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行漫记》看共产党人的真性情

2013-09-16 07:08王海娇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延安

王海娇

摘 要: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但带给人们的却是最真实的东西。慢慢翻开人们心中那段红色记忆时,一张张珍贵而又真实的照片让我们看见了那群年轻、睿智、幽默、乐观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斯诺细腻的笔触间,我们看到的不是在白区包围下生活的痛苦和苏区人民与民团对抗的困难,不是抵抗国民党人残酷围剿的压力,反之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对战争、对生活的乐观与激情,是一个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淳朴的地方。

关键词:西行漫记;共产党人;延安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85-02

一、揭开延安的神秘面纱

对于斯诺的《西行漫记》已经众所周知,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抵达了陕北苏区。在此后四个月的旅行中,他对苏区进行了全面观察写下了这本传世经典。这本书既不是一部小说也不是一部散文或许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更像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这本书共分为十二章,根据斯诺来华的时间顺序,斯诺的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对中国红色革命和中国红色的苏区进行了详细报道。他对中国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让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还有个为人民幸福在不断奋斗的政党,也让全国的贫苦老百姓找到真正依靠。在斯诺的序中他说“这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在一起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斯诺在前往苏区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而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鼠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白区对于红区是怎样地宣传,中国的延安被他们说成了一个传染病泛滥的禁区。在多数外国人的眼里苏区根本是不能到达的,甚至是到达了也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红区以外的地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红区或是中国共产党有着很严重的误解。斯诺第一次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红色中国”的真相,第一次把红军领导人、长征艰辛与传奇、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介绍给世界并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此外,在序中斯诺提到“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东海、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的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能够创造出来的。这些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从斯诺这些谦虚的话语中能看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对于共产党人的喜爱,或更准确地说是尊重。斯诺毫不掩饰对中国苏区、中国共产党人表达他的爱。而正是因为这种尊重和爱更不难看出那些共产党人的真性情和迷人的人格魅力。

在斯诺之前,很多的西方人甚至是红区以外的中国人都觉得中国的红色苏区是神秘而不可接近的,斯诺自己也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迷,更混乱的传说了。”外界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是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例如毛泽东,这个南京通缉名单上蒋介石悬赏25万元银洋不论死活都要缉拿到的第一号“赤匪”,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作风让南京政府如此头痛。林彪这个28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这个从来没打过败仗的人又是谁?他的来历如何?他多高?长相如何?平时喜欢吃什么做什么?这些对于白区一直封锁的红区以外的人都是个谜。而正是由于斯诺的深入,我们将会看见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中国红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苏区,一个当时广大青年奔赴的苏区。通过《西行漫记》,我们了解了那些为千千万万中国穷苦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了解了心怀天下为新中国奔波的共产党人。斯诺由此向我们揭开了中国苏区中国延安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中国的希望所在,我们看到了星星之火的火苗正在一点点变强变旺。

二、真性情的中国共产党人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导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平凡的精神风貌。在斯诺的笔下第一个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斯诺的寥寥数语便使周恩来这个人物在我们的脑海里鲜活起来。“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年轻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语气跟我打招呼并且用的是英语,我马上就知道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苏区的领导者,红军的指挥员,用常人的逻辑来分析,这样的一个大官应该是身体粗壮,着装打扮考究,给人一种盛气凌人难以接近感觉的一个人,并且不屑与斯诺这种人亲切交谈的人。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清瘦、长着大胡子、亲切温文尔雅的青年军官,并且还是一个会英语的中国军官。这完全颠覆了外人对于苏区的中国共产党员的看法,共产党人不是没有文化的暴徒,农民起义者。共产党的领导者是有文化、亲切、心系百姓的正义者,共产党组织更是融入普通大众的正义之师。正是周恩来的这种随意、亲切、细心也许才是一个中国苏区共产党员的真性情。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似乎有意地给那个中国苏维埃的掌权人物——毛泽东更多的笔墨。用他的说法就是“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在他的笔下毛泽东成为一个幽默乐观、不拘泥于小结但是博览群书,精明睿智的神人。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中才睡觉,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粗俗的农民起义者,他博览群书,并且他读书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他经常读一些古希腊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有着自己的理论和见解。但是在斯诺的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毛泽东的不羁与潇洒。这个国民政府悬赏25万要其首级的头号“红匪”却一个保护他的人都不带,自己独自走在苏区的大街小巷,亲切地跟人攀谈,他真是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安全吗?那份自信,那份豪气,那份不羁。红区的人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崇拜者,甚至自己的亲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又怎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个堂堂正正受人爱戴的中共领导人。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有时又是一个相当粗鲁的人,斯诺写到“一次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我看他心不在焉地松了下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把毛泽东的粗鲁或者说是豪爽写得贴切至极。这样一个苏维埃的掌权人物,这样一个鼎鼎有名的英雄,谁能想到会当着一个外国记者的面松下裤带来找虱子呢,也许读者会认为他粗俗、没有礼貌,可是这确实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真性情的共产党,他们无所隐瞒,不会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去欺骗世人。这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让世人知道国民政府是多么的虚假,是如何重伤共产党人的。斯诺笔下的另一个细节也让我们印象深刻,他写道“在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下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的叫起来。这的确是一只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下去。”我们要注意到此时的毛泽东是苏维埃的掌权人,领导着整个苏区的革命工作,而就此时此刻他也是在和记者身份的斯诺在探讨着战争的理论,此时的他不应该是眉头紧锁,一脸郑重,忧国忧民吗?这样一个随意洒脱的人是在认真的思考着战争吗,是在关心着紧张的局势吗?如何来看都不像是那个让国民政府万分头疼的“红匪头子”啊。也许正是这份轻松的精神才是他能够依然理智和微笑着去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困难局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这才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共产主义者,正是拥有了这份粗俗随意和亲切,才在他的人格魅力一格上大大地加分了吧。

书中展现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普通红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反应了一个个拥有真性情的共产党党人。例如:朱德以爱护部下而闻名,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同战士们一起打球,长征途中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大部分步行。斯诺写到贺龙是哥老会的成员;徐东海一笑嘴里露出已经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等等。在斯诺恋恋不舍地离开时,所有人都出来道别,蔡树藩叫道“千万别忘了许诺给我的假臂,陆定一提醒我别忘了答应他的照片,杨尚昆笑着说别忘了他的航空部队,李克农要求给他带个老婆来,博古则责怪道要把他的四两可可送回来。这些生动的画面无不向我们展示着这一群群最可爱的人,一个个真实而亲切的人。他们让人忍不住喜爱,忍不住尊重,将所有的希望都投到他们身上。斯诺的不舍,斯诺的感动,斯诺在苏区生活的快乐,向我们昭示着那是一个多么快乐而又幸福的地方,向我们展示了苏区的吸引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吸引力。

三、结语

通过斯诺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真正知道的延安根据地。在斯诺的笔尖上真正地认识了国民党的通缉令上那群红匪人物,那群既神秘又赫赫有名共产党人,他们一个个突然之间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睿智而又不缺少信心、快乐和幽默,让人着迷,让人向往。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红区自由平等的空气,也许正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自愿奔赴延安,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真正原因吧。斯诺用红色苏区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的革命事业像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定要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孟红.埃德加·斯诺:见证中美关系改善第一人[J].党史纵览,2010,(3).

[3]孙华.斯诺与中美关系[J].中共党史资料,2009,(1).

[4]李仕生.名记者必备的素质——从斯诺《西行漫记》的采写谈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延安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想对您说
初心如磐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从“两学一做”谈共产党人的信仰
在延安
抗战时期的延安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
共产党须联合其他进步的政党和政治派别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