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08-27 06:59刘晓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7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躁动

刘晓江

浙江省建德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建德 311612

氟比洛芬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生成起到镇痛作用。瑞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药,具有显著镇痛效果,但是瑞芬太尼停药后可导致患者痛觉过敏。本文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100例,同时排除消化性溃疡患者、对试验用药过敏或者有其他禁忌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59岁,平均年龄为42.3±6.4岁;ASAⅠ~Ⅱ级;体重最小为51kg,最大为78kg。对照组患者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最小为35岁,最大为58岁,平均年龄为43.9±5.5岁;ASAⅠ~Ⅱ级;体重最小为50kg,最大为77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给予苯巴比妥钠、阿托品,麻醉诱导用药为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静脉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同时吸入2%七氟烷。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5分钟给予氟比洛芬酯75mg静脉注入,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和麻醉结束拔管后5分钟均不给予氟比洛芬酯,而是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分钟,给予10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注入。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术后15分钟、1小时、4小时和8小时等不同时刻的痛觉情况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在拔管时,患者在拔管期间的躁动和呛咳情况,观察上述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疼痛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5分钟、术后1小时、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刻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拔管期间躁动及呛咳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2.0%;对照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分别为20例和22例,发生率分别为40.0%和44.0%;观察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导致全麻患者术后躁动的原因较多,特别是在拔管期。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可导致意外出现,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术后躁动的因素主要与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不同有关。在导致术后躁动的不良刺激中,术后疼痛是导致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重要不良刺激。传统的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等,能够引起镇静,导致呼吸抑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应用受到限制。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药,在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瑞芬太尼进入体内后迅速被水解,虽起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其镇痛效应会随着麻醉停止而消失,会导致术后早期疼痛甚至出现痛觉过敏,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表现,所以在应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术后,要对此类痛觉过敏等进行预防治疗[1,2]。

氟比洛芬酯属于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选择性较强,能够在手术部位及炎症部位聚集,产生强有力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生成减少,从而减轻手术部位等炎症反应和疼痛程度,起到镇痛效果[3]。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其术后疼痛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显著减轻,观察组术后的躁动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减少瑞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状况,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1]姚志文,赵振龙,古妙宁.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Meta分析 [J].2012,18(12):729-734.

[2]王莉.腹腔镜妇科手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1):53-54.

[3]金鑫,于泳浩,王国林.氟比洛芬酯对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48-249.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躁动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关节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