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动机与阐释维度:试论阎连科作品法译及其阐释

2013-09-13 03:21胡安江祝一舒
小说评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布克阎连科文学奖

胡安江,祝一舒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梁丽芳(Laifong Leung)在2011年发表的《阎连科:一位作家的道义》(“Yan Lianke:A Writer’s Moral Duty”)的开篇,曾这样描述中国作家阎连科:“阎连科是一位精力充沛、悲天悯人和开拓创新的作家,他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高产、最成功和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梁丽芳认为,正是由于阎连科的“悲天悯人”以及他在描写中国农村图景时带给读者的持续“创新手法”,阎连科近年来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高度瞩目与持续关注。梁丽芳甚至认为,阎连科的文学成就毫不逊色于有着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莫言。

事实上,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早前也坚持认为:“阎连科(1958-)是当代中国小说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于外界给予阎连科的各种文学评价,王德威分析认为:“他的受欢迎和他的被查禁适足以说明一个以革命为号召的社会在过去,在现在,所潜藏的‘历史的不安’”。而也许正是这种潜藏于其作品中的“历史的不安”,使得阎连科开始走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台,成为普通大众和专业读者津津乐道的焦点人物。在海外,阎连科的作品被译介为日、韩、法、英、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塞尔维亚、蒙古等10余种语言,在近20个国家出版发行;阎连科的名字也赫然出现在各类国际文学奖的名单之列,就连国际著名的“布克国际文学奖”(Man Booker Prize)也将阎连科列入2013年的提名作家榜单。

一、话题作家:徘徊在受欢迎和被争议之间

按照梁丽芳的说法,“阎连科应该获得比现在更大的关注”。然而,阎连科的数部小说,却因一再挑战国家审查制度的红线而屡屡遭禁。可这似乎并不妨碍阎连科成为文学焦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倒进一步促成了人们对于他的关注和了解,尤其在海外,阎连科的多部作品受到各界读者的追捧和热评,阎连科本人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海外的各种文学讲坛上。对于这样一位作家,有读者一再质问:“阎连科的作品在国内备受争议,但在海外却呼声很高,这是为什么?阎连科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入伍,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包括《夏日落》(1994)、《年月日》(1997)、《耙耧天歌》(1997)、《日光流年》(1998)、《坚硬如水》(2001)、《受活》(2003)、《为人民服务》(2004)、《丁庄梦》(2006)、《风雅颂》(2008)、《四书》(2010)等。人们一般认为,小说《受活》的出版标志着阎连科人生和创作上的转折点,该书出版后受到了文学界的强烈关注和高度认可,阎连科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三届老舍文学奖。不过,阎连科的被人铭记,更多的是因为他创作了不同题材的具有高度争议性的文学作品。其中,《丁庄梦》、《风雅颂》等因为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中国社会文化中那些潜藏的“历史的不安”,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争议小说。描写河南艾滋村题材的小说《丁庄梦》则被认为“夸大艾滋病的危害与恐惧”,同样难逃被禁的宿命;小说《风雅颂》一出版,就招致北大师生的激烈网评,认为其“影射北大,诋毁高校人文传统,肆意将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妖魔化”。于是,阎连科数度成为话题人物,阎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事实上的、最具争议性的作家。

无论是阎连科自己,还是阎连科的小说,从受到评论界关注的那天起,就被竞相贴上了各类文学标签。阎本人被称作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年月日》被视为中国的《老人与海》;《日光流年》被称为“读来几乎像是世纪末中国群众版的西西弗神话”;《受活》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称其作品《为人民服务》让人联想到英国作家劳伦斯(D.H.Lawrence)的《查泰 莱 夫 人 的 情 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丁庄梦》则被认为是一部可与加缪的《鼠疫》、笛福的《大疫年纪事》等描写蔓延性传染疾病的世界名著相媲美的爆炸性作品,堪称是中国版的《鼠疫》和《大疫年纪事》。《四书》在法国被视作圣经《创世纪》的重写本;随笔文论《发现小说》“应该是与鲁迅的《〈呐喊〉自序》,《从文自传》,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傅雷家书》、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李健吾的《咀华集》、《咀华二集》等传世名作并驾齐驱的重要文本”。

至于文学奖项,有论者认为,作家和各类文学大奖之间是一种“既爱又恨”的暧昧关系。然而,阎连科的文学世界里却永远不乏文学奖项的垂青。在国内的文学大奖中,阎连科曾先后荣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等全国、全军及国外文学大奖20余项。在海(境)外,阎连科的《丁庄梦》入围2011年度“曼氏亚洲文学奖”(Man Asia Literary Prize)和2012年度“独立外国小说奖”(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Award);2012年,阎连科又凭借《四书》入围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同年9月,阎连科的《四书》入围法国文学大奖“费米娜文学奖”(La Prix Femina)。2013年,阎连科成功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的终选名单。在布克国际文学奖的官方网页上,评奖委员会援引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专栏作家克拉丽莎·塞巴格·蒙蒂菲奥里(Clarissa Sebag Montefiore)对他作品的评价:“描画社会的超现实主义和极端虚无主义”(giddily surreal and ultimately nihilistic depiction of a society)。评委会一致高度认可阎连科在国内及国外文坛的影响力。

有论者认为,阎连科的作品总是在不断地捅破中国的“乌托邦之梦”,因而他的作品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另有论者认为他的每部作品总会选取一个或一系列“绝对刺激的材料”(人鬼合谋、人狗对话,开棺盗墓、熬骨治疾、集体卖皮等),来“不依不饶的刻画”自然的顽疾和人物的无助;而梁丽芳则认为“他挑战各种制约因素的勇气,以及他在揭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所不断开拓的各种创新手法,引发了大众读者和批评家的极大兴趣。尽管有时太过激进,不过他描写疾病、身体残缺、死亡,以及他频繁使用逝者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那种冷峻和讽喻手法,在中国文学中却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将怪诞、魔幻和民间传说融为一体的做法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生命”;因此,无论是他作品的“反传统”主题、还是他于作品中大量运用的奇特素材,以及他不断翻新的文学创新手法和独具匠心的“工笔画式”的文学铺陈,共同构成了阎连科文学世界中奇幻瑰丽的文学风景。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文学意义上的“惊心动魄”,以及“由他的语言和叙事结构”构成的文学“奇观”,使得阎连科的文学世界注定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反复过程。这位话题人物,也由此“难以被整合进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因而始终徘徊在受欢迎和被争议之间。这种“窘境”与“尴尬”却为阎连科和他的小说开启了另一扇窗口。事实上,在接踵而至的各类国际文学大奖之前,阎连科和他的作品早已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与垂青,尤其在法国,阎连科的多部作品均得到了即时译介和广泛传播。

二、译介动机与阐释维度

对于法国的汉学传统以及法国的中国文学翻译,法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艾克斯·马赛大学的杜特莱教授(No?l Dutrait)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显而易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并不像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与研究那样景气和深入人心,而且从杜特莱关于鲁迅和巴金的叙述中,我们还知道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持高度关注的姿态。因此,阎连科的多部游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作品,自然引起了法国人的阅读兴趣和翻译冲动。事实上,对于法国知识分子和出版社在翻译选材方面的特点和偏好,法国著名汉学家、南方书编(Actes Sud)“中国文学”丛书主编、巴黎东方语言学院(Inalco)中文系的何碧玉教授(Isabelle Rabut)曾有着这样的概括:

毫无疑问,阎连科这种典型的“文革叙事”以及大胆的“反传统”叙事手法,对于法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神秘感和天然的吸引力。在该法译本的推介文字中,编者还使用了“让人欣喜若狂”(“jubilatoire”)的字眼来表达这种喜悦:“阎连科使用这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口号,是为了蔑视军队,革命,性欲和政治礼数最神圣的禁忌……他的这部短篇小说无视传统,让人欣喜若狂”。与此同时,在该译本的封面上,出版社则夸张地以一位身穿三点式内衣的中国年轻女子和两幅笑容可掬的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作为主背景,而且封面上还随处点缀着意味深长的、让人无限遐想的男人的性器。于是,整个译本从封面到商业推销用语都充满了法兰西式的香艳色彩和不期而至的法兰西式的文学期待。不言而喻,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正好满足了法国出版机构、知识分子、新闻媒体和普通读者的诸种审美诉求。因此,这部书在中国出版后不久就在法国得到了即时译介。

在夕阳的余晖下,河南平原被染成了一片猩红,像血一般的猩红,这是丁庄的老百姓们为了改善生活而卖出的鲜血。但是,几年以后,受到“热病”感染,他们的生命开始凋零,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像落叶般被秋风带走。只有靠收购鲜血发家的老丁的儿子,靠着卖棺材和办冥婚,继续发财致富。

这样的故事情节和感性叙事无疑让读者心悸和动容;而且,与《世界报》的评论一样,该法译本的推销用语也使用了“震撼”(“bouleversant”)一词来表达这种情绪:

《丁庄梦》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说。它之所以让人震撼,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出悲剧;而且它的令人震撼,还因为它仅仅是一个更加恐怖的现实的虚构。这是数千名感染了艾滋病的河南农民的故事。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用一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感方式提及这点。“愤怒和热情是我工作的灵魂,”阎连科说道。他的书在中国被禁,作者的话语权也被剥夺。

一场可怕的大旱迫使一个小山村的村民逃离到更加温和的地方。一位老人由于不能长时间行走而留下来守护唯一的一棵玉米苗,陪伴他的是一只盲狗。从此,不管是对于老人还是对于狗来说,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克服死亡的胜利。书中干旱的景色,光秃秃的大山环绕下的平原,迸发火焰般光芒的随处可见的太阳,无不体现出某种力量和壮美。阎连科的小说是生命的礼赞,是对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还有对人类想要让生命诞生、维持其发展并保证其传承的那种坚持和执着的礼赞。这是一种信仰,对于短篇小说和叙事诗的信仰,对于令人眩晕的语言的信仰,就像夜晚突然多出的时间或是人类最私密的内心深处。

这是一位无视传统观念的作家,在他的国家,他的言论和出版物都被禁止。阎连科用闪光的语言写出了一本充满想象力、富有创意、荒诞幽默的小说。在河南偏僻的大山中,一座村庄成了这个地区所有残疾人士的避难所,这座村庄在历史的边缘过着平静的日子。但在县长决定组织当地居民成立一个绝术团后,一切都变了;而成立这个绝术团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足够的钱,以便从俄罗斯买来列宁的遗体,以此吸引大量的游客。这样,这个偏远的“缩小版的世界”就可以融入到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的新繁荣中。“对我来说,这是我最好的小说,”阎连科说,“这是一出富于幽默的戏剧,且这种幽默,如果从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不受约束的,快乐的,幸福的……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度思考。”他说的这些的确是事实。这本情感丰富,无视礼教的小说满载着生活与写作的乐趣,令读者赞叹不已。

三、启示与思考

有论者曾指出,在创作中,作家并没有给作品一个确定的、一成不变的顺序,相反,他提供给公众的是一个可以重组的、有多种选择的作品。中国文学的写作者们,用自己的文字构造着中国文学通向世界的桥梁,而桥梁那一边的“重组”与“选择”,则依赖于具体文化语境当中的翻译及其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协作。

注释:

① Laifong Leung?:《Yan Lianke?: A Writer’s Moral Duty》,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winter/spring 2011.

②关于阎连科的创作手法,王德威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凭心而论,由于多产,阎连科的作品水平显得参差不齐;而他的语言累赘,叙事结构冗长,也未必入得了文体家的法眼。但小说创作不是作文比赛。在阎连科近年的作品里,他能将已经俗滥的题材重新打造,使之成为一种奇观,而他的语言和叙事结构恰恰成为这一奇观的指标。也因此,他的变与不变往往成为讨论的话题。或有论者认为他的新作已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对一个已经创作超过二十五年的作家而言,这似乎小看了他的抱负”。——见王德威:《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③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三联书店,2006年,第425页。

④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三联书店,2006年,第427页。

⑤创始于2005年的布克国际文学奖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布克文学奖的国际版,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表彰世界各地以英语写作或是主要作品有英语译本的作家。布克国际文学奖还规定,获奖者可以选择其作品的一名译者,分享这笔奖金中的15000英镑(约合14.7万人民币)。中国作家王安忆、苏童曾进入2011年布克国际奖决选名单。2013年,第五届布克国际文学奖最终颁授给了美国小说家、翻译家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

⑥ Laifong Leung?:《Yan Lianke?: A Writer’s Moral Duty》,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winter/spring 2011.

⑦Thomas Chen:《Ridiculing the Golden Age: Subversive Undertones in Yan Lianke’s Happy》,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winter/spring 2011.

⑧阎连科在海外大学及文学机构的演讲已辑成《一派胡言:阎连科海外演讲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⑨熊修雨:《阎连科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⑩按照阎连科本人的说法,目前出版社对其作品的基本要求就是“内容必须无争议,同时不能给出版社制造任何麻烦”。阎认为这严重干扰到了他的写作,以及他对于艺术和生活的追求 。——见Suman Gupta?:《Li Rui, Mo Yan, Yan Lianke and Lin Bai: Four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Interviewed》,Wasafiri 23.03, 09. 2008.

⑪这种说法可能来自王德威教授的评论:“阎连科写他的老农和自然抗争,颇有海明威《老人与海》式的架构”。——⑫王德威:《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⑬关于这部作品,有论者认为它是阎连科最好的,也是最放肆的作品。不过,阎连科本人认为:“《为人民服务》也许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它是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像其它的中国文学作品,它天生就有力量和想象力”。而王德威在2007发表的《革命时代的爱与死》一文中则认为“《坚硬如水》仍是阎连科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创作”。

⑭程光炜、邱华栋等:《重审伤痕文学历史叙述的可能性》,《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4期。

⑮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是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2005年设立并启动的文学奖项,设有30万元港币的全球同类奖项最高奖金,奖励已出版的单本长篇小说。首奖颁给贾平凹的《秦腔》;第二届颁授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三届颁给中国台湾作家骆以军的《西夏旅馆》;第四届颁给了王安忆的《天香》。

⑯郜元宝:《论阎连科的世界》,《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⑰ Laifong Leung?:《Yan Lianke?: A Writer’s Moral Duty》,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winter/spring 2011.

⑱王德威:《革命时代的爱与死》,《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

⑲郜元宝:《论阎连科的世界》,《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⑳杜特莱教授系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曾任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商学院院长、普罗旺斯大学中文系主任。他曾将中国作家莫言、阿城、韩少功、苏童等人的大量作品译成法文;他和妻子丽丽安所译莫言的《酒国》获得“2000年度法国最佳翻译小说奖”。

猜你喜欢
布克阎连科文学奖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主持人的话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文学奖的“权威”
种糖果
本刊设立“金盾文学奖”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