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观察*

2013-09-08 01:45曹莲瑛虞莉青冷锋强吴庆红袁燕洁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腓骨肌群疗程

曹莲瑛,张 伟,崔 晓,虞莉青,陈 晞,冷锋强,金 玺,吴庆红,袁燕洁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 200051)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蹇等为主要表现。足内翻是脑卒中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足内翻的出现,延缓了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进程,尤其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1]。目前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仍以传统针刺为主,一般多取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笔者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并与常规针法组治疗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0月针灸科门诊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病程在3星期至6个月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出血性卒中37例,缺血性卒中43例。按门诊序号随机分为独取少阳经穴组和常规经穴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风类型及Brunnstrom六阶段分级评定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①中风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②半身不遂患肢有足内翻。

1.2.2 西医诊断标准 ①脑卒中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试行)[3];②偏瘫肢有足内翻,足内翻诊断标准参考《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4]。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75岁,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者;②发病6个月以内,且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的脑卒中患者;③患侧下肢肌力达2级或以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Ⅱ期以上足内翻患者;④患者接受针刺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多次中风有肢体及认知功能障碍残留者,或有精神病患者;②中风合并严重骨关节病,合并关节挛缩和/或强直者;③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患者;④已经佩带矫形器具或使用肉毒素或近期服用肌肉松弛剂等对足内翻有积极治疗作用的治疗方案,影响疗效判定者。

2 治疗方法

2.1 独取足少阳经穴组

取穴: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外丘、足临泣。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0 mm、长40 mm毫针。阳陵泉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1~1.5寸,阳交、光明、悬钟均直刺0.5~1寸,足临泣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针刺得气局部酸胀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捻转角度180°±10°,捻转频率每分钟60次,以出现较强针感且出现足外翻动作为度,并能重复2~3次。留针30 min,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常规针刺组

参考《针灸治疗学》第6版教材,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悬钟、丘墟、解溪。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0 mm、长40 mm毫针直刺,施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角度100°±20°,捻针频率每分钟80~100次。留针30 min,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下肢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包括仰卧位有无跟腱、膝腱的反射活动;屈肌、伸肌共同运动;坐位联合的共同运动;站位分离运动;坐位的正常反射;仰卧位的协调/速度等17项,共34分。评分越高,表明下肢存在的运动障碍越轻。

3.1.2 生活能力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正常总分100分。良好:MBI>60分,生活基本自理;中度功能障碍:MBI为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重度功能障碍:MBI为20~39分,生活依赖明显;完全残疾:MBI为<20分,生活完全依赖。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治疗前各组间的FMA积分和MBI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疗程后,各组FMA积分和MBI指数均有提高,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足少阳经穴组的FMA积分和MBI指数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取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s)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1)P <0.05;治疗后组间比较,2)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一疗程 二疗程 三疗程足少阳经穴组 40 9.33 ±1.51 15.65 ±3.5311)22.32 ±5.41 26.71 ±3.2122)常规取穴组 40 8.26 ±1.13 13.62 ±3.8111)18.31 ±6.53 21.13 ±4.631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BI指数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后MBI分级评分比较 例(%)

4 讨论

足内翻是一种异常的运动模式,表现为足背屈、外翻不能,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很差。是由于踝关节周围肌肉牵张反射控制紊乱所致,从解剖部位上看,胫前肌、伸趾肌、腓骨长短肌无力而胫后肌、屈趾肌、小腿三头肌痉挛,形成了足内翻[5]。

对足内翻的治疗以抑制过高的肌张力和防范异常运动模式形成为目的。近年来,一些同行对本病作了相关研究[6-7]。本研究中发现,独取足少阳经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选取经穴下的解剖肌群以及与针刺穴位效应本身有关。现代医学认为,足内翻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肢体内侧拘急,外侧迟缓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跖屈肌群张力增高而足外翻肌群张力相对低下。而足外翻肌主要是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从穴位局部解剖来看[8],阳陵泉穴在腓骨长、短肌中,阳交穴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外丘穴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光明穴在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悬钟穴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针刺以上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采用强刺激手法,即是对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有效刺激,实际上是针对性的使足外翻肌群兴奋,以增强足背屈及足外翻运动,从而调节跖屈肌群、足外翻肌群的肌张力平衡。同时通过兴奋下肢外侧迟缓的肌群,相应的缓解了下肢内侧肌群的痉挛状态,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使足内翻得到矫治。针刺还刺激了皮内的触痛觉感受器,产生各种冲动,通过触痛觉传导束将冲动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后由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的运动传导路传出,支配相应的骨骼肌防止肌肉萎缩,抑制痉挛[9]。

在脑卒中急性期,肢体呈现弛缓性瘫痪,因阳明经穴为多气多血之经,选穴刺之,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之功,使患侧肌肉不会痿软无力,故此时取阳明经穴为主。而足内翻见于脑卒中急性期之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多责之于久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筋脉失养,此时应选取足少阳胆经诸穴,取其填精益髓、舒筋活血通络之效。由此可见,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方法,与“治痿独取阳明”并无矛盾之处。

亦有学者指出[10]足内翻形成是阴阳经气失调所致,即脾、肝、肾三阴经经气有余,而胃、胆、膀胱三阳经经气不足,从而导致了足内翻的形成,治疗时重点为调理足三阳经经气。通过足三阳经下肢经络走行分析,足阳明胃经下行于大腿前面,穿膝髌,向下沿胫骨外侧,下抵足背,经络走行之下解剖肌群主要为胫骨前肌,胫骨前肌产生足背屈动作;足太阳膀胱经沿大腿后外侧,入腘窝,向下通过腓肠肌部,沿小腿后外侧下行,出外踝后方,经络走行之下解剖肌群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的痉挛会加重足内翻;而足少阳胆经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于腓骨之间,下抵腓骨下段,出外踝之前,经络走行之下解剖肌群为腓骨长、短肌,腓骨长、短肌为足外翻肌,通过针刺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诸穴,可以促进足少阳经经气的恢复。只有足少阳经经气得复,足外翻肌群收缩有力,足内翻方可得以纠正。

综上所述,采取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足内翻,通过针对性的刺激经穴下的腓骨长、短肌群,使足外翻肌群兴奋,增强足外翻运动,提高脑卒中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同时再配合针刺穴位效应本身的作用,故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耿惠,殷春萍.卒中后足内翻、下垂的综合防治对策[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5):43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3

[4]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21

[5]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563

[6]吴敬,李琛,王占国.电针治疗中风病足内翻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6,23(2):137

[7]刘兆平,曾满萍,谢辉,等.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2,32(4):293-296

[8]严振国.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79

[9]张仲锦.康复治疗结合电针穴位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79

[10]谢牡丹.中风偏瘫后遗症的针灸治疗[J].中医药研究,2001,17(2):19

猜你喜欢
腓骨肌群疗程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崴脚千万莫忽视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治前列腺增生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