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2013-08-18 06:35于建光
中外医疗 2013年4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脊髓

于建光

磐石市医院,吉林磐石132300

据调查报告显示,有高达12%~37%的脑髓损伤患者中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且痉挛程度不具有稳定性,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站立、行走等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1].为了探讨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该院采用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对该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54例,均合并有中、重度及张力增高.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2~57岁,平均(32.1±1.5)岁,病程1.5~16.4个月,平均(7.1±1.2)个月.所有患者入院前经血、尿、粪常规、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正常,且均无癫痫、精神病史.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包括:①保持正确的体位:当患者病情稳定且脊柱经固定并保持稳定后,提倡侧卧、仰卧和俯卧位体位的变换,并逐步增加俯卧位的耐力,以保持骨折部位的正确排列,并能有效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及痉挛的发生.②关节保护与训练:在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应开始全身各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以保持和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腱组织和肌肉的柔软性.1~2次/d,每一关节活动时间3~5 min.进行关节活动时,应从近端过渡到远端关节,动作要轻、柔、缓、慢,活动范围尽量达到最大的生理范围.③选择性肌肉功能增强训练:肌力增强是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一项基本内容.希望通过肌肉牵张和功能增强训练使健存的肌肉都能达到最大的力量来代偿以及完成瘫痪肌肉的功能,使患者能够独立完成移动身体、生活自理,能自如地适应周围环境.④呼吸训练和排痰训练:康复人员单手或双手放在胸骨下部或上腹部,在呼气时加压,在呼气结束时迅速松手,以代替腹肌功能,帮助患者完成有效的呼气,增加患者每次的换气量.如患者咳嗽且痰多,可采用手法叩击或振动胸部或背部,配合体位引流,使痰液松动易于排出体外.⑤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肌痉挛的基础知识和治疗的重要性,并且告之加重肌痉挛的刺激性因素和避免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巴氯芬片进行进一步治疗,起始剂量为3次/d,5 mg/次,用药3~7 d后增加5 mg,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00 mg.肌肉张力维持剂量35~7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评价方法

依据改良Ashworth评分法:0级:肌张力没有增高;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度(ROM)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发生突然卡住并释放现象;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始终呈现一定阻力;2级:肌张力有较为明显的增高,但肢体屈伸仍比较轻松;3级:肌张力明显增高,被动活动有一定困难;4级:肢体屈伸受限[2-3].

将疗效标准划分为以下3个等级:①显效:肌张力比治疗前至少减轻2级;②有效:肌张力比治疗前减轻1~2级:③无效:肌张力无改善.

1.4 统计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患者为92.5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Ashworth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脊柱骨折后,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膜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而所谓的肌痉挛是指由中风、脑瘫、截瘫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性疾病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现象,主要表现为脊髓反射亢进,包括牵张反射亢进、屈肌反射亢进、对侧伸肌反射亢进等.某些痉挛可伴肌痛、肌强直或不自主运动.

巴氯芬别名氯苯氨丁酸,力奥来素,为γ-氨基丁酸(GABA)的一种衍生物,系作用于脊髓的骨骼肌松弛剂、镇静剂.其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均与其他肌肉松弛剂不同.它抑制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传递,可能通过刺激GABA受体,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神经肌肉的传递不受本品的影响.用于多发性硬化所致的骨骼肌痉挛、脊髓感染、变性的肌肉痉挛症(痉挛性脊椎瘫痪、筋萎缩性外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外伤(外伤性下身瘫痪、外伤不全麻痹、脊髓压伤)、赘生性的肌痉挛症,以及由于大脑性瘫痪、中风和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肌痉挛症,可缓和症状并有助于残余功能的重建.此外本品还可治疗腰扭伤、肌肉拉伤及妇女更年期的腰背酸痛.亦可治疗呃逆、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巴氯芬口服吸收快而完全,tmax为0.5~1.5h,t1/2为3~4h,约15%在肝代谢,大部分以原形药物由肾脏排出.摄人量的75%在2h内排出[4].

研究结果显示,巴氯芬治疗脑损伤后肌痉挛,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现象.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贾雪,何成奇,丁明甫,等.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742-744.

[2]李东,刘伟,汪家琮,等.巴氯芬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9-40.

[3]曾彦.神经生理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肌痉挛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11):2288-2289.

[4]张素洁,司同,李治,等.纳米穴位贴敷缓解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1):849-851.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请您诊断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