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杂而不耍 技而不骄

2013-09-10 06:34
中国商论 2013年31期
关键词:杂技表演杂技技艺

我国作为杂技大国,自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深厚技艺。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它被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除了文献的记载,在隋炀帝时,设立了太常寺,这里专门教授杂技技艺。杂技到了唐代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例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就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层出不穷,多式多样的杂技表演已经推动中国的杂技表演走向了世界。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鲜明,杂技难度与质量高,艺人的挑选与从业严格,从整体艺术规律来看,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

第二,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稳”。

第三,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第四,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节目。

第五,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例如,在当代的《千斤担》节目中,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副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

第六,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第七,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例如,“耍坛子”、“转碟”等表演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中国杂技有着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九,中国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姐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的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它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其中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散发着酒文化的醇香美韵。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杂技艺术形成即浸润其中。从杂技最辉煌的汉代至二十世纪堪称“活化石”的杂技艺术的复兴、灿烂及其走向世界的当代,一些优秀杂技节目,都闪射着酒文化的光辉,可谓艺术史上的趣事轶闻。

1953年,中国杂技团成立后,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祝愿和浓厚情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出访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十四个国家,通过这些负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杂技节目,使这些国家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乐观、文明的人民,中国是热爱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共处的国家,杂技演出为新中国的外交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杂技真正意义上地做到了杂而不耍、技而不骄,善于发展,有容乃大。中国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层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民族性格。

猜你喜欢
杂技表演杂技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杂技的表演特色与内涵
杂技表演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