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估研究

2013-10-16 03:30陆陶时尚蒋韵文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5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

陆陶 时尚 蒋韵文

摘要: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整体区域,近年来,其各方面的实力和重要性不断增长。根据目前已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7个一级评价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收集和处理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使各个城市了解自己在都市圈中所处的位置。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南京都市圈规划于2002年正式出台,初始的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淮安和巢湖8市,2011年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南京都市圈成为现今的7市格局。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以南京为中心,地跨苏皖两省,主要以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围绕沿江产业带、沿轴线产业带和沿通道产业带三大块,建设了石化、钢铁、光机电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集群。自2006年首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前五。但都市圈内各市发展并不十分平衡,为了使每个市清楚了解自己在都市圈内的地位,本文对南京都市圈内的7个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估,以供参考。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关研究

1.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城市综合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及对外影响,它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利用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是综合性的、多层次性的和系统性的能力,会随着空间范围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是评价一个城市较为全面的指标。

2.国内研究总结

目前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倪鹏飞博士提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弓弦模型①,认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由弓和弦共同构成,硬竞争力被视为弓,包括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区位竞争力、设施竞争力、聚集力、环境竞争力;软竞争力被视为弦,包括秩序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弓弦模型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分为现实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该模型发展了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将城市产业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但是现实操作性较弱,因为软指标难以量化。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郝寿义教授构建的评价模型②,将评价指标分为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显示性指标涵盖4个二级指标,解释性指标涵盖由13个一级指标分成的69个二级指标,对这些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每个指标赋予权重,计算各城市的竞争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在该评价模型指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环境质量、民生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被弱化。

上海社科院提出的集散功能体系③,将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三个一级指标,其中总量指标主要体现城市的经济实力、实际产出能力和发展状况,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质量指标主要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社会运行的健康程度,是决定城市发展好坏的关键;流量层次指标体现城市GDP规模、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利用、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和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反映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该模型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评估,指标兼顾静态和动态、数量和质量,但忽视了各层次间的相关性分析,造成了重复计算,放大了个别指标对评价结果的作用。

二、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选取和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时不能盲目,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较为全面完整的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应该包涵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城市生活基础设施、运输信息实力、文化教育实力、资源环保实力、开放程度等多个方面。所以指标体系的分类既要有绝对指标,也要有相对指标;既要有总量指标,又要有增量指标,各种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指标体系。第二,科学性原则。数据全面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指标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竞争力水平。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由于数据收集难度大、统计口径不一致,评价指标的采集是一项较困难的工作,因此指标应该能在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者能通过对统计资料数据进行计算而间接获得,保证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真实性。第四,层次性原则。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较多,应按照其作用的大小进行分层,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细分,逐层分析。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提到的原则,结合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7个一级评价指标和50个二级指标,它们包括:

⑴综合经济实力:生产总值、人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在岗职工年均工资。

⑵资金实力: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年末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人均财政支出。

⑶城市生活基础设施: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每百万人拥有医院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⑷运输信息实力:年货运总量、年客运总量、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每万户本地电话用户数、每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每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⑸文化教育实力:每百万人影院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每百万人拥有高校数、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生人数、专利申请受理数、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人均科学事业支出。

⑹资源环保实力: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燃气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⑺开放程度:地区出口额、地区进口额、外资合同签订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

三、南京都市圈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的计算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处于毫无疑问的核心地位,其以1.345962分高居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榜首,比排名第二的镇江高出1.24分之多,比排名最后的滁州高了2分多,综合实力拥有绝对优势。省份差别对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影响较大,结合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排名,位于江苏的4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明显高于位于安徽的3个城市,缩短两省之间的差距尤为重要。多数城市差距不大,除了排名第一的南京和排名最后的滁州,其余5个市的综合竞争力分差在0.5分以内,综合实力比较接近,应该携手共进形成良性竞争。

理研究,2010(11):95-98.[3]张颢瀚,孟静.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新格局:南京都市圈功能变化与空间整合[J].长三角发展研究,2007(9):10-14.

[4]郑艳.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念界定以及评价体系构建[J].新经济,2007(4):64-65.

[5]程玉鸿.不同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透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2):81-86.

[6]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数理方法比较[J].软科学,2006(3):77-80.

[7]陈隽,郁鸿胜.2005年度长江三角洲城市综

合竞争力分析[J].上海企业,2006(5):43-44.[8]籍雪梅.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构成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7):30-35

[9]殷晓莉,王里克.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11):92-94.

[10]何开文.对提高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4(6):40-42.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南京都市圈一体化的机理研究》(编号:CXZZ12-0632)]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法
基于因子分析对乡村旅游者乡愁感知的研究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