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稻不同施氮量对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3-09-11 12:43王永才钟列权王会福余山红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单季稻虫口飞虱

王永才,钟列权,王会福,余山红

(1.浙江省临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临海 317000;2.台州市植保检疫站,浙江椒江 318000;3.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 317000)

单季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Stål)是高致害性害虫,近年来随单季稻施氮量的不断提高,褐飞虱灾发频率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单季稻超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障碍[1]。为了揭示和明确单季稻不同施氮量褐飞虱虫口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提高褐飞虱综合防控水平,2012年笔者开展了单季稻不同施氮量对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选择

试验设在临海市江南道白岩岙村陈百雄农户,供试水稻品种为两优培九,6月1日播种,6月30日移栽,试验田土壤为泥壤土,肥力中等。

1.2 处理设计

试验施用氮肥为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生产的尿素,设每667 m2施氮量 (纯N)0,7,10,14,21 kg 5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47.7 m2,小区间筑田埂以防止肥水串流[2-3]。

1.3 试验经过

以667 m2为施肥单位,施氮量按基肥50%、追肥35%、穗肥15%的比例施用。施肥时间分别为:基肥6月29日下午施,加施过磷酸钙15 kg;追肥7月10日施,加施氯化钾10 kg;穗肥8月17日施,加施氯化钾2.5 kg。试验期间,每667 m2统一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悬浮剂10 mL以控制螟虫和稻纵卷螟等为害;施用5%井冈霉素水剂200 mL以控制纹枯病及穗期病害。

1.4 调查方法

本试验调查5次,分别在8月12日、8月24日、9月4日、9月19日、10月10日。调查时采用盆拍法,平行跳跃式每小区调查10点,每点10丛,共100丛稻,计算百丛虫量。10月14日收割,分区实收产量。应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季稻不同施氮量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图1结果显示,单季稻褐飞虱8月份种群数量处于低密度运行,9月初进入增长拐点,然后种群数量向高位运行,其运行趋势不同施氮量处理表现一致,即随施氮量提高,褐飞虱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经过对9月4日至10月10日调查分析,每667 m2施7,10,14,21 kg纯N的4个处理,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3 645,4 343,5 039和8 625头,较不施氮肥处理的分别增加50.84%,79.68%,108.52%和256.89%。结果表明,氮肥对褐飞虱种群繁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施氮量提高,褐飞虱虫口密度增加。高氮处理易形成灾发趋势,对产量形成严重威胁。

图1 不同施氮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2.2 不同施氮量与成若虫数量及产量的关系

对单季稻不同施氮量与褐飞虱虫口密度和产量关系进行调查 (表1)可知,无论在分蘖拔节期,还是抽穗灌浆成熟期,田间褐飞虱虫口密度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经方差分析,不同施氮量褐飞虱虫口密度和产量均表现为显著差异;通过不同施氮量与田间褐飞虱成若虫数量的统计分析,线性相关系数 (r)为0.891 1~0.983 3(n=5,r0.05=0.878 3,r0.01=0.958 7),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量与褐飞虱虫口密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过不同施氮量与实收产量的统计分析可知,其相关系数r=-0.231 1,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单季稻产量不随施氮量提高而增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随施氮量提高而减产。

表1 单季稻不同施氮量与褐飞虱成若虫数量和产量关系调查

图2显示,单季稻褐飞虱虫口密度 (5次调查均值)与施氮量关系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关系,而产量与施氮量关系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关系。经Excel函数模拟,以667 m2不同施氮量(纯N:kg)为x,褐飞虱成若虫数量 (头·百丛-1)均值为y1,667 m2产量 (kg)为y2,则关系模型y1=20.489x2+104.83x+4 834.6(n=5,r=0.994 5**),y2= - 0.758 8x2+14.532x+184.73(n=5,r=0.880 7*)。由此可见,氮肥对褐飞虱种群繁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施氮量提高而褐飞虱虫口密度增加,高氮处理易形成灾发趋势,当667 m2产量在10 kg以上时,随褐飞虱虫口密度的逐渐上升为害而产量渐趋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随施氮量提高而呈减产趋势。一般当667 m2施氮量17~18 kg时,单季稻产量随褐飞虱虫口密度急剧增长为害,而呈加速减产趋势。

图2 单季稻不同施氮水平与虫量和产量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田间试验表明,单季稻全生育期褐飞虱虫口密度 (y1)与施氮量 (x)关系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关系,而产量 (y2)与施氮量 (x)关系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关系。经函数模拟,其数学模型y1=20.489x2+104.83x+4 834.6,y2=-0.758 8x2+14.532x+184.73。表明氮肥对褐飞虱种群繁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施氮量提高而褐飞虱虫口密度增加,当667 m2施氮量处10 kg以下时,虽随褐飞虱虫口密度的低位上升,产量渐趋提高;当667 m2施氮量处10 kg以上时,随褐飞虱虫口密度的逐渐上升为害,产量渐趋下降;特别当施氮量处17~18 kg以上时,单季稻产量随褐飞虱虫口密度急剧增长为害而加速减产。因此,加强氮肥合理施用,对控制褐飞虱灾发为害,保障单季稻高产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汪恩国,王会福.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1(3):629-630.

[2]吕仲贤,俞晓平,HEONG Kong-Luen,等.氮肥对植物性昆虫的影响及其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的诱导 [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6):649-656.

[3]张桂芬,鲁传涛,申效诚,等.栽插密度、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生态效应 [J].植物保护学报,1995(1):40-46.

[4]唐启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单季稻虫口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