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中国端详安迪·沃霍尔

2013-09-06 16:33荣筱箐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4期
关键词:沃霍尔安迪艺术

荣筱箐

“安迪,加拿大政府发言人说你的作品不能被称作原创雕塑,你同意吗?”

“同意。”

“为什么同意?”

“呃,因为它不是原创的。”……

“为什么你要这样做,而不是创造新的东西?”

“因为这样比较容易。”

“这是你在跟大众开玩笑吗?”

“不是,我只是给自己找点事做。”

1964年的某天,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站在他的布里洛肥皂盒雕塑前接受一名女记者采访时如此答复。在录影资料里,沃霍尔始终戴着墨镜,面露浅笑,用他特有的轻柔平和的声音不紧不慢地回答每个问题,而女记者却显得越来越急躁,她显然被他不合常规的答案搞得有点乱了阵脚。

沃霍尔听上去很像是在刻意“装酷”,至少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大都喜欢显得优雅深刻,也努力为自己的作品赋予无穷的深意,反其道而行看上去更像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而另辟蹊径的伎俩。但事实上,沃霍尔也许并非恃才傲物口是心非,他所说的可能根本就是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这时候的他,已经以他的可口可乐瓶、金宝罐头汤画作和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的彩版丝印在艺术界打响了名气,冲击了人们在艺术与凡尘俗世之间设定的严格界限。那次采访的起因——他把超市里常见的肥皂盒堆砌起来放在艺术展馆里,那不过是他依着这个路子所做的又一个尝试。

他曾经这样指导人们去看待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如果你想了解安迪·沃霍尔的全部,就去看我的画作、电影和我本人的表象,我就在那里,表面之下一无所有。”

这或许也可以作为中国观众在即将开幕的沃霍尔作品展上的“欣赏指南”:不用解读,不用猜测,作品在那里,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将在中国开始的展览是由美国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主办的沃霍尔作品亚洲巡展的一部分,这个名为“15分钟的永恒”的跨年展在去年3月沃霍尔辞世25周年时启动,首站新加坡,二站香港,4月29日展览将移师上海当代美术馆,9月份转战北京;明年在日本东京收尾。这是该博物馆继1996年在日本举行展览之后第二次在亚洲办展,也是沃霍尔作品首次大规模在中国亮相。

参展的近400件作品大都是博物馆馆藏,也有从私人收藏家手中借来的沃霍尔精品,其中不乏杰奎琳、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最后的晚餐和沃霍尔自画像等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不过遗憾的是,在中国大陆的展出中,展品中的五幅毛泽东像将全部缺席。

“自我当上馆长那天,就把让中国人看到更多的沃霍尔当成首要任务。”2011年正式升任沃霍尔博物馆馆长的艾瑞克·希纳对(Eric Schiner)《中国新闻周刊》说。“其实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安迪,学他或批评他的风格,人们都不可能不谈论他,这就是他的魅力。”

“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生意是最好的艺术”

沃霍尔的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从童年开始他经常为自己的样貌感到自卑,也许正因此,才带来他一生对金钱和名望的渴求。

沃霍尔1928年8月出生在美国匹兹堡的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移民家庭中,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靠帮人做清洁贴补家用。童年的沃霍尔和他的两个哥哥不得不挤在同一张床上。八岁那年,沃霍尔得了被称作“舞蹈症”的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发烧,皮肤上还泛起白斑,头发也开始变白。病痛加上怕被同学取笑使他常常缺课,为了让儿子有点事干,沃霍尔的妈妈给他拿来很多杂志,沃霍尔把杂志里影星的照片剪下来贴在床边,还常常在素描本上临摹这些肖像,这成了他最初的艺术启蒙。

1949年,沃霍尔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学院绘画和设计系毕业,兜里揣着200美金只身来到纽约,在他眼里这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里有无穷的奢华和机遇。沃霍尔带着他的手绘画本四处寻找伯乐,这年9月,他画的一组鞋子素描被《魅力》杂志选中刊登出来,署名时编辑把他原本的姓氏沃霍拉最后一个字母漏掉了,他也没有追究,从此他开始沿用沃霍尔这个名字。

沃霍尔迅速以画广告插图和设计橱窗在商业广告领域打响了名气,来纽约的第十年他已经成为纽约收入最高的商业艺术家,并且在曼哈顿的列克星顿大道买了自己的房子。但沃霍尔对自己并不满意,为了让自己变漂亮,他给自己的鼻子做了整型手术还戴上金色假发。他也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商业艺术家。

这时候波普艺术已经开始在欧洲兴起,沃霍尔开始相信人们最终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凡尘俗物里潜在的巨大艺术价值,1962年,他画的一套32张金宝罐头汤桶在洛杉矶的Ferus画廊展出,这是沃霍尔的作品第一次被作为真正的艺术品进行展出,每张标价100美元。当时受众反应两极,隔壁一家画廊老板为了取笑沃霍尔,在自己的橱窗摆上了一些真的金宝罐头汤和一张标牌:“27美分一桶,我这卖得便宜”。而有艺术评论杂志却将此称为“杜尚以来最伟大的艺术”。

此后沃霍尔更大胆地追逐流行文化,从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玛丽莲·梦露、猫王、伊丽莎白·泰勒等名人到报纸上的头条都进入了他的画框,他的作品成了一个时代崇尚物质追逐名流的缩影。他开始采用丝印的方法,把图案做成模板黏着在丝网上再推墨印刷,用不同的套色成批复制同一件作品。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叫做“工厂”,在那里他不只画和印,还开始拍另类电影、做电视节目、摄影、演舞台剧、做音乐、出版杂志、写书。

“沃霍尔不仅推倒了艺术与流行文化间的界限,也推翻了不同艺术门类间的界限,他在各种载体中穿梭游刃有余,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沃霍尔博物馆馆长希纳说。

这些尝试为他赢得了盛名和财富,到他1987年因病辞世时,他的身家已经达到5.1亿美元。“在嬉皮时代,人们对生意嗤之以鼻,他们说钱是坏東西,工作是坏东西,但挣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生意是最好的艺术。”沃霍尔在他记录自己思想的《安迪·沃霍尔哲学》中这样写道。在沃霍尔的朋友、纽约本瑞明艺廊(David Benrimon Fine Art)总裁戴维·本瑞明眼里,沃霍尔对财富的渴望和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也许密不可分。“一些艺术家生在富裕家庭,一开始就衣食无忧,但安迪不是。贫穷常常会激发出风格独特的艺术,比如梵高和毕加索都是如此。”本瑞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甩卖,不会使沃霍尔贬值”

“他活着的时候‘安迪·沃霍尔无所不在,而死亡丝毫没能减损他的人气。事实上甚至可以说沃霍尔的死……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步骤。”曾经在他创办的名人访谈杂志《采访》担任主编的格兰·奥本(Glenn OBrien)在2009年的一篇纪念文章中说到。

沃霍尔的艺术风格至今仍是很多当代艺术家效仿的对象,从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镶满钻石,售价上亿美元的水晶骷髅,到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为路易威登设计的手袋,再到中国艺术家王广义、岳敏君、方力钧主导的政治波普、顽世现实流派,沃霍尔的理念、视角和色彩无止境的变异、衍生,以各种形态继续存在。甚至连仿照沃霍尔跳跃的配色出品的沃霍尔彩妆、以他的作品为背景设计的香水都大行其道。

不过更火的还是本尊。去年,沃霍尔作品拍卖总成交额超过3亿美元,使他登上世界范围内艺术家年度拍卖成绩榜首。但这样的风光能否持续如今成了很多人心头的疑问。去年秋季,纽约的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宣布将手中所有沃霍尔藏品清仓甩卖,希望以此筹得一亿美元来补充基金会疲软的捐赠收入,以更充足的资金继续资助视觉艺术工程。这使一些收藏家开始担心,如此大规模地甩卖是否会使他们手中的沃霍尔作品相应贬值。

但更多行家认为这种担心毫无必要。

基金会拿出的两万多件藏品囊括从摄影到油画到丝印的多种门类,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但拍品中并没有像罐头汤或玛丽莲·梦露这样名声显赫的作品。少量的拍品估价在百万以上,比如油画“三个目标”和其丝印复制品,大部分拍品价格贴近大众,比如一些70年代拍的宝丽来照片估价仅是一万美元。

“视觉基金会的甩卖不仅不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很有帮助。”沃霍尔博物馆馆长希纳认为,“这些拍品很多价格低廉,拍卖将使更多人成为沃霍尔的收藏者,等将来这些买家经济实力壮大了,就可以购买更高价的沃霍尔作品,成长为新一代沃霍尔收藏者的主力。”

本瑞明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即使2008年金融危机使整个艺术市场陷入低迷,沃霍尔作品的成交额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沃霍尔是拍卖市场上的蓝筹股,即使今天你觉得买家出价不理想,五年、十年之后,你照样能等到愿意出更高价钱的人。”本瑞明说。

本瑞明的画廊历年来已经出售了数百件沃霍尔作品,如今仍有90多件库存,其中包括不少主席画像。1972年,尼克松访华,引起全世界对中国和其领导人的关注,当时的沃霍尔经过几年潜心电影拍摄的之后,正重拾画笔回归到绘画领域,毛成了他再度出山后的第一幅力作。“安迪不是一个政治化的人,他选择画毛完全是追逐名人效应的结果,毛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他的形象为全世界所熟知。”本瑞明说。

沃霍尔把红宝书上的主席像拿来做套色加工,用从油画到丝印到墙纸的各种媒介表现出来,至今流传的各类沃霍尔毛像总共有2000多幅。庞大的数量加上尺寸、颜色和材质的不同,使沃霍尔毛像的市场价有很大差别。本瑞明说一般大尺寸油画价格较高,同样尺寸的黑色、粉色底比蓝色底价格高。2006年,香港富豪刘銮雄以1737万美元的价格购入一幅205×155厘米巨幅蓝底毛像,创下当年沃霍尔作品成交价纪录。而本瑞明艺廊年初刚出售的一幅30.5×25.5厘米小尺寸丝印橘色毛像也卖出了大约110万美元。

“我们卖出的很多都到了远东地区买家的手中,特别是中国买家,除了安迪的名气、作品的保值能力外,他们对毛像的热衷还有情感上的因素。”本瑞明说。

这也使中国展上毛像的缺席成为遗憾。但在北京798这样的艺廊区,复制的沃霍尔毛像早已随处可见。“如果安迪看到798的盗版毛像一定会很开心。他喜欢看到自己身后25年还有人在复制他的作品。”希纳说。

全世界的人都想知道,他是怎样成为艺术大师的

“沃霍尔最令我钦佩的是他对其他人的关注和尊敬,他觉得每个人都很伟大,不管他们是会唱歌、跳舞、还是只会不停地讲话,他能从不同的人身上看出他们自己都没觉察到的优点。” 《安迪·沃霍尔的纽约》一书的作者肯卓斯基(Thomas Kiedrowski)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高中时期开始,肯卓斯基就对沃霍尔的艺术和他的生平发生了浓厚兴趣,沃霍尔出身贫困却凭着努力工作和才华出人头地,让肯卓斯基很受鼓舞。他开始收集和阅读所有关于沃霍尔的资料,成了自学成才的沃霍尔专家。如今他推出了自己设计的“沃霍尔的纽约”参观路线,带着游客走访当年曾经留下过沃霍尔身影的公寓楼、夜总会、咖啡厅。如果游客强烈要求,他还会在参观结束后安排一次特别的聚餐,请曾经出现在沃霍尔肖像画中、如今仍然在世的名人和游客分享当年的感受。

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沃霍尔的意义远远不止是怀旧。“沃霍尔在当今的意义更胜于以往。他将自己的工作与时尚、音乐、艺术、设计、写作结合起来,而当今世界中,你想做成一件事,也必须有八面玲珑多面手的本领;他的‘工厂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当今世界与不同的人沟通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沃霍尔的艺术是文化的镜子,你越关注文化,你就越关注沃霍尔。”肯卓斯基说。

在希纳眼里,沃霍尔根本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预言者。“沃霍尔开创了艺术的批量复制,复制文化当今已经发展到极致;他的电影拍的大都是没有故事情节的实景,实际就是当今流行的真人秀的鼻祖;他曾經说过,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能享有15分钟的盛名,如今网上社交媒体已经使这成为现实。”希纳说。

希纳坚信,如果沃霍尔活到今天,他一定在每件科技产品一问世时就成为第一个试用者,但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个世界已不可能再产生另一个沃霍尔。

在每个人都享有“15分钟盛名”的时代里,却只有一个人得到了“15分钟的永恒”。

猜你喜欢
沃霍尔安迪艺术
安迪·沃霍尔:超新星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Jay-Z的沃霍尔情怀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机器人安迪
绝对伏特加限量版全球发行
爆笑街头艺术
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