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承非遗的重要渠道

2013-10-21 21:20苑焕乔
前线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街道物质

苑焕乔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据研究,那些多来自于民间、凝聚着群众集体智慧并世代传承的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约2/3的项目可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和建设来传承。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传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

街道乡镇社区文化活动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北京市共有320个街道、乡镇社区,其中街道办事处130个、乡镇190个。如今北京市各区县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纷纷推出“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活动。原本形成于民间的音乐、传统戏剧、游艺、传统体育和竞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借助首都文化中心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北京风筝”、西城区广内街道的“抖空竹”和天桥街道的“鼓曲”、丰台区卢沟桥镇的“蹴球”、门头沟妙峰山镇的“妙峰山庙会”等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成为各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示范效应,同时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体、娱乐生活。

社区学校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北京市各区县为传承保护其区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已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社区中小学教学内容。例如:门头沟区为了“京西太平鼓”的传承发展,不仅成立了民间艺术团,原汁原味地传承这一流传几百年的民间舞蹈,而且还将新桥路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大峪二小等确立为传承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打新式、现代的太平鼓。目前,京西太平鼓已成为国家大型节庆活动的表演项目。

社区图书馆是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阵地。目前,图书馆在北京各街道、乡镇已实现了全覆盖,社区、村图书馆(室)覆盖率也已达70%左右。一些社区图书馆常常成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声像资料的展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大讲堂。市有关部门近年经常组织“周末社区大讲堂”,请专家、学者走入社区,讲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及其他文化教育内容等,促进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了解,增强了民众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北京社区文化建设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用、成效突出,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活动参与主体多为老年人和儿童。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无暇参加社区文化遗产宣传、保护讲座及文化活动。因此,参与社区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人员,多为退休、有闲的老年人和中小学学生。这种状况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创造力、发扬光大其影响力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

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严重不足。虽然目前北京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历史欠账太多。许多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没有独立的工作场所,更没有专用的文化活动场地。一些规划的公共活动场所被新的居民住宅楼挤占;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图书馆也常常一室多用,只能满足社区工作人员办公需要,根本无法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

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多为兼职人员且相关知识相对贫乏。据了解,社区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既有管理、服务的职责又有教育社区居民的职责。组织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社区文化活动组织者工作内容之一,但多数情况不被列入社区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同时,社区文化活动组织者对本区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知识了解不多,组织、开展社区传承活动时,面对观众提出的许多具体问题难以应答,很难担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任。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针对北京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更好发挥北京社区文化建设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的传承活动。目前,北京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审美价值也很高,但社区举办的传承活动内容陈旧、过时,文化载体形式更是少有创新,对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和新鲜感,致使其传承保护后继乏人。针对此问题,街道、社区文化工作者可组织本社区年轻人参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内容和形式,如用老歌填新词、自编快板、讲故事和诗歌朗诵等形式,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科普知识、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知识融入其中。这样可使社区居民在娱乐的同时,既传承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满足了其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升了其业余文化生活的品质。总之,应从社区文化建设实际和居民精神需求出发,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创新传承活动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参与传承活动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及其所蕴含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各社区及其属区单位的文化设施、文化场所等实现共享,可有效缓解活动设施和场所不足的问题。比如,社区举办文化活动多在周末、节假日,可与企事业单位错时使用其文化设施、场地,实现本社区文化设施、场所等资源的共享共用。另外,在北京市域范围的不同社区,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设施或文化场所也可实现资源共享。北京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只归属于一个区县,常常为多个区县共同拥有。如“京西太平鼓”由门头沟、石景山和丰台三区分头申报并入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保护共有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三个区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不同区县的不同社区为传承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项目,可利用各区已有文化设施或文化场所,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设施、场地资源的跨区共享。

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社区文化工作者缺乏相关知识、组织活动力不从心的现状,要加强对他们的文化遗产培训,以适应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现实需求;其次,可通过社会招聘、志愿者服务社区等形式,推进社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活动;最后,可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文化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考核指标。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街道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热闹的街道
Tough Nut to Crack
街道生活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风居住的街道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