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措施

2013-09-24 07:53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李建伟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

■ 文 /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李建伟

一、蔬菜生产发展的现状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蔬菜已从昔日的副食品逐步成为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

蔬菜,人人要吃,天天要吃,餐餐要吃。鲜食为主、需求量大的传统饮食习惯,决定了蔬菜在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2011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95亿亩、总产量6.79亿吨,比第二位的粮食多1亿多吨,居农产品之首。

(二)蔬菜已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蔬菜总产值12569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4%,超过粮食,居农产品之首。据测算,2010年蔬菜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3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4%。

(三)蔬菜已从昔日的创汇农产品逐步成为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农产品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蔬菜贸易顺差114.2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比第2位的水产品多16亿美元,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340多亿美元。蔬菜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蔬菜已从昔日的“一碟小菜”逐步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蔬菜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2012年,共有8个月蔬菜价格上涨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影响最大。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蔬菜生产呈现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供应均衡、质量安全的良好发展局面。但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生产、保障供应还面临不少新问题,任务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稳定供应的难度加大

目前,蔬菜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从长远看,“一增两减”将加大稳定供应的难度。一是需求刚性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蔬菜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人均消费净菜达到384公斤,比2010年增加44公斤;总消费达到5.53亿吨,增加9740万吨。二是城郊基地不断减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菜田面积逐年减少。近5年,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蔬菜播种面积减少近100万亩,减幅高达20%。三是高素质劳动力不断减少。据专家分析,上世纪90年代,菜农减少16%,本世纪前10年又减少50%左右。目前,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菜农占2/3,素质较低。

(二)保障质量安全的难度加大

当前,蔬菜产品总体是安全的,食用是放心的,但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仍然严重,“三个较低”将加大稳定提高质量安全的难度。一是生态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病虫危害重。杀虫灯、防虫网、粘虫色板等生态栽培技术防控病虫害效果十分明显,但使用成本高,加上蔬菜优质不优价,推广面积不大,致使病虫危害加重。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药使用不规范。各地在标准化生产上有一套技术规程,但落实的力度不大,生产采标率低。即使在蔬菜优势区域的重点县,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的也不到50%。在农药的使用上,表现为盲目加大使用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不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三是质量监管的到位率较低,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难度大。我国蔬菜生产农户多,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农户多达5000多万户;种类多,常年生产的蔬菜14大类150多种;茬口多,一般北方年生产蔬菜3~4茬,南方年生产蔬菜4~5茬。而产品检测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监管不到位,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容易流出基地、进入市场。

本文研究了南京城市河流秦淮河、运粮河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分布特征,测定了相应沉积物中pH值、营养元素(碳、氮、磷)含量及氮、磷形态,分析了南京城市河流中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与营养元素、pH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初步揭示南京城市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分布状况,以及与营养元素的关系。

■ 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的增加,造成蔬菜调运出现困难,蔬菜供应量无法保证,蔬菜价格也无法稳定。

(三)稳定市场价格的难度加大

随着南菜北运和设施栽培蔬菜的发展,淡旺季差价明显缩小,但是“三个巨大变化”将加大稳定市场价格的难度大。一是成本大幅增加。近10年蔬菜生产成本平均涨幅在10%以上,特别是人工费用上涨最快,年均涨幅达18%。与此同时,运输成本和摊位费也大幅上涨。这是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二是冬贮大幅减少。近几年,随着冬贮效益的下降、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菜农、城市居民,还是政府冬贮蔬菜均大幅度减少。上世纪90年代,一般北方大城市国家冬贮大白菜的数量可以满足全市居民15~20天消费,而目前只能满足全市居民1~3天消费。冬贮大幅减少,不仅削弱了市场供应和价格调节能力,而且因自身入冬前大量集中上市、开春后供不应求加剧了价格波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些年,大量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农区新建菜地田间工程建设跟不上,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温室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不规范,抗风雪灾害能力弱。2008年、2009年分别损毁温室大棚60万亩、88万亩,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

三、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蔬菜生产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围绕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均衡供应的目标,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优化区域布局

■ 湖北杨林桥镇大面积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3.5万亩,原产地商品经济收入过亿元,成为全镇重要的支柱产业。

优化区域布局是均衡蔬菜市场供应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按照“郊区为主,外埠调剂”方针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近10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郊菜田面积不断减少,这种生产供应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北京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62万亩下降到2011年的100万亩,降幅高达38%;人均占有量由2000年的359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下降到2011年的22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蔬菜供应由基本自给到目前全年自给率不到30%,郊区为主保障供应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不少大中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大量依赖外地调入保障供应。

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首先是流通费用较高,从海南到黑龙江,距离长达3500公里,每公斤流通费用高达1.8元,拉高了蔬菜价格;其次是损失较大,目前我国蔬菜产地大多没有预冷设施,冷藏运输车也很少,通常蔬菜运输过程中损耗20%~30%,叶类蔬菜损失更大;第三风险也较大,如果发生极端天气事件,造成大范围交通受阻,蔬菜调运出现困难,就会加剧冬春淡季供需矛盾,造成价格大幅上涨。由此可见,不立足当地发展蔬菜生产解决蔬菜供应问题,而是把保障当地蔬菜供给主要寄希望于大市场、大流通,既不经济,也不环保,而且风险大。

当然,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比较效益低等原因,也不可能回到郊区为主保障供应的模式。所以,今后应该按照“稳定大中城市,发展优势区域”的方针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大中城市”就是要稳定大中城市蔬菜种植面积,切实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及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发展优势区域”就是要加强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与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全国六大优势区域集聚,重点建设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调出能力和均衡供应能力。

(二)调整生产基地建设思路

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是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长期以来,各地非常重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投入不少资金,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各地的实践表明,高投入不一定能打造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布局在近郊,不考虑城市建设,结果被占了;建设温室大棚,不考虑水电路等田间工程,结果淹塌了;建设田间工程,不考虑预冷等商品化处理,结果腐烂了;建设所谓的现代化温室,不考虑国情,结果亏了。

今后,要认真吸取教训,科学建设生产基地,注意把握3点原则:一是布局要科学,布局在中远郊区、优势区域。二是分工要科学,应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建设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园区,政府负责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如水电路等田间工程、集约化育苗场;企业负责生产性设施建设,如温室大棚、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政府应在贴息贷款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建设内容要科学,田间工程、温室大棚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配套,并严格控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亏损的所谓现代化温室建设。

(三)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化

科技创新和转化是加快转变蔬菜生产发展方式的关键,关系到数量保障、质量安全和效益提升。

■ 传统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极易出现滞销卖难。所以构建新型蔬菜经营体系对建设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首先是保障数量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数量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利用有限的耕地、水资源,既要发展粮食生产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又要发展棉油糖等经济作物保障市场供给,继续依靠扩大面积增加蔬菜供给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其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提升,提高单产、降低损耗。目前,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的最高亩产量已超过2.5万公斤,而大面积的亩产量只有5000公斤左右,两者相差2万公斤,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我国蔬菜腐损率高达20%~30%,与发达国家5%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差距就是潜力,提高单产、降低损耗的潜力巨大。据测算,在播种面积稳定在2010年2.85亿亩的基础上,单产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10年可增加净菜4540多万吨;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10年可增加净菜7160万吨,两项合计1.17亿吨,完全可以满足到2020年净菜增加9740万吨的需求。

其次是质量安全的需要。本世纪以来,我国加大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总体是安全的、食用是放心的,但是局部地区个别品种时常出现农残超标现象。究其原因,重视“堵”、忽视“疏”,即重视监督管理、忽视标准化生产。为此,今后要标本兼治,在抓好监管理的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构建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近几年,农业部组织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其核心就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已在全国形成广泛共识,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再次是提升效益的需要。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蔬菜是高效益作物,但近10年蔬菜与粮食的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据统计分析,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平均净利润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平均利润相比,由10年前(2001年)的35:1下降到10:1(2011年),降幅高达70%以上。蔬菜生产比较效益大幅下降,无论是对生产,还是对市场供应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生产来说,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不利于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对市场来说,成本增加推动价格上涨,影响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所以,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对稳定生产发展和市场价格意义重大。要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就应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集成推广八项技术。一是改革耕作制度,实现综合利用增效;二是推广良种及配套栽培新技术,实现高产增效;三是推广集约化育苗、膜下滴灌、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实现节本增效;四是推行机械化生产和轻简栽培技术,实现省工增效;五是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实现优质增效;六是综合防治病害,实现减灾增效;七是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实现持续高产增效;八是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实现增值增效。

(四)创新经营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存在生产单元多、规模小,产业链分割,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制约了蔬菜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一家一户的生产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极易出现滞销卖难;面对千态万状的灾害,抗御风险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所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蔬菜经营体系,对建设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 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服务机制不健全,谁来为农民提供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十分突出。

构建新型蔬菜经营体系最重要的措施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由于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规模效益差,发展缓慢;企业投入力度大、技术力量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好,产业化链条完善、品牌影响大,示范带动作用强,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履行订单合同的比例较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容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产品难以实现,服务能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吸收了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优点,克服了不足,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通过合作社这个桥梁,农民可以与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可以依靠企业资金、技术、人才,提高服务能力,实现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产品;产加销各环节共同分担投资、分担风险,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民三方共赢。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

八十年代,我国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近几年,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到2012年底达到近70万家,但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20.3%,而且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质量不高、服务能力较弱。与此同时,不少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服务机制不健全,谁来为农民提供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素质大幅下降。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让他们自己学技术,尤其是创市场是非常不现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更加突出,亟待解决。

而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首先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目前,基层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关键是解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人尽其才。其次,应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建设集约化育苗、统防统治、商品化处理(加工)等设施,延长产业链,增强合作组织服务功能。各级农业部门应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重点加强技术和信息培训,提高合作组织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商品化处理 (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另外,支持发展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形成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的农资、技术、信息、销售、质量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和效益。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