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2013-08-27 08:36龙晓柏陈保林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

■龙晓柏 陈保林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是指高新技术成果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次第发展过程,并通过技术扩散、围绕高新技术而衍生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合。

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渊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其产业化水平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研究的主要渊源有:第一,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增长机制的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者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佩鲁(1950)指出,在特定区域中,围绕推动型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自身以及关联经济部门的增长。第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各阶段的集成化与标准化的研究。威林格等(1988)研究了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戈德曼等(1994)研究了新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如JIT生产、敏捷生产、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同时,德国研究小组Jungmittag、Blind、Grupp(1999)把标准化表示为生产函数模型的形式,研究结果显示,公共标准对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具有强大促进作用。第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机制的研究。Freeman和Soete(1997)研究了1945—1983年英国各种规模工业企业的创新份额,认为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依赖于不同的产业和市场条件。马丁(Martin.R.L)应用有关内生技术进步的模型解释地方上的研究与开发如何产生一个空间集聚过程。第四,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研究。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重要载体,园区布局机制的研究可追溯到1926年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马歇尔(1920)认为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以及专业化公司从空间集聚溢出中获益等作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集群理论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Perulli(1993)在分析产业联系的演化中指出当生产体系在区域群集时,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 (技能、R&D、灵活性、技术创新扩散)能在区域水平上共溢。

国内学者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也有诸多研究成果:第一,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禀赋因素视角。刘志迎和叶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方法分析表明造成高新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效率。戴魁早选取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8年行业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考察影响垂直专业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外向度、资本密集度、劳动效率、交易费用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垂直专业化的影响因素。第二,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机制视角。刘铁民分析了世界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机制。赵文彦论述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主要发展特点。朱有为和徐康宁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产出效率,并考察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等因素对研发产出效率的影响,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产出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稳步的上升状态。李金生、李晏墅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的风险传递效应模型。第三,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效果评价视角。吴中志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秦远建、蔡程提出了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AHP评价模型研究。谢垩通过构造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1997—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行业、地域分布、规模等层面的生产效率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并通过Maimquist指数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效率变动进行动态分析。田玉红认为由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高技术产品平均利润率较低的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其产业化已成为中国高新产业战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有明确的认定条件:第一,在主导产业领域,综合实力应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销售额占国内同类产品的比重不低于10%;第二,企业销售收入总额30亿元以上;第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30家;第四,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5家;第五,创新要素聚集,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和成果转化优势;第六,经认定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不少于3家、省级以上科技中介机构不少于3家;第七,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

图1 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模式流程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主要特征

“十一五”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有四个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总量实力增长明显

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方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由1995年的4097.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8433.9亿元,增长了21.58倍,主营业务收入由1995年的3917.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7 527.2亿元。

在主要高新技术行业产业化方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不仅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链高端的发展,而且带动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实现加工制造量的扩展。2011年,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新制造业产品产值规模突出。

表1 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主要行业产值 (亿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出效率提高显著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出效率在稳步提高,人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91 381.39元/人提高到2011年的771 058.27元/人,人均主营业务收入由1995年的87 353.06元 /人提高到2011年的763 153.16元 /人。

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战略性先导产业产业化产出效率突出。

表2 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主要行业产出效率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禀赋条件改善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由1995年的448万提高到2011年的1147万。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0年的563.0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9468.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由2000年的421.0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6355.2亿元。

表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 (亿元)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转化效果高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禀赋指标高。全国R&D投入总量已进入世界前五位,全国R&D支出约占GDP的1.5%。

表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禀赋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日趋完善,围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且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工业科技脱颖而出。目前,全国16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都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心,通过提供场地、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近年来有约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现了产业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表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转化指标 (件)

表6 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科技转化指标(件)

三、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建议

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制度创新、产业集成能力、产业科技原创机制、应用中间环节、产业化转化效果、产业链配套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工业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为进一步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产业规制创新,提升产业化集成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国家的产业制度创新与强大的产业集成能力作支撑。一是要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规制改革与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规制的公共效用;二是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成中心,以高新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科研院所科技园、军转民技术产业园等各种类型的产业孵化器为集成载体;三是立足中国特有的工业资源优势,突出主导和特色高新制造产业,通过改善环境和服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和产业集成力。

(二)推动产业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创新产业链配套模式

建立中小企业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示范项目尤其是16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工作机制,定期向中小企业发布需求信息、召开对接会议等。围绕项目实施主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高新制造业中小企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专业化配套模式。

(三)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应用平台

一是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间环节的研究;二是作为面向全社会服务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的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 (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做好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信息发布、政策咨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绩效评估等工作。

(四)深化产业化风险投融资机制改革

在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占绝大多数。由于中国市场化、规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尚未形成,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很难及时获得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融资困难的问题,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创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同时,建议通过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国家政策银行贷款等渠道,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分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我们必须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分工的格局地位。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国外高新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走向国际,逐步实现跨国经营。按照“技术共溢、国际合作、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推动在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园。

[1](美)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徐冬青.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6).

[3]戴魁早.垂直专业化的工资增长效应——理论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4]黄齐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1994,(5).

[5]Mansfield,E.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 Econometric Analysis.Norton,New York,1968.

[6]李金生,李晏墅.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风险传递效应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产业化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等你!”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