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悖论

2013-08-29 08:21龙波婷刘向陈燕周孟战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女娲山海经神话

龙波婷 刘向 陈燕 周孟战

【摘 要】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由于上古时期人们长期逐水而居的习惯,水深刻的影响着先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其对宇宙与人生的哲学认识。在面对生与死两大人生难题时,我们的祖先仍不忘将其与水联系起来思考。

【关键词】神话;水;生;死

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再到三皇五帝、牛郎织女、地狱阎罗,中国古代人民以原始先民稚嫩的视角,创造出丰富的神话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世界观、宇宙观。神话中,他们对生命中无法解释,又很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童话的诠释。

中国的古代神话涉及范围很广,其中,许多人物经历过诞生、灾难、死亡,甚至重生的循环,表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死轮回的好奇和探索。阅读此类神话,不难发现,故事中有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往返于神话的生死之间,它就是“水”。

一、水·生

《老子》云:“上善若水。”道家用水来比喻人的良好品格。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刻的水崇拜情结,我们的祖先最早大多傍水而居,以便汲水,就是明证。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早期的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水与神话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水与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有诸多版本,主要有混沌之死、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在这些神话中,水意象是创造生命的必要元素,糅合着金木水火土等物质,共同构成那个最原始的世界。

传说,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里面黑暗无边,大水弥漫,没有生物。《老子》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死,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又《三五历记》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与地。

两则不同时期的神话都直接或间接的提到“混沌”一词,有关这一词的含义美国学者吉拉道特作了如是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关于宇宙生成阶段的描述,那时尚不存在现象世界的分化的存在物。那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整体的或所有事物混合为一的阶段。”可以看出,创世之初,大水漫溢,黑暗无边,在茫茫的宇宙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水先于万物而存在,万物是在迷蒙浩渺的大海中孕育而成的。

(二)水与创生神话

现代生物科学早已证明生命产生于海洋。令人惊奇的是,早在几千年前的人类童年阶段我们的先祖就有着与此相类似的认识,这正如袁珂先生所说:“神话是非科学的,又是联系科学的。”[ ]人类因水而生并随水不断发展。

《列子·汤问》载:

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拯救人类。我们的祖先不仅认为人类于水中产生且认为人类需水才能代代延续。《红楼梦》中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这句话听起来轻飘飘,实则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着古人对水崇高的崇拜之情。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水多和女性相联系,女子因水而受孕产子。

二、水·死

“水”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最复杂的意象,人们对它爱恨参半,一面膜拜,一面害怕得发抖,越是崇拜,就越是恐惧。水存在于神话的两极,创造生命和希望的同时,也与死亡和毁灭如影随形。

(一)水与毁世神话

宇宙之初,人类遭受洪水的迫害,一场大水就能摧毁一切。西方《创世纪》记载了人类对洪水的恐惧:上帝花一周的时间创造了世界,过后发现人类的邪恶,就引来大水,荡平了整个人间,多亏有诺亚方舟才使人类逃离灭顶之灾。这与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全世界洪水漫延相类似。

《淮南子·览冥篇》详细记载了那次几乎毁灭世界的浩劫: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熞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歂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石色石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瑞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同样是毁世,东西方的古代人们都选择了“洪水”这种古老的方式,似乎这是世间存在的最强大的、最具毁灭力的事物。人类对水的恐惧根深蒂固,以至于每次不幸降临,天地都是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为了对付洪水,人们还专门发明“魃”,用来止雨;创造治水英雄大禹,疏导洪水,对洪水的畏惧维系着中国古代神话的另一面。

(二)水与毁生神话

远古人对水持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们既认为生命于水中产生同时又把许多死亡的原因归于水,有关这一点,古代神话中有许多不少的记载,而这尤以《山海经》表现的最为突出,试看几则《山海经》中有关水与死亡的例子: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椽、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日女丑之尸。(《山海经·大荒西经》)

材料一说的是溺水而亡;材料二中夸父因难渴而死;材料三所记载的事情有些难懂,有关这一段,袁珂先生认为“女丑”即“女巫”。“古代求雨有暴巫焚巫之法,巫通常由女扮作汉魃模样,暴之焚之,以为如此即可除去汉魃的为祟,使天降雨。”三则材料所反应的死亡都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女娲溺水身亡,化身为精卫填海,表达着我们的先祖对水祸害人类的憎恨;夸父因缺水而渴死,说明水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和先民对水的渴求;更有甚者,如材料三所反应的,必要时先民会用牺牲生命的方式以求得上天的甘霖。水中蕴含着先祖极为复杂的情感。

三、水·生死奥秘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水”为何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神话又为何将揭开生死奥秘的钥匙交给“水”这一普通意象?

古人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五行的盛衰,影响自然和人的命运,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水被放在五行第一位,而“行”本身寓意着“运动”,是一种自然的“运行”,这正是水的特征之一,自然而有规律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违反了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

水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古代,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潜意识里,水构成世界及人的精神主体。因此,古代人民在创造神话时,无意间将“水”意象融入故事,并给予它重要地位。

人们对水意象的好感不仅体现在古代神话,还体现于艺术、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水,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无声无息地溶解了宇宙间的许多哲理。

参考文献:

[1]老子著,李存山注译. 老子[M]. 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0.

猜你喜欢
女娲山海经神话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女娲
山海经夫诸
女娲造人
《山海经》中的奇兽
女娲补天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