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虚扁对壶”的“龙”、“虎”陶刻

2013-08-29 09:51吴永宽
江苏陶瓷 2013年3期
关键词:扁壶气势器型

吴永宽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光货壶是通过线、面的结合来进行造型设计的。它要求制作者给予器型以力感和量感,单纯而规整的器型上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每件器型给人的第一感觉皆有其独特的个性美。“虚扁壶”在紫砂光货造型中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韵味,壶扁而气势开张,有一种向外扩展的张力,壶形稳重浑厚。它是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壶口颈大、肩宽,由于壶颈至壶肩的壶面开阔爽朗,很适宜作书作画。根据 “虚扁壶”的这一特点,在一对口径18.5cm、壶颈至肩7.5cm、周长103cm的特大“虚扁壶”上分别刻了“九龙图”、“百虎图”(见图 1)。

图1 虚扁对壶

龙、虎为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早在6 500年前,就出现了用蚌壳塑成的龙和虎的形象(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出土),这是我国的先民创造的最早出现的表现龙、虎形象的艺术品。以后,在玉雕、石雕、木雕、砖雕、青铜器、漆器、丝织品、陶瓷器、印章等器物上,龙、虎的纹饰广为流传。

在现今传世的中国绘画作品中,最早绘“九龙图”的当为南宋画家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其才气过人,所作诗文清新豪放,传世的画作仅3幅,“九龙图”是其代表作(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后人称他为“开元代以后合诗书画三位一体于一图的先河”,并形容其“九龙图”:“云蒸雨飞,天垂海立,腾骧夭矫,幽怪潜见。”

龙的形象在百姓中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虚扁壶”的“九龙图”陶刻,借鉴了历代有关“龙”的图像,包括北京北海九龙壁和故宫九龙壁,刻出龙的腾云驾雾、纡回盘旋、跃浪腾波、屈伸自如的雄姿,画面生动、活灵活现。

在另一“虚扁壶”上刻的“百虎图”是一件劳心费力、精工细作,具有自己陶刻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画面以百为数描述对象的由来以久。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表现宴饮乐舞的“百戏图”,其场面炽烈、惊险、紧张、优美,气势恢弘。这一表现形式多为后人所效仿,在民间广为留传的有“百福、百禄、百寿、百禧、百花、百鸟”等。在近代,画“百虎图”名声最著的当属张泽(善孖),四川人,为著名国画家张大千之兄,曾居苏州网师园亲自养虎以供写生。“百虎图”为其一生中所作国画的扛鼎力作,为了创作“百虎图”,张泽广泛收集虎的绘画、摄影图片等资料,电视中出现虎的画面也用相机摄下以供参考。

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相关学识、艺术积累和技艺,为虎传神写照。壶面“百虎图”场面宏大,气势不凡,整体布局虚实相兼,用刀有粗细变化,顺刀、逆刀、拖刀、刮刀等刀法兼施并用,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在刻的阶段,始终确保自己创作激情的发挥,毫不懈怠、一鼓作气、专心致志,达到心手相应。画面既有开阔豪放的气势,又有精致周到的细部描写,周围群山环抱、松竹映掩,百虎的虎姿虎态或立、或坐、或卧、或行、或饮水、或嬉戏,相互穿插组合,群虎既有威震万物的气势,又有相互之间的爱护温存。鲁迅先生有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小虎)。”“百虎图”中的局部情节表达了这一意境,使人感到虎也有可亲可近的一面。虎的凛凛神威,豺狼狐鼠为之丧胆,正气凛然。欣赏“百虎图”,可使人们加深对虎的习性的了解。人们常以虎比喻威武勇猛,事业的兴旺也常以“虎虎有生气”喻之,说明人们对虎的喜爱。

紫砂壶的陶刻,讲究的是笔墨精神,笔墨精神从何而来,学好国画和书法是陶刻作者的必修课。紫砂陶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的,线的力度、粗细、起刀和收刀,都要注意“刀中见笔”。另一方面,线面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面可通过刀的刮、拖、戳、转等技法来实现,相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下刀需有轻重之分,烧成后轻刀色淡、重刀色浓,这样国画中的“墨分五色”的意味才能从刀法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盖面上的陶刻,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并有“龙”、“虎”的肖形印,把中国画书法、绘画、印章三者结合的传统应用到紫砂壶上,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和观赏性。

“九龙图”和“百虎图”的陶刻,是对紫砂陶刻技法加深理解的过程,刀法越丰富,画面就越耐看。这种通转式的陶刻画面犹如国画中的长卷,极具观赏性,使人感觉壶即是画。虽然刻的过程颇费工时、功力,但只要能得到壶友的常识,也就乐在其中了。

猜你喜欢
扁壶气势器型
北朝到唐代陶瓷扁壶发展脉络探究
——以石家庄市博物馆馆藏隋代青釉扁壶为切入点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西夏扁壶造型与装饰工艺述略
“南海I号”福禄扁壶说略
浅析“虚扁壶”的艺术文化境界
既有惊喜,又有气势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报道
让句子有气势
排比,让写话更有气势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