次,在于养成人的超越精神。众所周知,物质缺乏带来的是贫穷与落后,而精神的匮乏所造成的是认知混乱、道德滑坡、情感干涸,人们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失去了其灵魂的归宿。校园视觉文化设计使人不仅有超越需求,还有能力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间找出适当的结合点,真正实现在追求精神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超越物质需求,超越自我,追求群体乃至全人类的价值。

三 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价值对行为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在综合论述校园视觉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并作出合乎逻辑的评价成为现实中需要思索的问题。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对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价值进行评价,要准确地把握校园视觉文化的个性特征显得异常艰难,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从而窥视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价值对行为的影响。

杜威主张通过置于某种文化氛围中的学习来“重构经验”。这种通过学习体验来培养兴趣和好奇心的想法是杜威“重构经验(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理念的中心。[4]在校园视觉文化氛围中,隐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引起经验的交流,从而促使技能和知识结构改进的发生,杜威把这看做是有利于产生成长和理解的机会,这种机会导致倾向科学的方法,即了解事实的尝试和调查的努力。科学的精神,是青年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的动力,隐性教育为它的养成提供了教育的载体。

泰勒(R.Tyler)是最先将评价这个术语的运用于学校是如何影响学生校外行为的人之一。泰勒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学生是否是为了消遣而阅读;⑵学生是否采用了学校认为好的利用闲暇时间的方法;⑶学生的兴趣范围并了解他们思考方法的特点。重要的是,泰勒提出了学习的潜在维度以建立评价体系,并尽可能在评价中包括对隐性教育价值的叙述。在校园视觉文化隐性教育的复杂背景中,虽然建立一种尽善尽美的评价体系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向减少负面影响的方向努力。同时,泰勒希望在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显然。泰勒研究隐性教育是更好地理解它对教育的价值并最终达到控制和运用的目的。他把价值的概念整合在评价中,并正面涉及了隐性教育效果所带来的问题。

黑格尔说“让它(美)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5]因此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价值对行为的影响,就是要使我们的校园文化不再局限于具体校园视觉图像,更注重的是情感和感知方面的整和,使校园生活成为一种真、善与美的再度体验,使文化与校园生活达到完美的融合,构建校园中和谐的文化家园。

在以审美情趣为语境的校园视觉文化设计中,隐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现美的价值,进而将人还原为一个自由的人——“扬弃了来自各方面对人的制约,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敬畏感上升为一种幸福感、一种感恩冲动”,此时“无论是来自外在的压迫还是来自自我内部的无奈就都烟消云散了。”[6]因此,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价值研究应成为当下校园环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校园环境文化不仅要满足视觉建构与创新的需求,更要在珍视美的感悟与体验的基础上,重视人的价值生命的回归。

四 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价值

校园视觉文化的建构不仅仅是设计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文化空间里,有两种表现:一是校园中存在的大量的视觉信息。例如,现今校园中大量存在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这些信息大多是文化内容经过设计与修饰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替代品,并不具备一种新的文化的基本特点。另一种是由隐藏在这些设计制品背后的“美的元素”所构建的文化家园,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和作用产生出许多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代表了校园视觉文化本质特征。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将学科课程中的点、线、面的元素运用于实践中,制作出校园公共艺术墙,由此将自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投射到艺术之“墙”中,无形中将环境烙上了人性之印。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言:“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归纳到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7]显然,人的心灵折射在这样的一个文化世界中,求真、崇善、重情和达美的隐性教育价值最终也就表现为文化家园的建构。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12.

[2]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J].文化研究,2002(3).

[3]叶 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4]任友群.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J].上海教育,2001(22):32.

[5]瑜 青.黑格尔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孙俊三.教学过程的美学意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6.

猜你喜欢
隐性美的校园
打破平衡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好美的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