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之变——洛夫诗中 “石”类意象探析

2013-08-15 00:46董正宇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洛夫巨石全集

董正宇, 黄 慧

(1.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2.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大街上人群熙攘

都在搜寻一块石头,和它的门。

—— 《漂木.洛夫诗歌全集Ⅳ》 P397

台湾诗人、诗评家简政珍曾言:“所有文类中,诗最为仰赖意象的经营”。[1](P100)诗的价值,因意象而存在。精彩纷呈的意象,是一首诗歌令人血脉贲张的最为显在的依据。因此,在诗的创作中,成功的诗人均十分重视意象的塑造和经营。“诗魔”洛夫就是个中翘楚。他是语言的历险者,更是意象的魔法师。简政珍认为:“以意象的经营来说,洛夫是中国白话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诗人”[2](P426)李元洛也说 “洛夫的诗歌艺术,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意象经营的艺术。”[3](P268)洛夫对意象的塑造也有心得:“诗人在创作时,首先心中出现一种 `视境',或称为`心象',然后又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成了意象,读者欣赏一首诗时,必先通过意象,使诗人的`视境'在心中重现,然后进而体悟出这一意象所含的诗情和诗意 。”[4](P6)

事实上,在长达60余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洛夫不仅以万花筒般的意象呈现带给读者诸多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更创造了一批现代诗的代表性意象,大大拓展了现代诗的疆土。其中,“石”类意象在洛夫诗中存续时间长 (从早期的《石室之死亡》至近期的《漂木》均频繁运用,几乎延续了60余年诗歌创作生涯)、数量种类繁多(在《洛夫诗歌全集》收录的529首诗中,近三分之一出现了 “巨石”、 “石头”、“青石”、“石子”、“石阶”、“石柱”、“石壁”、“墓石”、“碑石”等“石”类意象),且内涵丰富、形式翻新,成为具有鲜明洛夫标志的独特意象。

“石”在自然界中极为普通,粗粝的外表,冰冷的温度,毫无思想和欲望,更不用说哲思和追求,然而在 “诗魔”洛夫百变的魔性之笔下,“石”不仅被赋予生命,更具有情感乃至思想,演绎出一出异乎寻常的“巨石之变”。

一、直抵灵魂的生命之石

在洛夫大量诗作中,《石室之死亡》是不能跳过的,因为这是洛夫的成名作。诗写成于1963年,全诗共有六百多行,近半个世纪以来,其意象的繁复,意境的冲击力,让它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现代诗的代表作。在诗中,洛夫让冰冷的无生命的石头成为孕育生命的温床:“我乃从一块巨石中醒来……”。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三部均与“石”有关。其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为 “仙石”所生。《水浒传》 中有 “伏魔之殿” 上镇压妖魔的 “石碑”。而 《红楼梦》中那块著名的灵石,更是集天地精华而生,女娲补天之石。一块生命的石头被赋予生命灵性,从而进入文学的殿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知洛夫的化“石”之举是否受此启发?通览《石室之死亡》全诗,读者更能感受的是由一组组“石”类意象所反复渲染的一种死亡的氛围: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扫过那座石壁

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

—— 《石室之死亡1·洛夫诗歌全集Ⅳ》 P26

“石壁”瞬间就凿成了 “血槽”,直抵灵魂的考验:面对战争中伴随生命的消逝,鲜血沿着石壁缓缓滴下的恐怖情景,诗人怔在那里,仿佛死亡一步步逼近,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直到麻木。为什么说是麻木呢?且看:

我把头颅挤在一堆长长的姓氏中

墓石如此谦逊

以冷冷的手握我

死亡的声音如此温婉

犹之孔雀的前额

—— 《石室之死亡12·洛夫诗歌全集Ⅳ》P37

墓石谦逊地以冷冷的手握我,死亡的声音又是如此温婉,但我面对死亡似乎已经不怕了,或者说麻木了,因为,逃或者不逃,死神就在那里。在这里,“墓石”传达出死亡的讯息,成为死亡的象征。这种死亡是温婉的,谦逊的,又是震惊的。诗人究竟在表达什么呢?或许是一种亲临死亡的巨大感触下对死亡的重新理解吧。

石室倒悬,便有一些暗影沿壁走下来

倾耳,听空隙中一株太阳草地呼救

哦,这光。不知为何被鞭挞,而后车乐死

—— 《石室之死亡43·洛夫诗歌全集Ⅳ》P68

“石室倒悬”,在战争的摇晃中, “我”的世界颠覆了,有人走下来,虽然听见生命的呼救,但是却无能为力,最后车乐死,这里四处都是死亡。没有生命的物体会死亡吗?不会。但在洛夫的笔下,石室竟然会死亡,且“死亡的声音”甚至“是如此温婉”,诗人究竟是如何思考的呢?洛夫自己对诗歌创作原初状况有一个客观回忆:

一九五八年,金门发生激烈炮战,中外轰传……一九五九年五月我有外语学校毕业,七月派往金门占地担任新闻联络官们负责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采访记者。……最初我在一间石块堆砌的房子里办公,夜间则到附近另一个地下碉堡中睡觉,及到三个月之后才搬进一个贯穿太武山,长约两百公尺的隧道中去住。……隧道内经常不发电,晚餐后大家除了在黑暗中聊聊天之外,便是睡觉。开始我很不习惯这种战地生活,经常失眠,在黑夜中瞪着眼睛胡思乱想,有时在极静的时刻,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久而久之,在胸中酝酿成熟,便蠢蠢欲动,直到八月某日,我在办公室写下 《石室之死亡》的第一行:……[5]

可见,“石壁”、“墓石”、“石室” 等意象并不是随意使用的,这与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关。作为非和平年代的军人,洛夫将自己对生存的体验化入自己的诗歌之中,不得不面对死亡,而死亡也不会因为军人的勇敢而回避。洛夫还回忆起当初在地下室推敲 《石室之死亡》第一句时的情景:“正一面思索,一面斟字酌句的修改中,突然室外传来一阵炮弹爆炸声,震得石室一阵摇晃。坐在我对面的一位上尉军官吓得躲到办公桌下去了”。而诗人面对死亡并不觉害怕,只意识到“如果以诗的形式来表现,死亡会不会变得更为亲切,甚至成为一件庄严而美的事物”,[5](P193-194)所以死亡的声音竟然是“温婉”的。在 《石室之死亡》 中,“石室” 是死亡发生的地方,也是诗人得以存活的地方,诗人与 “石室”一起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渺小,从而心灵变得更强大。

二、外冷内热的自身之石

洛夫曾言:“我个人比较欣赏冷的诗,也就是观照式的诗,何为观照式的诗?就是诗人看这个世界时,心是热的,眼睛却是冷的;血是热的,话却是冷的”。[4]体现在诗歌表现形式上,意象的客观化成为洛夫的自觉追求。这种表现,在借“石”类意象来喻指孤寂的生命个体时开始显露。且看:

所以说

你毕竟是一块石头

静寂自内部生长

自你的骨骼硬得无声之后

—— 《石头记·洛夫诗歌全集Ⅰ》 P365

当然,更多的时候,冰冷的“石头”却可以化身为内心热切的 “欲望”,比如:

我在寺钟懒散的回声中

上了床,怀中

抱着一块石头呼呼入睡

石头里藏有一把火

鼾声中冒出烧烤的焦味

当时我实在难以理解

……

清晨,和尚在打扫院子

木鱼夺夺声里

石头渐渐溶化

我抹去一脸的泪水

天,就这么亮了

—— 《夜宿寒山寺·洛夫诗歌全集Ⅳ》 P490

洛夫在后记中夫子自道:“诗中所谓`石头',乃是我个人的隐喻,暗指人潜意识中的欲念。夜幕中,千年寒山寺,晚钟阵阵、木鱼声声,潜藏尘世之火的“石头”渐渐平息、最终 “溶化”。“石头”见证了诗人悟道 (“天亮”)的艰难过程。

在当下华语诗坛,洛夫地位尊崇,他不是一块平常的凡石,而是一尊伟岸的“巨石”:

那满山滚动的巨石

是我吗?

我手中高举的是一朵花吗?

久久未曾一动

一动便占有峰顶的全部方位

—— 《巨石之变3·洛夫诗歌全集Ⅰ》 P395

诗人在疑惑那“巨石”可是自己,也正是对生命的质问,我是谁?谁是我?我若是我,我又该何去何从?所以诗人继续写到:

万古长空,我形而上地潜伏

一朝风月,我形而下地骚动

体内的火胎久已成形

我在血中苦待一种惨痛的蜕变

我伸出双臂

把空气抱成白色

毕竟是一块冷硬的石头

我迷于一切风暴,轰轰然的崩溃

我迷于神话中的那双手,被推上山顶而后滚下

被砸碎为最初的粉末

—— 《巨石之变7·洛夫诗歌全集Ⅰ》 P399

“我”是一块冷硬的石头,在血中等待一种蜕变。这里诗人借用了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受惩罚的寓言。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除了《巨石之变》,诗人还在不少诗歌中以 “石”自呈。如:

只有你

深知我很喜欢焚过的温柔

以及锁在石头里的东西

—— 《信·洛夫诗歌全集Ⅳ》 P299

再如:

石头骂我

我只不过从它内部

偷了点个性

—— 《石头骂我贼·洛夫诗歌全集Ⅳ》P541

于谦 《石灰吟》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象征的正是诗人的铮铮铁骨和坚定决心。石意味冷、孤绝、寂寞,而其内藏酒、岩浆甚至火,这种外冷内热的特征正是洛夫的自身写照。因此,在洛夫的诗中,在大量 “石”意象中,隐喻的正是一个外表或许冷漠、孤绝、岿然不动,但其内心却藏着岩浆、火的现代知识分子个体。

三、无尽无涯的乡愁之石

有人说,湖湘文化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蛮”字来概括,指的是湖南人所独有的独立不羁、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无所依傍、浩然独立地精神特征。湖南人这种特质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钱基博分析:“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6](P1)湖湘人士多与“石”关联,如毛泽东的小名就是“石牙子”,彭德怀也被称为“石和尚”等。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峭硬、独立、棱角分明的石头往往用来表现倔强、桀骜不驯等特质,并成为作者不苟世俗的性格和傲然兀立的形象的写照。屈原曾吟唱:“石磊磊兮葛蔓蔓”(《九歌·山鬼》),借石状凄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

洛夫虽然长期游学于台湾和海外,但在湖湘大地度过自己梦幻般童年和白马般少年的洛夫有着深深的“湖湘情结”。他戏称自己一生经历了 “两度流放”:第一次是从大陆去台湾,第二次是从台湾去加拿大。然而不论是哪一次流放,诗人精神的故乡未变,依然是中国——湖南——衡阳。也就是因为这样,乡愁成为洛夫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在不少乡愁抒写中,“石”类意象成为洛夫寓意乡愁的载体。

冬夜

偷偷埋下一块石头

你说开了春

就会酿出酒来

那一年

差不多稻田都没有怀孕

用雪堆积的童年

化得那么快啊

所幸我仍是

你手中握得发热的一块石头

—— 《酿酒的石头·洛夫诗歌全集Ⅱ》 P325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童年的记忆,那时,人如此天真,小小的心希望埋下石头可以酿出酒,只是世事哪能尽如人愿,最终许下的愿望也成为了泡影,“用雪堆积的童年”化得很快,久离故土,人也长大了,但所幸我仍是你手中握得发热的一块石头,这里也是用石头比成自己,一直从记忆中汲取能量的自己。

而《岁末无雪》中,诗人乡愁也有所表露。

唯有一张白纸醒着

醒着而又空着

亦如他骨骼里间间无人看守的房屋他也曾关心水的变色

山的走向

植物如何衰老而不再怀孕

以及碑石在异乡竖起时的惴惴

—— 《岁末无雪·洛夫诗歌全集Ⅱ》 P123

中国人都讲究叶落归根,诗人有感于自己的漂泊异乡,想起游子碑石竖起在异乡的凄凉场景,不禁惴惴,乡愁对于洛夫成为一种“严重的内伤”,难以治愈。

再看下面这首,更是将乡愁与历史的沧桑结合起来了。

我奔驰于众山与清空之间

俯首下望

指指点点

那是秦时圆过的月

那是汉时失去的关

那是荒草中的李陵碑?

那是昭君用琵琶弹出的一条青石路?

—— 《我在长城上·洛夫诗歌全集Ⅱ》P186

对于洛夫来说,长城这一想像中的故国壮观,是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民族认同的泉源之所在。这首诗写于1979年,那时诗人漂泊孤岛已三十年。重回长城,思绪万千,王昌龄吟过的出塞,司马迁笔下悲剧性的李陵,“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昭君一起涌向洛夫,家国之思令诗人情感沉郁而悲壮,把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受,浓缩在长城的遥想之中。

无独有偶,不少当代湖南诗人都钟情于“石”类意象。胡丘陵在长诗《2008.汶川大地震》中写道:“冷淡了那些低贱的青草 也就冷淡了母亲 冷淡了那些平常的石头 也就冷淡了父亲”。另一位诗人李志高《生命的石头与火焰》中也写道:“我诞生的时刻不是我 一个人的时刻,一块石头落地”。[7](P68)诗人将自己的出生比喻为石头着地,与洛夫的使用异曲同工。

四、温婉柔情的爱情之石

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在洛夫看来:“如何求得贴切的、鲜活的、或为表现某种特殊心象所需的语言,实为一个诗人最大的挑战”。[8](P159)洛夫诗中大量的 “石” 类意象,不仅可喻生命乃至自身,也可隐含纠结的乡愁情怀,更可展现或甜蜜或忧愁的爱情之果: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 《众荷喧哗·洛夫诗歌全集Ⅰ》 P81

开篇即写到“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温婉的一朵”,爱情的甜美就可见了,而后诗人又直白地说“我就喜欢你撑着一把碧油伞”,更加明确那人便是我心中的女子。但“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何故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呢”?这女子该是害羞起来了,那颗“石子”也就不是单纯的“石子”,或许是一句她想听、他想说的年轻人的悄悄话。这也让人联想起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少女,还有戴望舒的“撑着一把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了,这是多么地美好。

在《石头妻子》中,则闪烁着的是爱的盼望:

你一直未曾哭过

妻子,我真不相信

用刀子

在你身上刻不出一滴泪来

更不要说血了

甚至也没有伤痕

我哀伤地离去顺手从你额上刮走一撮青苔

—— 《石头妻子·洛夫诗歌全集Ⅱ》 P220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使用“石”,但却通篇在刻画一个坚如磐石的妻子。那是望夫崖上的千百年来的盼望,可是丈夫远行,迟迟不归,思妇望穿秋水最终化为望夫石。

在中国诸多诗歌先贤中,洛夫特别钟情于 “诗鬼”李贺。李贺诗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意象生僻,情感浪漫,笔意超纵。钱钟书曾研究过李贺诗赋物“使之坚、使之锐”的特点,指出他的诗 “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9]在洛夫长达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石”类意象也成为其常用意象之一。通过诗歌这种载体,洛夫以石观心,以石喻道,以石悟道,与石对话,生命、自身、乡愁、爱情一一浇灌于各种纷至沓来的“石”类意象之花中,交织成了一幅魔性十足的画卷。一块小小 “石头”,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直逼千年之前的鬼才李贺,不愧为当代 “诗魔”。

[1]简政珍.意象思维 [A].诗的瞬间狂喜[M].台北:时报文化事业公司,1991.

[2]简政珍.洛夫作品中的意象世界[A].洛夫.洛夫诗歌全集Ⅱ[M].台北:普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3]李元洛.江涛海浪楚人诗——论台湾诗人洛夫的诗歌创作 [A].缪斯的情人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4]洛 夫.诗的语言和意象 [A].孤寂中的回响 [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

[5]侯吉谅.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关重要评论[M].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6]钱基博.导言[A].近百年湖南学风 [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李志高.生命的石头与火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8]洛 夫.我的诗观与诗法 [A].诗的探险[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9]刘小平.李贺诗的玉石母题臆说[J].内蒙古社会科学 (人文版),1996,(4):80.

猜你喜欢
洛夫巨石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Easter Island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Monica"s Gang巨石挡路
《陈望道全集》出版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