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途径探究

2013-10-09 06:02马莹莹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斯密亚当道德教育

马莹莹

[摘要]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独特的人性视角探讨了道德伦理这一问题?发挥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教育观,并从中提炼出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66—01

古今中外,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社会都会对个体进行有形或无形的道德教育,以期能够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对象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的僵化局面,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一、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长期以来,道德教育都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面对因发展市场经济而带来的种种恶劣事件时,痛斥道德的沦丧,疾呼道德教育的重要与必要;但另一方面,在面对道德教育时,人们又很难接受它给自己进行的说教,总是觉得道德教育太虚伪太空洞,完全解决不了现实社会的任何实际问题。因此,社会的道德教育很难进行下去,究其原因在于它没有从社会的现实的人出发去寻找道德教育的途径而是一味的钻在象牙塔中,造成了学院风式的道德教育。

之所以强调人性,以人性为道德教育的基石首先是因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个体的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具有自然社会和精神屙性。教育者要想很好的实施道德教育就必须对这些属性的地位及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可以从这些对人性属性的认识中更好地认识、完善和丰富自我,以更完美的姿态向教育对象展现教育者的风采。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而言,只有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各种屙n生才能依据自身尺度量身定制道德规范,做到量力而行,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其次,现实的社会环境要求以人性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因为技术的滥用而带来了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代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进而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只有更好的突出人性这一现实问题才能激起人们对自身以及他人利益的全面关注而不是将利益置于不可言说的暗处。正视人性问题才是解决现代社会危机的出路,才能够对人们进行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最后,人自身的发展也要求以人性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进行的状态而不是业已完成的形式。人类的潜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而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与挖掘,而教育在面对这一动态过程时应充分发挥教育的抛砖引玉的功能,教育出具有独立道德个体的社会人。

综上,道德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二、亚当·斯密的道德教育观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以人性为基础,以“同情共感”为出发点展开了他的道德伦理思想的论述。这里的“同情共感”是指同样的情感体验。斯密指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同情”是因为我们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具有能够把自己想象成他人的能力。在具备了“同情共感”的能力之后,斯密又引入了“公正的旁观者”的角色。这一角色不仅能够跳出自己的躯壳,还能够跳出他人的躯壳以一个第三者的立场审视世事,做出自己的判断。斯密认为,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的存在,才能够指引我们做出符合规律的判断;而当我们的行为背离这一“公正的旁观者”的建议时,我们就会不安、惶恐,这样无数个“公正的旁观者”就形成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

在道德教育上,斯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第一,斯密提出了自我控制这一概念,他认为:“人非常容易被自己的激情引入歧途——这些激情有时促使他,有时引诱他去违反他在清醒和冷静时赞成的一切准则。即使最充分地了解了这些准则,如果得不到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人们始终无法尽到自己的职责。”这段话说明,即使那些具备了诸如正义、仁慈等美德的人,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自我情绪波动时,也很可能会违背这些美德的准则,冲动往往会使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因此,尽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职责,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要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之下行事。第二,斯密还提出了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他认为,外部原因造成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印象更为深刻难忘。而在论述影响道德教育的外部因素时,斯密就特别地突出环境这一因素。斯密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因财富和地位而得到的那种尊敬和敬佩常常应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而那种只对罪恶和愚蠢才使用的蔑视,却常常极不应该地降临到贫困和软弱身上。这一向是道德学家所愤愤不平的。”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权利,金钱与德性之间的颠倒、交易,以及趋炎附势、欺软怕硬和一味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精神家园的现象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些不良的风气,形成了一种恶劣的软环境,让身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渐渐地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除了这种环境因素,斯密还指出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观的影响”。他指出:“当习惯和风气符合我们关于正误的天然原则时,它们会使我们的情感更为敏锐,并促使我们更加厌恶一切与邪恶相近的东西……相反,一个人若不幸生活在强暴、淫荡、虚伪和非正义之中,虽然他不会完全丧失对这种行为的不合宜的感觉,但是,却会完全丧失对这种暴行或者它应当受到的惩罚的感觉。”习惯和风气作为一种业已形成的外部因素,对个人的道德观的影响可见一斑。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盗窃、抢劫、杀人犯罪,无不与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风气熏染以及形成的不良习惯有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习惯风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视。

三、道德教育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关于道德教育,他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一,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的角色,以这一角色来评价我们的行为和校正不合宜的行为;其二,由于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以及自身激『青的刺激,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自我控制;其三,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而影响社会道德。因此,可以总结出两点道德教育的途径:其一是个体的自我完善,其二是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

个体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内在修为,是内因,是根本。自我修养应当包括两点:一是斯密所说的心中要有“公正的旁观者”,能够做到儒家所说的“慎独”;二是自我控制。这两方面前面已有论述,就不再多言。

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其一是对于榜样示范以及良好的道德风尚要把握好度。这需要教育者做好引导,教育对象向榜样学习要量力而行,而不应盲目崇拜,否则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其二,对于榜样而言,国家社会应当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去更好地帮助别人。如果榜样会因为这些小小的奖励被冲昏头脑,那么榜样也不能成为榜样了。贫穷能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富有更加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这样,像郭明义这样的模范榜样才会层出不穷,因为榜样的家人同样也需要关心和照顾。

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收到实际的效果,需要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猜你喜欢
斯密亚当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爸爸是“森林之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全世界最奇葩的男子 几十年来一直在长高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开车时别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