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76例疗效观察

2013-08-18 06:35焦娜
中外医疗 2013年4期
关键词:异维红霉素丘疹

焦娜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郑州450053

为了观察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2010年10月---2011年11月该院采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来该院皮肤科就诊的痤疮患者,共140例,其中男75例,女65例;年龄15~35岁,平均25.6岁;病程2~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采用国际改良分级法1,痤疮分类为Ⅰ、Ⅱ级者.Ⅰ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Ⅱ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之间.排除标准,治疗前4周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和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前2周面部用过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消炎类以及维A酸类等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孕产妇及近期有生育计划者,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过敏者,继发性痤疮(如药物性痤疮、职业性痤疮),Ⅲ、Ⅳ级寻常痤疮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72例,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1次/晚外用;对照组68例,0.025%维A酸软膏每晚/次外用.两组外用前均需温水洗净面部,连续治疗8周,第4、8周各复诊1次,观察并记录皮损﹙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等﹚变化情况.

1.4 观察方法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皮损类型、数目、积分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1.5 疗效评定

在用药前及用药后4、8周末分别计算皮损数目,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X100%.痊愈为:皮损消退,疗效指数≥90%;显效为:皮损明显消退,60%≤疗效指数<90%;进步为:皮损有所消退,20%≤疗效指数<60%;无效为:皮损消退不明显,或皮损反而增加,疗效指数<20%.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X100%.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表12 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对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疗效比较(±s)

表12 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对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疗效比较(±s)

皮损类型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治疗后第8周炎性皮损数非炎性皮损数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72 68 72 68 16.05±7.10 15.07±6.41 20.52±3.80 18.84±4.96 10.36±3.21 13.98±5.45 11.57±3.61 12.05±4.32 4.67±2.32 12.56±5.67 7.03±4.21 6.78±3.91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第4、8周时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数目比较见表1,治疗后第4、8周有效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见:非炎性皮损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8周时,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炎性皮损,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8周时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2可见:两组有效率在治疗第4、8周时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后局部出现轻微刺激(可耐受),继续用药后此症状消失.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有关[1]反应四个关键致病因素[2].异维A酸具有抑制角化细胞增殖,防止角质栓塞,抑制蛋白生成,使痤疮皮损消退等作用[3];还可以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分化,抑制皮脂分泌,改变皮肤表面类脂薄膜的化学成分比例,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过度角化,减少粉刺的形成,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红霉素可抑制痤疮丙酸棒状杆菌释放酯酶,降低导致痤疮产生及恶化的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并通过其抗感染和抑制白细胞趋化作用减少丘疹和脓疱[4].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所含成分为异维A酸0.05%,红霉素2%,两者联合使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不仅具有抗感染性痤疮药物的作用,同时也有抗非感染性痤疮药物的作用,是针对痤疮的四个发病机制全面治疗的药物.该实验结果表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痤疮,对炎症性丘疹及非炎症性丘疹均达到较好的疗效,作者认为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是治疗轻中、度痤疮较好的外用药.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2011.1重印):1165-1166.

[2]毕志刚.皮肤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05-306.

[3]鲁建云,秦桂芝.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2):155-156.

[4]马春红,李东影,王仁章,等.红霉素类抗生素分析研究进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8):72-76.

猜你喜欢
异维红霉素丘疹
红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红霉素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异维A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胸腺肽口服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中药配方颗粒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痤疮
探讨异维A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在重度寻常痤疮患者中的应用
润燥止痒胶囊、异维A红霉素凝胶联合治疗痤疮108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