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的作为——以台风“海葵”报道为例

2013-08-28 06:42文/沈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灾害性海葵台风

□ 文/沈 严

信息,必须要快

由于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当灾害性事件发生时,人们接触媒体的首要目的就是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判断灾害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来应对。而信息的时效性越强,新闻报道的价值越高,对于化解情绪、稳定人心和应对灾害的意义也就越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宁波网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已经逐渐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反应迅速的新闻队伍。而多次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积累,使得网站采编发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具备了快速应对类似台风“海葵”等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中国宁波网自2012年8月3日“海葵”生成之时起就密切关注其动向,从6日起,网站全体人员全力投入到抗击台风“海葵”的报道中来,制作专题,发布预警,刊登防台知识。记者24小时轮流驻守市三防办和气象局,一有新的台风动态以及防台措施,立即采写报道并传送给后方编辑,通过最快速度的编审,第一时间刊发在中国宁波网首页的显著位置。8日凌晨3时20分,台风“海葵”在象山县鹤浦镇登陆,不到半个小时,网站就在大头条位置刊发了来自驻市气象台记者发回的台风登陆的消息,使中国宁波网在信息发布的速度上抢占了先机。

台风登陆以后,中国宁波网又立刻将报道重点转移到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有序抢险救灾上来。在报道手段上,滚动播报、第一现场、电话连线,各种“快”形式都利用起来,从而通过最新最及时的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不安情绪,帮助全社会尽快从灾害中恢复过来。

资源,尽可能整合起来

台风“海葵”来临前后,中国宁波网新闻中心记者和编辑全部投入报道,其他部门也分担了许多采访、编发和更新的任务,全网站动员起来,大大加强了原创报道的力量。频道中心直播栏目“整点资讯”加大节目播出力度,并创新形式,与前方记者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直播防台救灾的现场情况;新媒体中心《宁波手机报》从8月7日起增发《抗台专刊》,第一时间将抗台信息通过彩信形式传递到读者手机上;专题部“对话”栏目派出专人,对海曙、江东、江北和鄞州的区长、三防办主任等进行了视频专访,报道宁波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以赴排内涝、保畅通的有效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8月8日当天,网站发动所有在外的员工拿起相机、手机,到所在社区或者临近的道路,采访积水及通行状况,报道市民抗台救灾情况。此外,中国宁波网利用县(市)区支站、各地各部门的通讯员、播报员资源,加强联动合作,拓展信息来源,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最新动态汇集到网站,极大地增强了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互动,传递正能量

灾害通常给人们带来不安、恐慌甚至是苦难,但相对的,也能激发人们渡过难关的信心和勇气。

网络媒体有着宝贵的网民资源,丰富的互动组织经验,最重要的是让网民参与进来,主动成为正面舆论的营造者。

8月7日晚,宁波一些网民发起“双闪”行动,免费送路人回家,引发1600多次的转发和100多位车友的响应,600多人被爱心私家车主送到家中。中国宁波网记者第一时间进行视频跟踪,实况记录“双闪”救援车的救护全过程,并采写刊发了相关报道,引发媒体和全国网民的高度关注。稿件的单篇点击量当晚突破10万余人次。同时,中国宁波网官方微博和天一论坛官方微博,策划转发了百余条“双闪”系列求助及救援信息。这些信息被网民成功实现转发量近3000人次,有效扩大了救助效率。“双闪志愿者”也成为台风期间宁波市民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极佳案例,弘扬了宁波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宁波网还以此为开端,继续发掘风雨中更多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推出“给力宁波 感动甬城”专题,许多线索来自微博、论坛、手机报,报道的“草根英雄”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网民收获更多感动的同时,也激发起积极面对灾害的信心。

此次台风报道与以往相比,中国宁波网弥补了过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体现了网络媒体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的特色和优势。然而,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首先,报道角度形式略显单一,需提高应急策划能力。其次,整个报道重叙轻议,需增加总结反思的声音。此外,主动介入网络互动的意识还需增强。

猜你喜欢
灾害性海葵台风
台风过韩
海葵和寄居蟹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为什么小丑鱼喜欢住在海葵里?
小丑鱼和海葵
海底的拳击运动员
阜蒙县设施农业灾害性天气防御技术
西藏南部灾害性天气中气象服务的思考与研究
西藏南部灾害性暴雪天气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