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2013-10-16 03:30韩松洋范宸西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5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学院

韩松洋 范宸西

摘要: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过程中,基于中央和部委相关文件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立足历史,掌握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立足国际,对比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本质区别与主要差异;立足中央,解读“十八大”对于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调整与要求变化;立足自身,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阐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思路,以期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掌握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发展轨迹,对比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本质区别,领会“十八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基于中央和部委相关文件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创新发展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教育、深化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阶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传播其特定价值观、教化社会成员、加强阶级统治和巩固政权地位服务的。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几经变迁,经历了三个时期、九个阶段。

1.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至1949年)

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毛泽东思想萌芽、毛泽东思想形成、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成熟。

(1)第一阶段:1921年至1927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我国并不具备独自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环境与条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黄埔军校共同办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课程,内容主要是引进与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知识、学习与借鉴苏联的理论和经验,课程内容以国外作品的译著为主,还没有形成独特、自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与显著效果在北伐战争取得的胜利成果中得以充分体现。

(2)第二阶段:1927年至1935年。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是其中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先后成立了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这些学校重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的就是为党培养合格干部和革命人才。在此阶段,我们党开始逐步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学分制,要求“政治科目48学分”。但课程设置在此时仍然以理论为主,如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苏维埃革命与建设、党史与党建、中国革命基本路线、工人运动思想等,后期随着积累革命经验,逐渐结合革命具体实践。

(3)第三阶段:1935年至1949年。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和批判了“右倾”思想,毛泽东于1938年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形成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后方革命根据地遍地开花,如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以及后来合并多所大学的延安大学等,还有著名的延安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曾经建立12所分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在此阶段,除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之外,课程设置主要以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包括哲学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党的建设思想等,课程内容灵活多样,各所学校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至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发展包括2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荡与波折。

(1)第四阶段:1949年至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逐步解放,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和国家逐步建立、完善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初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首个全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除对上述课程的门数、学时、顺序以及课程名进行具体规定与调整外,主要增加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确定核心课程是新民主主义论;1953年,“新民主主义论”改名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正式演变为上述四门课程。

(2)第五阶段:1958年至1978年。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经历了较大的波折。1957年至1960年,第四阶段形成的四门课程设置体系被全部取消,规定开设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1961年至1966年,几经调整与变动,除了形势与任务课程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际开设了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的中共党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四门课程。1966年,“文革”开始,至1969年,高校所有课程停开。1970年至1978年高校恢复招生前,政治课主要围绕“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讲授马列主义原著和毛泽东著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存实亡。

3.社会主义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新发展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发展包括四个阶段:“78方案”“86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

(1)第六阶段:1978年至1985年的“78方案”。“文革”后,高考制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得到重视,重新步入发展正轨。1978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78方案”课程设置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4门课程。

(2)第七阶段:1986年至1997年的“86方案”。1982年,具有划时代、历史性、伟大转变的“十二大”胜利召开。1985年,根据“十二大”以来取得的理论突破与创新成果,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提出“86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86方案”课程设置包括由中国革命史(代替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合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代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新课组成的政治理论课程组,以及由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和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码事门选修课组成的思想教育课程组,共计两组、9门课程。

(3)第八阶段:1998年至2004年的“98方案”。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两课”要求,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原思想教育课)。1997年,根据“十五大”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要求,中宣部和教育部要求增设“邓小平理论课”。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98方案”课程设置包括由马克思主义原理拆分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代替中国革命史)、邓小平理论概论(代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4门课程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组,和由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合并“86方案”后3门)组成的思想品德课程组,共两组、8门课程。

(4)第九阶段:2005年至现在的“05方案”。2003年,根据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要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替了“邓小平理论概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代“两课”的名称。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且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课程设置将原两个课程组合并成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86”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应“86”方案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合并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6门课程。

4.对我国课程设置历史变迁的分析

针对上述三个时期、九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除了第五阶段受到“文革”较大影响与严重破坏以外,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呈现出曲折中稳步发展、发展中敢于创新、创新中重视实践、实践中勇于改革的特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变化与波动,是由党的发展历程曲折性、中国革命斗争艰巨性、社会主义建设复杂性所决定的。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变与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党的领导、奋斗目标、时代发展与革命建设的需要。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创新与发展,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出结论、取得经验。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劣与成败,都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类:以自主管理为主,例如美国、德国、韩国;既有自主管理也有统一管理,例如英国;完全统一管理,例如日本、新加坡。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也属于完全统一管理。

1.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名义上不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等实际名称,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和到各种教育与实践活动当中,作为一种技能和文化进行教育和传播。课程设置有西方经济学、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政治理论课,以及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社会研究等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实用性与实效性,教学内容方面追求趣味性与应用性,教学方式方面注重灵活性与交互性,学习方式方面提倡创造性与自主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强调个性与特性培养,虽然可以调动高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但是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规范化、标准化,不存在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

2.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同美国类似,德国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而是将思想道德教育广泛融入到其他学科当中,但是对于某些专业学生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进行考核,而且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对于文科和理科学生同等对待。德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融合到神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类课程中进行。医学、药学、法律、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考试。根据国家考试的要求,考试必须包含本行业规章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在德国高校,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的专业必修课。

3.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韩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方面先后受到中国、日本、欧美等多个国家的影响,但是韩国在保持自己儒学核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抵制不良因素,学习利用优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韩国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但是其高等教育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韩国的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文政治、伦理道德、历史经济等相关课程当中。韩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融合外来思想且发展创新的同时,非常难得地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4.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分为统一管理的宗教教育和自主管理的道德教育。英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中,宗教教育按照统一的宗教教育制度和教学大纲进行,道德教育则包括管理相对灵活的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康人格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同美国相比,具有很多相同点,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的融合方面。此外,英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既重视宗教传统也重视实践发展。

5.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消化外来文化的特性,从而将日本文化打造成一种复杂的糅合体,这些决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与多面性。与中国类似,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布置的方式,并且通过立法保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课程设置内容涉及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集团主义教育、国际意识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性教育。日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除了具备惊人的一致性、统一性、强制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强大融合性之外,还体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与民族危机意识。

6.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新加坡也善于学习和消化外来文化,但是与日本不同,新加坡在文化方面采取“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态度,尊崇具有创新、改革与发展的现代儒家思想文化。同时,新加坡重视国家认同与归属感,强调国家利益第一。与日本类似,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更仔细、更全面、更深入的政府干预,制订了更为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安排与实施方案,同时具有更加严格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为保障,制订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条例和法规。课程设置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儒家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美德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虽然实行更加强化的统一管理,但是也非常注重创新发展与联系实践。

7.对中外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1)自主管理与统一管理的区别。我国的政体与西方国家不同,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可以发挥多党参政议政的优点,也可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出主导性、主体性、主动性,形成统一思想,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思想的激烈矛盾与冲突,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不同政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必然存在利益竞争与差异较大的政治倾向,一般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所以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和传播公共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理念,政党竞争与政治矛盾决定任何执政党无法实现符合自己需要的、全民范围的、规范一致的政治思想教育。

(2)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的优点。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方式与手段,值得我们深刻学习与借鉴,他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教学内容追求趣味性、教学方式注重灵活性。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对于文科与理科同等对待,而且某些特定专业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韩国在快速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仍能保持核心精神与发展特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英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统一性与自主性并重,而且在注重教育融合性的同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与发展相结合。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基于国家全面统一管理、立法巩固,突出强调国际竞争与民族危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国家归属感,采取更加严格与细致的规划和法制加以管理,同时注重创新与实践。

(3)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不足:课程设置相对死板,创新能力不足;课程改革周期相对较长,不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课程类别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与阶级对立,欠缺包容性与知识多样性;课程内容理论说教过多,实例应用较少,缺乏实践性、应用性与趣味性;教学方式刻板严肃,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方式比较被动,缺乏交互性与创新性,无法形成独立意见与独特见解等。

三、“十八大”对于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调整与要求变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并且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充实到重要指导思想中,并且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开展提出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十八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新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稳定、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力度,而且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在深入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严格遵守中央和部委相关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遵循“紧跟形势、依法设置、古今中外、创新尝试”十六字方针,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具有前瞻性、合法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1.紧跟形势,深入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保证前瞻性

从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都发生较大的调整与变化,都会按照中央新的指导思想,根据理论突破与创新成果,充实、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这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中央要求,密切关注形势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前瞻性。

“十八大”报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建设和谐稳定、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力度,而且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立足中国实际、紧跟形势发展、遍及普罗大众,丰富教材理论、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引领作用,带动舆论导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几年的教学调整与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按照与时俱进、跟踪形势、创新发展的要求不断充实“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但是针对“科学发展观”仍然没有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课程设置。“05方案”已经实施近八年,根据“十八大”指导思想的变化,预计不久将会做出相应改革与调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中央对于思想政治发展的变化动向,提前做好教学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

2.依法设置,严格遵守当前课程设置要求,保证合法性

在中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与变化之前,必须继续严格遵守宣传部、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这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中央要求,同时紧密结合形势发展,只有在规章制度框架下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合法性。

按照“05方案”要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05方案”要求,共设置6门课程,其中必修课5门、选修课1门,最低16学分。除了形势与政策和选修课根据时事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之外,其余4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在课程设置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文科与理科学生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文理科学生都要学习5门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文科的学科特点,要求文科学生选修“当代”。

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思路。结合理科的学科特点与具体情况,对理科生的“形策”课进行创新,即在理科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按需增加一定比例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备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可以满足理科生课程安排的实际需要。

3.古今中外,以我国历史和中外对比为借鉴,保证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注重学习和掌握我国高等教育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通过分析发展轨迹,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变化规律,继而根据中央指导思想的变化,与时俱进,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科学性。

另外,注重对比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分析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通过挖掘产生区别的本质提高认识,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优点来提高水平,通过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紧跟形势”为理念,以“依法设置”为准则,以“古今中外”为参考,创新尝试,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邓小林.中央苏区时期的学校与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12(10):65-67.

[2]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抗大简介[OL].2006:09-27.

[3]崔秋灏.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J].世纪桥,2008(1):117-118.

[4]杨彩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J].教育与职业, 2012(6,下):117-119.

[5]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46-50.

[6]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民办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GJB12514)与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3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学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