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岸关系回顾:巩固深化

2013-10-17 08:40吕存诚
统一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两岸关系共识

■ 吕存诚

2012年是两岸关系开创巩固深化新局面、继往开来的一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步入巩固和深化新阶段取得开局胜利,两岸在巩固政治互信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在巩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成果的同时深化互利合作,在巩固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期间重点深化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在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上不断深化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

第一,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持续累积互信,不断深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

一是两岸进一步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等高层领导人多次在重大场合重申“九二共识”的内涵与精髓,中共十八大报告更首次把坚持“九二共识”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正式文件,表明了祖国大陆对“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重视。这也获得了包括台湾马英九、吴敦义等人的积极回应,马英九多次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也是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尤其是,2012年1月台湾大选和民意代表选举结果表明,大多数台湾民众认识到“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的重要性,更坚定了台湾当局反对“台独”、巩固“九二共识”的决心与信心。两岸也借“九二共识”达成20周年之际,举办了前所未有的纪念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凝聚互信与共识。

二是两岸不断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3月的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提出,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问题上应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更为明确地树立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观念,十八大报告也首次明确该主张,彰显了祖国大陆为在坚持“一中原则”上扩大彼此共同点的良苦用心。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3月访问祖国大陆时也表示,“两岸同属一中,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随后岛内就此掀起“一国两区”之争,马英九明确定调,两岸的定位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虽然争辩结果表明两岸在“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上存有分歧,但也形成了“两岸不是两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的清晰认知,这增强了两岸对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立场的连结点。

三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第八次“两会”协商再次取得丰硕成果,“两会”还启动了互设办事处事宜,“两会”制度化协商稳步推进。第八届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17项共识,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先导作用,国共合作模式不断巩固。两岸经合会第三、四次例会顺利召开,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取得突破,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第四届海峡论坛再续新篇,涵盖各领域、民间性的论坛密集举行,两岸交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持续深化。总之,制度化、机制化交流进一步确保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两岸继续优先推动经济关系发展,稳步扩大和平发展成效。

一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取得新一轮成果。“两会”签署了《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及《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有效促进两岸双向投资和两岸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协议”和“货物贸易协议”商谈进入新一轮进程,“争端解决协议”商谈亦开始启动,从而使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随着后续协商不断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成效扩大释放。据统计,早期收获计划进入降税第二阶段后,94.5%的早收项目关税已归零。截至去年10月份,台湾出口至祖国大陆的产品适用优惠关税金额约68.5亿美元,减免关税约4.45亿美元,分别较2011年同期增长98.2%和3.2倍。祖国大陆出口至台湾的产品适用优惠关税金额约12亿美元,减免关税约4514万美元,分别较2011年同期增长39.8%和141.1%。

二是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深化,互利共赢局面有效增强。两岸产业搭桥计划进展顺利,不仅祖国大陆持续优化台商投资环境,而且台湾全年举办10场“搭桥专案”,扩大陆资入台的项目与范围,进一步促成两岸产业双向投资。去年1至10月,核准陆资入台投资116件,投资金额1.567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39.76%和309.42%。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两岸产业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祖国大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台北办事处”及“台湾贸易中心”上海和北京代表处正式设立,也不断巩固互利合作的成效。

三是两岸金融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岸货币管理机构8月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建立了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开启了“两岸货币直航的新时代”,成为继签署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之后两岸金融领域合作的又一里程碑。另外,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首次获准在台湾设立分公司,而台资银行在祖国大陆开设分行更达7家,有力地促进了两岸金融双向交流与合作。

第三,两岸重点加强文教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和平发展的人文内涵。

一是交流频率更加密集。祖国大陆加大鼓励和推动两岸各界就文教方面展开更加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影视、艺术、宗教、民俗和民间信仰等领域的论坛活动明显增多,北京、湖南、湖北、福建等各省级代表团赴台交流也主打“文化牌”,与台湾民众共同弘扬融合祖地特色的中华文化。教育交流方面,台湾积极检讨陆生赴台限制,进一步扩大了陆生赴台的范围,不仅两岸交换生数量增多,台湾高校招收祖国大陆硕博士生总数也较去年增加约30%。两岸各级校际间的交流更趋频繁,有效地促进了两岸教育机制与成果取长补短。《中国时报》11月14日社论指出,“当前两岸文化交流相当有活力,交流频繁密切”。

二是交流形式更富新意。两岸除了通过打造各类对话平台增进文教交流外,还创新了其他交流形式。两岸专家共同合作进行各类文化、学术编著,两岸首部合作的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编撰完成,并于8月分别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继出版。10月,两岸学者共同合作完成《2011年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实现两岸学术界在南海问题上的首次合作。两岸还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合作,如“中华语文知识库”通过网络免费向全球开通。此外,7月海基会首次组织“文创产业参访团”来京、沪、杭访问,9月海协会长陈云林则在台湾展开为期10天的“台湾文创产业之旅”,使两岸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实现了高效对接。

三是交流效果更入人心。年初,祖国大陆明确指出要通过文教交流加强两岸的精神纽带、加深感情融合,因此,2012年的交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交流质量与效果深入人心。具体表现为:祖国大陆倡导的多项文教交流对话平台逐步在岛内扎根,进一步扩大台湾民众的参与度,方式上更注重平等尊重、入乡随俗,以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展交流,很好地提升了民众的接受度。祖国大陆积极鼓励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登陆展示,很大程度激发了台湾民众交流的自主性。特别是,岛内在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也掀起一股“莫言热”,不少民众发出与有荣焉的感慨,显示两岸文化交流逐步“入岛、入心”。

第四,两岸着力促进社会大交流局面,有效汇聚和平发展力量。

一是两岸人员往来日趋常态化、持久化。祖国大陆与台湾相互配合,进一步简化了两岸人员往来的手续,让两岸同胞更加快捷便利地走亲访友、参访交流,两岸人员的双向往来已现常态化趋势。截至11月,祖国大陆赴台人员达235.82万人次,台湾登陆人员达290.97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7.13%和10.6%。两岸重点扩大了旅游往来,使旅游成为两岸人员交流的最主要途径,特别是祖国大陆增加了杭州、重庆、西安等10个第二批个人游试点城市,总数达13个。截至11月,祖国大陆赴台个人游已达13.97万人,比去年总数还多10万余人次,日均赴台人数超过750人次。台湾“旅行商业联合会秘书长”许高庆表示,“两岸人员往来连年持续增长已成必然”。

二是民间交流更重基层化、青年化。祖国大陆再次针对包括中小企业、农渔业者在内的台湾基层民众的需求,实施了多项对台惠民政策,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受益。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副会长郑立中等也专程赴台湾中南部展开交流,包括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等更显草根性、民间性,促使更多基层民众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之中。同时,“两岸青年领袖研习营”、“两岸青年论坛”、“两岸青年夏令营”等成为两岸青少年接触交往的重要平台,胡锦涛总书记还在北京与台湾青少年代表亲切交流,使两岸青少年交流更加如火如荼。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的,“两岸青年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生力军”。

三是岛内主流民意不断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祖国大陆持续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聚拢一切支持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有效强化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年初的大选中,大部分台湾民众已经用选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书。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5月和11月的民调均显示,近70%的台湾民众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在钓鱼岛和南海争议日趋紧张之际,岛内民间力量呼吁两岸联手“保钓”和“护海”的声势明显高涨,台湾当局在此问题上虽未与祖国大陆合作,但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默契,客观上表明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在岛内是具有一定民意基础的。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克难前行、推陈出新,两岸交往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岸交流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更趋光明。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两岸关系共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