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梦”已圆,“电视梦”尚远?

2013-09-05 08:10任陇婵
声屏世界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电视业

□ 任陇婵

“大片梦”已圆,“电视梦”尚远?

□ 任陇婵

所谓“大片”,最初专指1994年原国家广电部批准的每年统一进口的10部好莱坞影片。后来,该“专属名词”被一些国人擅自“挪用”,冠之以一些投资、制作规模较大的国产电影头上,再“挪用”至电视业,将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及电视专题片 (纪录片)都包进来,遂成为大投入、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之统称。“大片梦”一直是本土电视人的梦想,狭义地讲,“大片梦”作为“电视梦”最具标识意义的组成部分,曾几乎是“电视梦”的同义语或代名词。近年来,随着国内电视业逐渐步入“大片时代”,一方面是电视剧大片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电视娱乐节目也进入大制作时代,特别是一些引进国外版权模式的选秀、竞技类电视娱乐节目投入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让电视产业成熟度远高于内地的港台同行们都自愧弗如。

然而,不得不承认,中国电视已圆了“大片梦”,主要是就一些大制作的电视剧和节目的资金投入、动用资源规模及营销排场而言。但是,各种“中国式电视大片”与真正的国际水准还有很大差距,并未能像拿奥运金牌那般让人扬眉吐气,更谈不上让中国电视内容产品感动全球和影响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电视产业尚未成熟便遭遇新媒体冲击的“后青春时代”,一些驮负着 “电视梦”的电视剧或节目 “大片”,像押宝一样携带了制片方、合作方、电视台、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演艺人员的功利诉求,以致于让“电视梦”的翅膀有些沉重,只能在现实的低空徘徊,而不能在艺术与理想的苍穹翱翔。因此,“大片梦”是很具体的“电视梦”,却远非“电视梦”的全部。“大片梦”虽已成真,“电视梦”仍很遥远。当下中国电视业依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不同历史语境中的“电视梦”

中国电视于1958年呱呱坠地,之后二十多年处于缓慢的“幼年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成长节奏骤然提速,迅速超越广播、报纸杂志而成为第一主流媒体。几代电视人都怀揣着一个梦——“做大做强民族电视业”,而不同历史阶段的“电视梦”则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做大”民族电视的“电视梦”。各种电视大片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渊源,是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必然产物。如今的民族影视业,经过几代电影人、电视人的追赶,在产能、技术、团队、主体实力及工业化生产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中国平均每天约生产电影2部、新增银幕1.35块、收入票房4700万元;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约82集、播出新剧20多集;平均每天生产电视节目约8090小时、播出电视节目约39010小时。国内电视剧年产量、电影年票房收入、电影年产量分列全球第一、第二、第三。①2008年或可算作中国电视剧大片的元年,自张黎执导的《中国往事》伊始,单集制作百万元的“国产电视剧大片”纷至沓来,代表作为2010版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投资额分别为1.5亿元、1.18亿元、1.3亿元和1亿元。2012年暑期,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制作费达8000万元,开启了内地综艺娱乐节目的 “大制作时代”。2013年,《舞林争霸》《我是歌手》《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中国最强音》等全版引进国外模式的节目,更是将综艺节目制作送入 “亿时代”。此外,目前国内电视纪录片的工业化制作和“大片化”商业运作模式也已经纯熟。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春晚、跨年演唱会及大型直播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实况直播),就其调动与支配的巨量资源而言,也是不折不扣的“大片化”制作。时至今日,“做大”民族电视业的“电视梦”已初步实现,如何“做强”民族电视业才是当下“电视梦”的应有之义。

“做强”民族电视的“电视梦”。当下“电视梦”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媒体功能看,用电视话语精彩记述和见证“中国梦”的圆梦历程,以及让中国电视内容产业走向世界,拥有全球话语权,这是民族电视的最大期许。二是从传统业态看,要从原创创意、技术装备、生产方式、产业规模、内容产品(含“大片”)的产量质量等方面追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民族电视的殷殷期盼。三是从新兴业态看,加快研发和建设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和全功能全业务、能够推出上百种新业态的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是电视转型的美好愿景。四是从法人、个人来看,应包括各级电视台、影视企业以及每个电视从业者的自我设计和奋斗目标等“原子式”的梦想,才是“电视梦”的坚实基础。但是,归根结底,电视是一种知识经济,具有创意性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传统业态还是新媒体业态,原创内容始终是电视之魂和民族电视的立身之本。各类剧或节目的“大片”作为全优要素的集合以及最重量级的内容产品,是与“家常饭菜”“风味小吃”并驾齐驱的 “招牌大餐”,自应成为当下中国“电视梦”的标识性范本及象征,也是民族电视产业走向成熟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

当下现实语境中的“大片梦”

电视“大片”是基于现代科技革命而产生的文化消费样式及生活方式,也是各种社会要素与电视要素通过市场化平台和商业机制凝聚胎孕的 “奇异果”。目前各类电视节目样式(含电视剧)的“大片”都有了代表作,某类“大片”(如音乐选秀节目)甚至泛滥成灾。而那些统筹操盘各类“大片”的电视精英们,颇像不断赶场参加许多“梦想秀”的追梦人,在各大卫视“秀”来“秀”去,便已身价百倍。倘若回头谛观那些已然成真的“大片梦”——一个个大片样本,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大片”都是一面历史与现实的 “哈哈镜”,远远达不到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标准。

烧钱大比拼。最初的“大片梦”不过是过年吃顿饺子“过把瘾”的念想,后来逐渐演变为暴发、炫富的心态和行动。如今的“中国式电视大片”似乎可以定义为:什么花费都要最贵,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大凡称得上“大片”的,必须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整合或配置各种资源,如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节目模式、专业团队、设施装备、文案脚本、后期制作、发行公司等,并以具有符号性意义的国内外一线大牌导演、大牌明星参与为标志,因而在投资上必须达到一定规模。通常情况下,电视剧总投入要数千万甚至上亿,单集制作成本须达百万左右;纪录片制作成本2万元/分钟以上,如《舌尖上的中国》制作成本达2万元/分钟,《望海南》的制作成本达6万元/分钟;②大型选秀、竞技等电视娱乐节目制作费为数千万、上亿不等,各大卫视的春晚、跨年演唱会资金投入都达数千万,演员阵容、灯光舞美都极尽奢华。于是,很多大制作的电视剧、节目都成了比拼烧钱的游戏,这种纯粹用钱砸出来的“大片”,不过是一群资本与商业的信徒们在扮演散财童子,试图以追求“史上”最贵消费的行为艺术在“中华影视大片史”上留点“到此一游”的记号而已,同时更是疯狂的商业炒作和各大卫视恶性竞争的升级版。

疯狂吸金王。几乎所有的“大片”制作者都想把自己打造成为 “吸金王”,将各种商业元素、噱头、卖点拼成一盘,形成了一些“吸金”模式——电视剧运营的“知名导演+两岸三地大腕明星+高投资+大制作+强势营销宣传”模式;电视娱乐节目运营的“购买国外版权模式+大腕明星+高投资+大制作+强势营销宣传”模式。这些模式表面的璀璨绚烂、风光无限难掩其晦暗色调、媚俗腔调、低俗格调,像大张着的欲望之口,打劫一般扫荡国内收视与广告市场,形成严重不均衡的“马太效应”。据有关研究数据,2012年已发行并播出的3000多部电视剧盈利的只占1/3左右 (以2012年计只占年产量的7%),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大片)仅有10部左右;③业界有人说,占年产量不足10%的“电视剧大片”的收益几乎占整个制作业收入的80%以上。电视节目广告向“大制作节目”集中,突出表现在央视、各大卫视的广告招标及广告营销以大制作节目为重点,造成其它节目的质量提升空间和动力不足及广告价值的畸低。

内容无原创。统观今日之中国式电视大片,电视剧除了炒冷饭翻拍就是扎堆跟风、几位一线明星不断变换行头耍来耍去的谍战、抗战、宫廷、婆媳等剧集轮番上演,娱乐节目除了模仿就是全版引进,几乎完全没有原创,只有高级或低级的“山寨”。这主要是因为,今日之中国电视业不像西方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中的大片运营,从策划、市调、论证、立项到生产、营销、衍生产品开发,有一套严谨、规范、精细化的评估标准及运营、财务制度体系。中国式电视大片总体上还是比较粗放化的商业化运作,颇有些类似于中国建筑业整体统筹控制、各工序环节及劳务分包的项目化运营方式。最要命的就是创意、编剧、模式等方面原创能力的孱弱和急功近利、一副敢赌又输不起的心态,以致于把许多 “大片”都做成了“烂片”,呈现出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分裂景观。

如何给“电视梦”插上翅膀?

在举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群情激昂、砥砺奋进的大时代,电视业也被推上了由传统电视向与新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要让中国电视业在转型发展中焕发“第二春”,加快成长,走向成熟,步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除了信心、决心和勇气之外,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对方向、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给“电视梦”插上强健的翅膀。

倾力打造中国电视本土原创 “大片”。大时代呼唤大作品,大时代也在催生大作品——风云激荡、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源泉,中华大地广袤多姿的自然人文风貌和上下五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未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高质全优电视节目的海量需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环境,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多种文化形态日益成熟,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在生产、播出平台经营等方面已形成的基础……从多方面为中国电视创意经济发展及整体升级换代创造了条件。而当下的海外版权模式引进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主潮,又从理念、技术、团队、经验、市场、产业链等多方面为中国电视本土原创节目的产生做了最后的准备。因此,必须从政府政策、行业标准、主体行为三个层面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和扶持国有影视制作企业和民营制作企业致力于本土原创电视节目创新研发,摆脱极端漠视原创性、极端漠视剧本质量和过度依赖明星、过度依赖商业炒作的怪圈,让“电视剧大片”真正承载起“正文化价值”,让“电视节目大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洋节目模式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节目构架、流程、成片及商业模式,获得文化与商业的双赢。

打造中国电视创意产业的 “梦工厂”。从全球影视工业的格局与现状来看,目前中国内地影视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远不能与位于全球影视工业中心的好莱坞和“二流”的印度宝莱坞、法国欧罗巴相提并论,就是与“三流”的日韩、尼日利亚甚至泰国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中国本土影视业主要是在资本运作、营销发行上日趋国际化,无论原创能力还是工业化生产及设备、技术、服务水平并无多大提高。一些影视剧、电视节目在投资充裕的条件下,特效、后期等环节都找国外公司来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按照电视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从产业化、流程化、社会化等方面全力打造中国电视创意产业的“梦工厂”。一是通过基于新技术对传统内容生产进行流程再造,构建传统电视与新媒体兼容、多终端呈现的多媒体数字化内容产业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二是通过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形成创意策划、内容生产、品牌打造和节目、广告、播出、传输、服务及品牌深层价值开发的全产业链;三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有效打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及部门利益、行业垄断等重重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开放、要素齐全、竞争规范、退出机制健全的文化信息传媒大市场,为内容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足够大的舞台。

倾力打造中国电视的 “梦之队”。目前国内尚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内容提供商,也严重缺乏具有国际一流专业水准的内容策划、创意、制作团队。要实现当下的 “电视梦”,必须全力打造本土一流的主体和团队。一是通过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支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影视创意内容产业主体;二是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条件下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和人才合理流动、补充、优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业内拔尖、国内一流的国际化、专业化团队和一批高端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这才是提升中国电视创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保障。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

①有关数据依据《2012年中国广播电视电影发展报告》。另见张洁报道:《2012年电视剧产量三万集》,《城市晚报》,2013/01/05。

②有关纪录片制作成本为业界专业人士所言。

③陈 剑博 客 ,http://blog.sina.com.cn/chenjian7。

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猜你喜欢
电视业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转型发展探析
人工智能与电视:现状、展望与反思
浅析新媒体时代电视业的发展
2018年电视行业速写
我国电视业发展概况
社交媒体直播时代的美国电视业策略
网剧进入黄金时代电视业吸金能力赶超电影业
电视记者编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物联网的发展与电视业的未来变革
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