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态势分析

2013-10-08 03:37崔旭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运动队高水平

崔旭艳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教研室、竞赛训练处,广东广州 510500)

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指出“21世纪各大洲竞技体育发展仍不平衡,走学院化之路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始于1987年,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院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为标志,经过20多年不断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高校数量遍及全国各地并形成快速发展趋势,高校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专门的体系,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校园文化基础[1]。多年来,广东高校参加历届全国大运会整体成绩不错,培养出了广东工业大学男子篮球队等全国知名的高水平运动队和易建联、雷声、谢杏芳等优秀运动员。面对全国高校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势头,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如何能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以更好态势向前发展,应是广东省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从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具备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剖析,探索适合广东高校竞技体育之路,为广东省高校竞技体育水平更上新台阶提供理论参考。

1 态势分析法介绍

现代管理学在论述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提出了重要的SWOT分析方法,该方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WeihrieH)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代表strength(优势),W 代表 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 代表 threat(挑战),其中,S、W 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2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态势分析

2.1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具备的优势(Strong)

2.1.1 竞技体育成绩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全国大运会是全国大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盛会,目前已举办九届,其中2000年第六届全国大运会是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的首届大运会,其规模和竞技水平空前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广东省在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成绩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尽管2012年略有下滑,但在全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较高。

表1 2000年以来广东代表团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排名情况

2.1.2 成长环境好、后备人才基础庞大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形势如何,与广东省竞技体育大环境有必然联系。广东不仅竞技体育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而且还频繁承办全运会、全国大运会、亚运会、世界大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展示广东竞技体育强大的实力的同时,也为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如:广州通过举办第16届亚运会,将比赛场馆遍布在广州12个区县及有11所高校的大学城中[2];深圳通过举办2011年世界大运会,修建了水晶石体育馆、春茧体育馆等一批崭新多功能的体育场馆,从一定程度上为广东高校竞技体育的竞赛与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场地设施等物质基础。

同时,广东拥有规模庞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2010—2012周期广东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共323所[3],2013—2016周期广东有23所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广东高校如能借鉴清华大学“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亦读亦训的培养模式,与上述传统学校或后备人才基地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合理规划广东规模庞大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将对广东高校高效发展竞技体育提供庞大的后备人才基地。

2.1.3 高、精、尖体育科研人才集中

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相结合,是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竞技体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取得辉煌成绩,得益于举国体制下充分发挥国家队的龙头作用,得益于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高效积聚与充分释放[4]。

广东高校拥有一批学历结构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练人才队伍,他们勤于钻研,善于将科研与训练结合相结合,对运动训练科学化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如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在备战2004年、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有三位博士参与国家皮划艇队、广东省击剑队等运动队联合科研攻关,与运动队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广州体育学院霍科林老师2002年以来,在国家田径队、国家女子垒球队、国家曲棍球队等进行奥运科研攻关工作,在2004-2008奥运周期,作为国家田径队女子链球项目、国家女子垒球队科研团队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进行奥运攻关服务,并获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个人贡献一等奖。上述事例表明,竞技体育高、精、尖的科研人才在高校出现,“科训结合”是推动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优势之一。

2.2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所处的劣势(Weakness)

2.2.1 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高校少,分布不合理

截至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等院校达272所[6],其中广东省仅有11所,占4%。广东省现有40所本科院校,除广州体育学院唯一一所单科体育院校外,广东省目前只有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汕头大学共11所高校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约占全省本科院校的27.5%,在全国各地高校相应比例中排名21,可见,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比例偏低(见表2)。

表2 全国省市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占本地区高校比例一览

为便于研究,将广东现有的40所本科院校(含广州体育学院)按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进行划分,如图1,广东高校有32所集中在珠三角,其中有10高校(含广州体育学院)所拥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粤东2所高校均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粤西、粤北高校没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表明广东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高校地域分布不合理。

从项目设置情况来看,广州体育学院具有单独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项目不限。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共设33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图2对教育部批准的广东普通高校(广州体育学院特例除外)开展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及数量进行了统计,广东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有田径、篮球等11项,而办高水平田径队的高校最多,共5所;其次有4所高校分别具有开展篮球、乒乓球、游泳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开展网球、击剑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最少。可以看出,广东高校(广州体育学院特例除外)开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不多,招生规模相对较小。

图1 广东高校乃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分布

图2 广东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及数量

2.2.2 后备人才利用率低、缺乏典型的培养模式

全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20多年来,出现了:清华大学“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的“一站式”学训模式、复旦大学开放式的“宽进严出”的办学理念等办队形式,这些成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成功案例。

广东多数高校竞技体育办学的形式处于摸索阶段,招生生源不固定,尚未与广东省强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形成办学合作模式,后备人才利用率低。在校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安排,各校做法不尽相同,如广东唯一的单科体育院校——广州体育学院,各运动项目的代表队运动员缺乏量身制订的培养方案,多年来,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长期存在,制约着本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对全省而言,近年来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处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常规的做法,只有在全省集训任务的情况下,才针对集训运动员实行“学生运动员的平时作业占该科期末总评成绩的40%,运动员在集训、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占该期末总评成绩的60%”。

2.2.3 体育竞赛制度善不健全、专项经费不足

体育竞赛是检验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有力杠杆,也是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交流与学习的良好平台,广东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由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主管,其职责之一是管理并发起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目前,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单项体育比赛和大学生运动会,其中,大学生运动会周期四年一届,相对稳定,竞赛项目和运动员参赛资格变化较大;根据近年来的“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计划”,每年开展的单项赛事项目不固定,田径、篮球、足球每年举办一次,其他项目举办周期不固定。充足的经费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保证,当前广东高校竞技体育经费主要靠本校有限的行政事业拨款来维持发展,经费不足是困扰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现行的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尚不健全,专项经费不充足,制约着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

2.3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2.3.1 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政策的支持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17条中明文规定:“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快训练体制的改革,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明确了体教结合道路将是今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流发展方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第一条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7]”。上述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为高校竞技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鼓励广东高校积极主动开展和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广东省教育厅于2013年6月起正式实施的《广东省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积分办法》在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积分办法》的基础上加大了奖励力度,对广东省高校承办赛事、自办赛事、以及参加广东省、全国、亚洲或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或单项体育比赛、参加全国性比赛(诸如全国田径锦标赛、游泳锦标赛、足球中超联赛等赛事)分别加大了奖励力度,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3.2 国内外频繁举办各种大学生体育竞赛带来较多的参赛机会

本文在2.2.3中提出,目前广东高校竞赛制度尚不健全,广东大学生比赛开设项目及数量有限,多数项目每年难有参赛机会,竞技体育无法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国内外各种规格的大学生体育赛事层出不穷,除有小奥运之称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外,还有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省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全国和省级的单项大学生体育比赛等。其中,仅2013年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就开设了田径、游泳等27个项目的43项大学生体育比赛。竞技体育水平只有通过体育竞赛才能表现出来,广东高校应以层出不穷的国内外大学生体育竞赛为发展机遇,积极参赛,检验运动训练水平,促进高校竞技体育发展。

2.3.3 广东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有利于促进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发展

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仅2012年上半年,广东三个足球俱乐部:广州恒大、广州富力、广东日之泉通过职业联赛,取得的收入上缴地税共1.54亿元;广州除举办亚运会外,近几年利用市场开发承办了乒乓球世锦赛、苏迪曼杯、利物浦、皇马足球俱乐部访问赛、NBA季前赛近150多项国际赛事,以上事例凸显了广东体育产业发展的辉煌成果。同时,广东省体育局表示到2015年末,将打造2~3个国际一流的品牌赛事。[8]

张建新等认为“校体企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9],近年来,广东高校大学生体育竞赛也尝试市场化运作,如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特步、双鱼、好家庭、菲普莱、STAR、金陵体育等体育运动品牌已持续多年与广东高校体育竞赛合作并取得良好合作效益。当前广东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形势,无疑对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带来良机,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应抓住机遇,培育广东高校体育竞赛市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2.4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面对的挑战(Threat)

2.4.1 国内其他省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由全国26个省市共110所高校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历史性突破,有关资料显示,本届大运会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奖牌的前十名高校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其中上海占4所、北京占3所、广东占2所、山东占1所[1]。本文在2.1.1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在全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成绩位居前列中分析到,2000年以来广东代表团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第六、第七、第八届中稳居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名,2012年第九届大运会广东代表团排名有所下滑。上述现象,表明近年来全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对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的优势带来一定的威胁。

2.4.2 国内各地高校竞相打造本校品牌项目对广东高校形成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校部分体育项目联赛逐渐形成规模,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FUSC)主办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CCFL)、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等赛事已成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品牌赛事。又如,CUBS的创办,其任务主要是为中国参加世界大运会输送人才,为CBA各专业队直接输送人才。随着国内大学生品牌赛事的热烈开展,部分省市高校通过不断参赛并夺得优异成绩,打造了本校的品牌项目。如清华大学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成功打造了全国高校界知名的跳水队、射击队、赛艇队、田径队等高水平运动队;此外,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湖北大学五人制足球队等诸多高校已打造了本校的品牌项目。

广东高校竞技体育的部分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知名品牌赛事表现积极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广东工业大学男子篮球队参加CUBS夺得3次冠军;广州体育学院五人制足球队多次代表广东参加CCFL,连续五年入四强;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舞蹈队多次在国际顶级的体育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10年代表中国征战广州亚运会,为中国代表团夺得4枚金牌。然而,各高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两次夺得CUBS冠军的东北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紧追广工,多次蝉联CCFL冠军的常胜之师湖北大学让广州体育学院难以突破等竞相发展的势态,对广东高校竞技体育部分引领全国高校体育潮流的项目,如何保持领先水平、立于不败之地,将形成严峻挑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在全国高校竞技体育整体成绩位居前列,成长的大环境好、后备人才基础庞大,高、精、尖体育科研人才多。

3.1.2 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高校少,分布不合理;本省后备人才利用率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运动员在高校的“学训”矛盾长期存在;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善不健全,制约着广东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3.1.3 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政策为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带来契机,国内外大学生体育竞赛的频繁开展为发展广东高校竞技体育营造了良好氛围,广东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有利于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发展。

3.1.4 国内其他省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激烈,诸多高校竞相打造本校品牌项目等发展态势对广东高校形成挑战。

3.2 建议

3.2.1 发挥优势,抓住机遇

发挥广东高校地缘、人缘等利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抓住当前国家支持高校发展竞技体育和广东省鼓励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育竞赛等相关政策,以及广东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培育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品牌项目,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2 克服劣势,应对威胁

制定建设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政策,划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经费,在全省高校展开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充分利用广东省庞大的后备人才基础,科学制定“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方案和高校运动员“学训”方案,完善广东省大学生竞赛体制,创造更多的参赛机会,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实力,来应对国内高校竞技体育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应以广东工业大学男子篮球队、广州体育学院五人制足球队等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口,借助广东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潮流,制定培养品牌项目的科学的规划,打造多个享誉全国的广东高校竞技体育品牌项目。

[1]颜海波,王婷婷.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71 -74

[2]凌广志,等.20载亚运跨越—写在广州亚运会倒计时30天之际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0-10/12/c_12648602_8.htm,2010.10.12

[3]关于开展(2010—2012年)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体竞中[2011]4号)[Z].http://www.gdsports.net/html/beianyundongyuan/2011-02-28-14 - 7596.html,2011.02.28

[4]赵阳.中国国家运动队科研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2012.6

[5]扶健华,等.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4(3):122 -127

[6]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Z].教学司〔2012〕4号

[7]衣海永.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现实审视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71 -74

[8]中国体育报.广东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思路改革满足需求[N]http://www.sport.gov.cn/n16/n299469/3501148.html,2012.10.19

[9]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2:95 -98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