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的临床研究

2013-08-18 06:35黄祥魁
中外医疗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脐单孔胆道

黄祥魁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凤凰医院普通外科,江苏无锡214028

目前,随着我国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人们对于手术美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自然腔道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成为了微创外科临床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由于自然腔道存在腹腔感染、需调准腹腔镜进镜方向和闭合困难,且对于器械和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因而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TUSPLC)则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因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该次临床实验对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现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病例为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以该院所收治的60例胆囊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4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6.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的手术麻醉.实验组患者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TUSPLC)治疗,抬高患者头部为20~30°,在脐部周围皮肤的天然褶皱部位行一纵向的2 cm长手术切口,将单孔三通道装置置入患者腹内,并分别在三通道中置入弯、直操作器,以及5 mm长的腹腔镜,在腹腔内填充CO2气体建立气腹,两组患者的气腹压力均控制在12 mmHg左右.胆囊系膜的前后层分别使用分离钳进行分离,解剖胆囊三角,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充分游离,使用生物夹闭合切断胆囊管,胆囊动脉使用超声刀进行离断,从胆囊床剥离胆囊,将胆囊自脐部切口处取出,将脐部切口缝合,并修复脐部形态.对照组患者接受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效果、手术出血量和手术之间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2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且手术后未发生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实验组患者中,3例患者术中转为接受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效果、手术出血量和手术之间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分析(±s)

组别例数(例)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d)实验组对照组P值30 30 19.21±4.58 22.06±5.16<0.05 52.34±9.73 39.18±7.50<0.05 26<0.05 2.17±0.25 2.42±137<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技术具有下述显著的优势:①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较轻.TUSPLC手术创伤较小,单切口,局部皮肤松软且较薄,肌层缺乏,因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②手术疤痕较小且轻,因而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心理创伤更小.经过脐部皮肤的天然褶皱行手术切口,因而不会在腹部留下可视瘢痕;皮肤局部的脂肪层较薄,脐部血运良好,缝合后张力较小,因而感染的发生率较小,切口易于愈合,从而满足了美观和微创的要求.③手术切口直径仅为2 cm左右,有助于胆囊取出,以及术后皮肤的逐层缝合,因而切口疝的发生率较低.④TUSPLC手术操作简单灵活,若术中发生无法判断或操作遇到障碍,则可随时转为LC手术治疗[1].若患者腹腔内存在胆囊解剖位置异常、胆囊萎缩或组织粘连等问题,而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造成手术无法继续进行,可在患者剑突下伙食锁骨中线肋缘下加设辅助性套管,并改为行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且仍然能够满足微创手术的要求,并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

TUSPLC手术虽然具有上述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缝合的难度较大.因为手术只使用两把操作器械,不能增加术中的牵拉暴露,这也导致了手术难度的提高.由于手术过程中两种器械会在腹腔内相互交叉,这就要求操作者需要转变原有传统LC手术方法形成的操作逻辑模式,树立了全新的反向操作逻辑模式,因而现阶段不适合于操作判断难度较大的患者[3].②对患者的体形有一定的限制.对于较胖或较高的患者,因为通道位置较为稳定,手术视野较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手术操作的难度.③违背了三角分布的手术原则.TUSPLC手术表现出"筷子效应",因为三个套管之间的间隔较小,抓钳和主操作器械之间距离较小,在手术实施过程中两者常会相互干扰,抓钳的牵拉位置需要在术中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不仅要保证充分展开手术部位,而且不能对主操作器械造成影响,这也是造成手术操作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该次临床实验选用一种可弯曲的5 mm加长腹腔镜和多孔道套管,从而有效克服了单孔器械操作造成的空间狭小问题,形成了三角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操作器械之间的互相影响,避免了"筷子效应"问题,为手术的灵活操作提供了保证,使手术过程更加易于控制和实施[4].④术野暴露效果较差.因为同一孔道需要同时进入光源和器械,因而手术器械和腹腔镜之间的夹角过小,操作过程中各个器械处于平行状态,所以,解剖三角时电凝钩无法看清,对术野空间图像进行调整时,抓钳之间会相互碰撞,而调整抓钳的位置又会对图像的质量和术野暴露范围造成影响[5].

该研究中,实验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等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表明,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对胆囊疾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各种胆囊疾病,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手术切口较小,不会对手术部位的美观性造成影响,因而是一种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1]张亚群.单孔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早期经验(附5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5):377-378.

[2]姜浩.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910-3911.

[3]吴志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推广探讨[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1,4(3):217-218.

[4]胡海.经脐单孔腹腔镜胆道手术的现状与展望[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2):81-84.

[5]吴志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推广探讨[J].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外科,2011,1(1):251-252.

猜你喜欢
经脐单孔胆道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
单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初步应用(附2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