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民生诉求

2013-10-21 21:20黄泰岩
前线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生改革开放改革

黄泰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说,改革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理应成为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不改革,生产力就难以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切实改善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在根本上是适应民生的基本诉求。

改革与民生关系的变动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1978-2011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9%,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充分展现了改革的巨大红利。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浪潮。每次改革都起因于民生的巨大诉求,而改革的结果都极大促进了民生提升。

第一次改革浪潮是启动于1978年的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阻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民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当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民生诉求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时,得到了干部群众上下一致的欢迎,改革开放顺利地如火如荼展开,并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转向城市,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从1981年5.2%的低点迅速上升到1984年的15.2%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高点。实行多年的票证供给制度废除了,人们生活得到大幅改善。

第二次改革浪潮启动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红利到1988年基本释放完毕,从1988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期和调整期,各种社会矛盾随之凸显。特别是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成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选择。这次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推动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大发展,经济增长从1990年3.8%这一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低点上升到1992年的14.2%,到迈入新世纪时提前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第三次改革浪潮启动于我国以入世为标志的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叠加效应,我国经济增长率到1999年回落到7.6%的新低谷。2001年的入世,不仅使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而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进一步释放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红利,2000至2010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36%,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最快、人们生活提高幅度最大的10年。

纵观这三次改革浪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与民生相互关系的如下基本运动规律:

第一,改革存在着周期的运动。当改革启动时,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迅速进入快车道,改革促进民生的效应直接而迅速。但是,每一次改革浪潮在带来5年左右的快速增长后,新体制的活力和动力逐渐衰减,经济增长进入调整直至跌入低谷,新的改革诉求又开始酝酿形成,这一变动周期大约为9至10年。这表明:(1)我国改革是分阶段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总是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民生诉求设计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和任务,但每次有限改革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由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人民广泛的支持,为下一次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形成改革的良性循环和周期运动。(2)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这一方面是因为每次有限的改革都只是逼近总目标,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每次有限的改革对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有限的,当既有体制不能再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新一轮周期的改革就要开始了。

第二,改革周期和经济周期高度吻合。改革开放30多年,大致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每个周期都是9至10年左右,而且每次改革都发生在经济进入调整和谷底阶段,然后通过改革带动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改革并非主动的,而是被逼的,是民生的倒逼机制。因为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改革。但当不改革就无法发展,不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显甚至激化时,改革就容易达成共识,并向前推进。所以,经济周期孕育了改革周期,改革周期促成了经济周期,二者互为因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第三个经济周期的调整期,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破8跌入低谷。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认真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问题,及时将改革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并强调在经济领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生态管理体制改革“五位一体”的改革。可以坚信: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周期,而这一轮的改革周期也将使我国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周期。

改革要适应什么样的民生诉求

既然我国改革是分阶段推进的,那么,改革适应的民生诉求就应是阶段性的诉求,这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第一,改革必须依据现阶段的民生诉求加以设计。我国未来10年的基本诉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设计未来10年的改革方案。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总量的扩大,而且要求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而需要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要建成经济大国,而且要建成经济强国,因而要求推进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不仅需要经济建设,而且需要政治建设,因而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成为经济强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因而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需要经济发展,而且需要维护公平正义,因而要求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不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因而需要推进资源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改革必须依据我国的民生诉求加以设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這个最大的国情。这就需要用历史的观点评价改革和设计改革的方案,不能简单地对比,特别是不能以美国的标准衡量中国。有的文章简单地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差距,然后主张中国应该怎么改革。这表面看好像是科学,实际上它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中国的GDP总量不到美国的一半,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0%多一点,在发展水平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怎么能让中国的经济运行与管理和美国一样,更何况中美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一定要与美国比的话,那也应该以美国与中国处于同等发展水平时的情况进行比较,看美国如何管理和运营经济、如何超越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总之,那种脱离今天中国国情的民生诉求,即使是中国明天甚至后天的改革依据,都会对今天的改革带来损害,即使是好心,也会办坏事。

适应民生诉求的新一轮改革思路设计

基于以上理念,我国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的思路,应做出如下设计:

第一,改革必须适应发展这个最大的民生。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要树立起发展不仅是改革的结果,更是改革的前提这一基本理念。改革必须放在发展的框架中加以推进,也就是说,改革的深度、速度和强度要适应发展的要求,形成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良好格局。脱离特定阶段、特定发展任务来设计改革,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并没有任由它倒闭、破产,而是通过国有化的方式重组通用汽车,并运用行政、法律、外交等政府权力振兴通用汽车,重返华尔街。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居然”能在特殊时期以国有化的非常方式保护汽车产业,难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通过发展国有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就是开了改革的倒车?实际上,适应发展和民生的需要,改革在特定时期可以作出调整,这也是制度的灵活性,只是这个灵活性并不违背制度的原则性,正如美国对通用汽车的国有化并不会改变美国的基本制度。

第二,改革必须适应以人为本这一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既然改革要适应民生的诉求,那么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什么能够让他们更幸福,因而依据他们的愿望进行的改革探索就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提倡。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仍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仍然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这就使我国的改革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恢复“相信群众”的优良传统,相信党和相信群众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更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通常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制度的变迁、资源环境的改善等。因此,伦达尔等人在《发展经济学新方向——当代的增长、环境与政府》中提出,在发展中国家,“仅仅用经济增长率来衡量进步是值得怀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GDP不能够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分配的情况,也没有表明这个社会的福利体系怎样。另外一个弱点是其忽略了环境因素。”这就是说,我们要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第三,改革必须适应民生的多样化需要。改革所要适应的民生诉求,既有整体的民生诉求,也有分阶层的民生诉求。因此,我国改革的设计除了要体现整体的民生诉求,还要关注不同阶层群众的民生诉求。这主要包括:一是针对城乡差别,通过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二是针对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别,通过实施不同的发展模式,实现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全面振兴,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三是针对社会建设相對于经济建设的滞后性,通过实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作者:辽宁大学校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本文是教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叶再春

猜你喜欢
民生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