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精细化与转型升级

2013-08-24 09:13张敬伟
大众标准化 2013年10期
关键词:道德化主义管理者

● 张敬伟

市场量经经济济,,从质某量种管程理度涵上盖讲方是方质面面。从公共管理角度而言,最好的体制架构,是以法制为基、制度为本和法治为动力的,为此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就市场而论,不管是政府干预型还是权力放手型,市场“量”的高低依然要讲法度和规则,市场系统的运转才理性有序。

高质量的社会体制和品质化的市场,宛然构筑了质量化的“倒模”,社会产品“模具”的衡量,符合标准的属于正品,不符合标准的则是次品。因而,质量管理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物质化基础,并融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质量管理已经习惯成自然,不管是社会管理还是市场管理,乃至消费品质量及人的素养,都习惯用定性和定量的标准去衡量。因而,质量管理是以一系列量化标准进行评价和测量的。现代人笃信,标准越精细化就越科学,高质量要靠技术主义来支撑。

从法制完善到法制健全,从制度构建到社会治理升级,乃至各种标准的制定等等,都以系统性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在舆论多元的态势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往往在宏观上批评体制有缺陷,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和标准不统一等等。因而,在现实主义的中国社会生态下,质量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标准的科学化,是解决一揽子问题的重要保障。

技术主义的质量管理精细化,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因为社会系统是复杂多变的,再科学的标准,再精细化的管理,也往往不能涵盖社会管理的全部。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只能以被动的标准完善和用更精细的“打补丁”去解决。为此,经济学家约翰·多布森提出了新的管理进化模式:20世纪的企业代表是“技术型企业”,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将向“道德型”和“艺术型”进化;管理者也将从“技能管理者”向“伦理管理者”和“艺术家(审美者)管理者”迈进。

企业管理和公共(社会)管理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笔者以为,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都将面临着从技术主义的精细化向伦理型和审美型的转型升级。

中国的质量化管理,还处于技术主义的完善阶段,精细化管理还未完全到位。在此阶段,中国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尽快完善精细化管理,使中国的质量管理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作为后起的新兴工业国,在“五大建设”(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补上精细化管理这一课。

当然,发达经济体所谓的道德化管理的教训也要汲取。道德化管理追求的高品质,往往也会导致社会创新精神的阻滞,以欧洲的社会管理为例,以个体权利和个人福利为核心的政策,让政府陷入高财政赤字的尴尬中,企业管理也备受劳动者维权带来的困扰从而失去应有的活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看上去让世人艳羡的高品质管理的副产品。

理想的道德化管理或者艺术化管理,应该是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管理。若顾此失彼,不管多么好听的管理模式都是失败的。

在技术主义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方面,中国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在道德化和艺术化管理方面,中国可以开创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因为中国传统重视道德治世仁义治国,讲求家国天下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与个人修养的伦理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管理(治理)的核心是德。而中国哲学家,更推崇“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艺术家浪漫情怀。伦理与审美,早就渗透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

挖掘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借鉴西方精细化管理思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管理模式,实现超越与升级,是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道德化主义管理者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论我国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的重建
对《红楼梦》戏曲改编的覃思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品德生活化 生活道德化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