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品种荆豆3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3-09-18 10:02郭西陵陈安军彭佑明刘超阳王义金毛必华
大豆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夏大豆荆州市株型

郭西陵,陈安军,刘 斌,彭佑明,刘超阳,陈 檬,王义金,毛必华

(湖北省荆州市金穗种子有限公司,湖北 荆州 434000)

大豆新品种荆豆3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郭西陵,陈安军,刘 斌,彭佑明,刘超阳,陈 檬,王义金,毛必华

(湖北省荆州市金穗种子有限公司,湖北 荆州 434000)

大豆新品种荆豆3号是湖北省荆州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于1996年以鄂豆4号为母本、96-2为父本,采用有限杂交和系谱法育成的夏大豆早熟品种。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综合性状优异。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荆豆3号(鄂审豆2010001)。

大豆;荆豆3号;选育;栽培技术

荆豆3号是湖北省荆州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采用人工有性杂交和系谱方法育成的夏大豆早熟品种。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10001,命名为荆豆3号。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及主要性状

荆豆3号区域试验代号荆0-46,其母本为鄂豆4号,父本为96-2。母本鄂豆4号于1996年从湖北省仙桃九合垸原种场引进,该品种为南方春大豆,表现早熟、蛋白质含量高、株型较矮、分枝少、株型收敛直立等特点。父本96-2是自育材料,该品种为夏大豆早熟类型,主要特点是株高中等、分枝多、百粒重较大、株型半张开。

1.2 选育过程

父、母本于1996年夏季杂交,经7代系谱法选育于2003年稳定出圃获稳定株系,编号“荆0-46”。2004年参加株系试验,2005—2007年参加院品比试验,并在湖北省荆州、宜昌、襄阳、钟祥等地进行栽培试验和小面积试种,表现高产稳产、早熟、抗倒伏、株型收敛、直立、综合性状突出。2008—2009年参加湖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同年在湖北省荆州、宜昌、钟祥进行小面积生产示范。

2 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2.1 特征特性

荆豆3号属夏大豆早熟品种,全生育日数96天,紫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茎秆直立,成熟荚色为淡褐色。株高55.4厘米,主茎节数11.8个,分枝数2.7个,单株结荚数37.9个,每荚粒数1.95粒,完全粒率89.66%,百粒重27.3克。田间感SMV病株率5.40%,病指3.29,田间抗性好,不裂荚,不倒伏,粗脂肪含量21.40%,粗蛋白质含量43.96%,籽粒大小均匀,外观色泽好,商品性好。

2.2 产量表现

2.2.1 品种比较试验 2006—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农业科学院安排了自育的6个大豆新组合与“中豆8号”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荆0-46”产量2 982.0公斤/公顷,对照中豆8号产量2 647.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2.63%,表现出早熟、丰产稳定、抗倒伏、综合性状优等特点,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

2.2.2 区域试验 荆豆3号2008年产量2 701.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33增产16.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2009年,产量2 662.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33增产8.5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5位。2008—2009年,2年平均产量2 682.0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33增产12.4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1)。

2.2.3 生产试验 2008—2009年,设对照中豆33,在湖北省荆州市、钟祥市、宜昌市、襄阳市、天门市5个不同试点进行夏播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21.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3.72%,5个试点全部增产(见表2)。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应区域

适应湖北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夏大豆新品种。

3.2 适期播种

荆豆3号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油菜、大麦、小麦收获后抢墒播种,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应及时灌溉,喷灌或沟灌均可,但不可漫灌。用种量90.0~112.5公斤/公顷,保苗19.5~24.0万株/公顷,穴距20厘米,行距50厘米,穴保苗2株。

3.3 精细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地块,避免连作、迎茬,精耕细作,力求“三沟”相通,尽量做到田平、土碎、草净。

3.4 合理施肥

施肥结合整地进行,一般施复合肥375公斤/公顷、过磷酸钙225公斤/公顷。在初花期视苗情追肥,苗情长势弱,施尿素75.0~112.5公斤/公顷,施于根侧;长势良好,不用追肥。

3.5 田间管理

播种后,大豆生长期间一般中耕除草2~3次。在大豆封行时要做到田间无杂草。苗期降雨量较大时,应及时进行清沟排渍,做到厢沟不积水。大豆生长期间,特别是结荚初期至鼓粒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

3.6 防治病害虫

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中、后期应注意防治蚜虫、豆天蛾、造桥虫、豆荚螟、大豆卷叶螟、斜纹夜蛾等害虫。

3.7 适时收获

以叶片大部分脱落,籽粒呈现黄色,手摇有响声为收获期,遇不利天气应抢晴收、晒、脱,避免碾压,防止破损和霉烂。

表1 2008—2009年荆豆3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表2 2008—2009年荆豆3号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1]邱长久,刘长海,胡淑艳,等.大豆新品种北豆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7(1):11.

[2]费志宏,朱洪德,张军,等.大豆新品种垦农18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大豆通报,2004(1):18.

[3]李子升.开豆16号大豆选育及高产栽培[J].大豆科技,2012(2):67-68.

[4]陈学军.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王德亮.大豆新品种垦丰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1(6):25.

[6]王洋,马晓萍,王跃强,等.大豆新品种吉育104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大豆科技,2012(3):65-66.

[7]于显凤,代永江,姜秀英.大豆小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0(1):20.

[8]汪宝坤,张庆华,付连舜,等.铁丰31大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3(3):22.

[9]吴昊,董友魁,傅连舜.高油大豆新品种铁豆63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2(3):67-69.

[10]王芳,王守义,王淑荣,等.高产抗SCN大豆新品种嫩丰2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09(1):45-46.

S331

B

1674-3547(2013)02-0057-02

2012-12-05;修回日期:2013-01-09

郭西陵,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E-mail:guoxiling2009@163.com

猜你喜欢
夏大豆荆州市株型
菏泽市夏大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捉迷藏比赛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不同施氮方法对两种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以荆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