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不同服用时间的降压效果比较

2013-09-12 03:41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睡前服左旋苯磺酸

任 杰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极高[1]。尽管不断更新的各种高血压治疗指南为人们提供了原则性的治疗方案,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医师仍在不断地探索每个具体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目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为笔者所在单位2009 ̄01—2011 ̄12原发性高血压2级患者48例。年龄36~78岁,平均56岁。其中男33例,女15例。入选标准:治疗前行24 h动态血压(ABPM)检测,清晨血压明显增高或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勺形血压)患者。4周内随机检测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者不入选。

1.2 治疗方法 4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服药物均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药业集团)2.5 mg,1次/d。1组晨起时服药,另1组为晚8时服药,常规监测随机血压,4~6周后复测ABPM。

1.3 观察指标 采用德国Mobil-O-Graph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数据,有效记录次数>90%为有效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值以±s表示。两组间及同组治疗前后数据采用非配对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表 1 不同时间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前后 ABPM(±s,mmHg)

表 1 不同时间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前后 ABPM(±s,mmHg)

24 h平均血压 白天 夜间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清晨组(n=24)治疗前 149±15 96±10 146±13 95±11 148±16 84±10治疗后 133±12 83±9 133±12 84±10 128±13 83±11睡前组(n=24)治疗前 151±16 94±12 155±16 95±11 150±17 93±13治疗后 130±11 84±11 136±12 82±13 120±13 76±13

2 结果

2.1 ABPM检测结果 2组高血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似,服药品种和剂量相同,但服药时间分别为清晨和睡前,治疗4~6周后均能有效降压,ABPM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白天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3±12)mmHg 和 (130±11) mmHg,舒张压平均为(84±10) mmHg 和(82±13) mmHg,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8±13)和(120±13) mmHg,舒张压平均 为(83±11) mmHg 和(76±13) mmHg,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 1)。

2.2 勺型和非勺型血压例数比较 清晨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ABPM检测结果显示二种方法均能使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得到改善,晨起服药组24例患者治疗4~6周后有15例夜间血压明显下降,恢复为勺型血压,而另9 例虽然夜间血压有所下降,但未能恢复为勺型血压。睡前服药组24例患者中,有21例恢复为勺型血压,3例未能恢复为勺型血压。睡前服药组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的改善优于清晨服药组(P<0.05,表 2)。

表 2 不同服药方法治疗后昼夜节律改善情况

3 讨论

我国约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1]。目前高血压病尚无根治的可能,其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或减少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多建议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达到平稳降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常规治疗早晨服药为主流方法大都能得到很好的疗效。临床实践中发现,尽管有时不同个体的一般临床资料相似,但是相同的治疗方案对不同的个体疗效明显不同。在对比临床一般资料相似,清晨和睡前不同时间服用相同剂量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两组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结果发现白天有相似的降压效果。在目前国人监测血压多以诊所偶测血压为主,易忽视夜间血压曲线增高的现象,给人以血压得到很好控制的假象。

健康成人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变化,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10%~20%,根据血压曲线形态称之为勺型血压,如果此种节律变化消失,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不足10%,或高于白天血压,称之为非勺型血压[2]。非勺型高血压由于夜间血压仍处于较高水平,各靶器官的供血动脉处于一定的舒张状态,左心室压力负荷持续存在,因而易合并心衰、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3,4]。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明显影响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大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IMT),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5]。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蛋白尿发生率和颈动脉斑块的程度均明显高于正常节律的患者[6]。特别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同时有心肌复极时间的延长[7]。维持血压正常昼夜节律可以减缓动脉硬化发展的进程[8]。

虽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制剂,药物半衰期达35 h以上,理论上给药1次/d,7 d左右血内药物浓度可达稳态,24 h均可起到平稳降压的作用,服药时间不应影响降压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的服药时间降压效果还是有差异的。在对比不同时间服药治疗后ABPM检测后发现无论何时服药均能有效降低白天血压,可改善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但睡前服药组更优于清晨服药组。此种差异有人认为是由于口服药物的首剂效应所致,清晨服药后很快进餐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到夜间药物浓度显著下降而导致夜间疗效不好。睡前服药则可避免此种效应[9]。

尽管常规早上服用长效降压药物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改善昼夜节律,还是有少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个体化,尽可能的根据ABMP检测结果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目的。

[1]刘力生,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高血压杂志,2011,30(8):10-52.

[2]彭 江,罗昭林,孙祥国.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探讨[J].重庆医学,2001,30(5):413.

[3]Gorostidi M,Sobrino J,Segura J,et 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a 20 000-patient database in Spain[J].J Hypertens,2007,25(5):977-984.

[4]Ohkubo T,Hozawa A,Yamaguchi J,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nocturnal decline in blood pressure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igh 24-h blood pressure:the Ohasama study[J].J Hypertens,2002,20(21):2183-2189.

[5]李天东,于 华.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11):923-924.

[6]孙中泽,朱 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0,14(12):1448-1449.

[7]张源明,王文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7):602-605.

[8]姜少燕,王其新,李天东.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03):198-200.

[9]陈 辉,于瑞英,胡 佳.不同服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病人降压疗效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2,31(1):11-12.

猜你喜欢
睡前服左旋苯磺酸
左旋的柳
四类药物不宜睡前服
睡前服药的做法科学吗?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左旋肉碱对肥胖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