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黄河口民间文化遗存——以东营区“盐垛斗虎”为例

2013-10-24 07:32李志强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领舞黄河口鼓点

李志强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科研处,山东 东营257000)

一种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民间文化,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真实缩影。位于黄河尾闾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盐垛村至今仍保留的一种已有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盐垛斗虎”(俗称“打老虎”),就是这种具有文化标本意义的文化遗存。笔者通过深入地田野调查,发现这一古老的民俗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有约定俗成的套路和内在规律,折射出黄河口移民的坚韧性格和聪明才智,尤其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纳入国家政治场域中的主流话语叙事语境的大背景下,它对于黄河口民间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历史渊源

东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自古存在于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同时也随社会生活的进程而演进发展,并且黄河口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盐垛斗虎”的起源及历史,笔者走访了东营市东营区龙居文化站,通过跟当事人的细致访谈,梳理出其大致详尽的历史脉络。

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东营龙居一带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盐垛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寻找生机,村民张凌云年轻尚武,有深厚的武术功底,人仗义,有四五个村民跟着他搭伙到外地逃荒要饭。在这一年的大年初一,他们讨饭来到一个村庄,看到有“玩老虎”的,感到非常稀奇,便跟着“玩老虎”的串了好几趟街,看到“老虎”每到一户人家门口表演时,这家便鞭炮迎接,表演完毕还给赏钱和粮食。张凌云想,如果学会这门手艺比上门讨饭强,于是他找到“玩老虎”的艺人并表达了自己拜师学艺的想法,这些“玩老虎”的艺人看他们是外乡人,又是要饭的,没有搭理他们。张凌云并没有灰心,从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天天跟着“玩老虎”的,一边要饭一边在一旁偷学动作,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张凌云也能够像模像样地模仿一些动作了,他便和一块出来要饭的几个同乡商量:咱们不如也“玩老虎”,这个比上门要饭好,大家伙意见也很统一。说干就干,没有钱买道具,他们就和泥做胎,做成虎头的样子,晒干后,在上面用草纸和“棍子”(一种面糊糊)一层一层糊了一个老虎头,扯了自己的被单,找人画了虎头、虎衣,由两个人装扮起来,仿照人家的技艺,一路打场子卖艺,直到过了清明才回到老家。

回家后,张凌云在原先斗虎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借用老虎的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动作编排了一整套斗虎舞蹈动作。斗虎舞表演时,先由一人持钓鱼鞭在锣鼓声中打出一个直径约50米的圆场,名曰“开场子”,接着四名斗虎英雄引领“老虎”在场内进行舞蹈表演,四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斗虎英雄或赤手空拳、或手握木棒,引逗“老虎”,在锣鼓声中,做各种舞蹈动作。中间穿插滑稽高跷、旱船、衙司观虎等表演项目。每逢春节、元宵节,村内的斗虎队便自发组织起来在本村和周边村进行串演,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清河军区在盐垛邻村庞家召开庆祝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大会,清河军区杨国夫司令员听说“盐垛斗虎”在当地很有名气,很想看看这一民间艺术表演,盐垛斗虎队应邀前去演出。表演开始,围座的群众四下寻找斗虎队,忽听一身大喊,斗虎者跳过一米半的栅栏,飞身跳上舞台,后面的“老虎”随即越过栅栏,跃上舞台。表演结束后,杨国夫司令大加赞赏,并给予了斗虎队北海银行币200元的奖励,从此“盐垛斗虎”更加声名大震。1945年正月十五“大参军”,盐垛村斗虎队中的48名民兵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垛村的斗虎表演经常在重大庆祝活动、节日时演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文革期间,斗虎表演和大多数艺术门类一样被搁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垛斗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1981年,盐垛村成立了以斗虎为主的“民间艺术宣传队”,先后去过博兴、寿光、潍坊、临朐等地演出200多场。近年来,龙居镇对“盐垛斗虎”民间舞蹈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并组成了80人的队伍进行学习排练,从1989年至今,每年都参加东营市区组织的民间文艺汇演,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2004年参加东营市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2007年8月,“盐垛斗虎”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艺术特色

“威风凛凛站山岗,天下英雄数咱强,上山能够擒猛虎,下山能够擒贼王,今天天气晴和,不免咱兄弟二人上山走也!”这是最初斗虎舞表演前的开场白。解放前,“盐垛斗虎”表演作为当地群众谋生的一种手段;解放后,群众为斗虎表演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村民把斗虎表演看成是一年丰收的象征,是祥瑞的化身,把老虎当成是吉祥物。每年的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争相聘请斗虎表演队到自己家门口表演,驱除邪气,迎来福气,图个吉利,图个平安,图个一年的风调雨顺。在本村表演结束后,斗虎队往往还被邀请到相邻的村庄进行表演,村民会早早地赶到表演地点,选择一个最佳位置进行观看。斗虎表演一般是选在农闲或者是春节前后。表演场所不固定,一般选在村内空间场所大、村民聚居的地方。

(一)演出过程

斗虎舞表演时四只老虎按次序卧好,相距大约2米,先由四人上场,一人击鼓,一人击大铜镲、一人击小铜镲、一人敲锣。随即,一人上场,持钓鱼鞭,绕场一周,划出大约直径50米的圆场,俗称“打场子”。待观众稳定后,表演正式开始。持钓鱼鞭者离场后,四斗虎者上场,四只“老虎”踏鼓点一般做“老虎出洞”、“老虎发威”、“老虎下山”、“饿虎扑食”、”群虎围攻”等动作,斗虎者通过“快三拳”、“慢三拳”、“三仆腿”、“下滚身”、“快三棍”、“慢三棍”、“白虎洗脸”、“跃虎”等舞蹈动作与“老虎”嬉戏打斗。表演中,持钓鱼鞭者可视“老虎”转圈空隙,进行即兴表演,演出过程中可穿插滑稽高跷、旱船、衙司观虎等表演项目,后增加的两只单人扮的小老虎,可依据现场观众情趣,做小虎嬉斗、老虎翻滚等动作,增加节目的观赏性。斗虎者通过“打虎”、“斗虎”、“嬉虎”、“擒虎”等一系列舞蹈动作,展现斗虎者的英雄形象。最后,斗虎者左手抓虎耳,右手持木棍做擒虎状,表演结束。

(二)动作详解

“盐垛斗虎”动作粗犷、幅度大,具有晃胯、扭腰、踢腿等动作,表演中的转身、走步、跃虎等动作均有一定的技巧性,伴奏采用民间打击乐,参与者动作要合上鼓点的节奏,具有较高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价值。

1.引虎出洞

四只表演虎间隔2米,成东西方向一字排开,卧于表演场地北侧中央,头南尾北,所有表演者立于虎后,击鼓人员位于东北方向。

表演开始:锣鼓打“老虎通”,领舞者手持钓鱼鞭踏鼓点上场,鞭打四方,绕场一周,开出直径大约50米的圆场子,随后领舞者至虎前挥舞钓鱼鞭引逗“老虎”,“老虎”立起,随鼓点摇头摆尾,领舞者挥鞭“金鸡点头”,鞭头落于四虎前,大喝一声“嗨”,一招“拨云见日”,持鞭向南跃出,四虎随领舞者一起向前跃出(虎跃)。

2.老虎发威

领舞者挥舞钓鱼鞭在虎前随鼓点做“太公钓鱼”、“喜鹊登枝”、“鱼游大海”、“枯树盘根”等招式,“老虎”被逗得兴起,随鼓点一起直立向前扑三扑(虎扑)。

3.老虎下山

领舞者持钓鱼鞭踏鼓点跃入场中央,鞭打四方,四虎紧追其后,分东北(①号虎)、西北(②号虎)、西南(③号虎)、东南(④号虎)四个方位进入场中央,左右游动伺机进攻,对领舞者形成包围之势。四名斗虎英雄摩拳擦掌准备迎战。

4.四虎围攻

领舞者力战四虎,力不从心,一招“夜战八方”,向北冲出包围圈,四名斗虎英雄由北向南踏鼓点一起翻跟头冲进包围圈,面对四虎分四个方位,踏鼓点一起做“二虎小架”拳术套路,四虎见人多,便踏鼓点按逆时针绕场,伺机进攻,绕场一周后回到原位,面对四个斗虎英雄,双方准备战斗。

5.五虎缠斗

领舞者持钓鱼鞭进入场中央,鞭打四方,四名斗虎英雄分别与四虎缠斗,四名斗虎英雄踏鼓点一起按逆时针做“白虎洗脸”,原地分别向虎脸踢出四脚转一周,四虎也分别以斗虎英雄为轴按逆时针转一周(头里尾外),扑向斗虎英雄,斗虎英雄来不及躲闪,就地十八滚从老虎腹下窜出,引领老虎,向前跃出。

6.交叉斗虎

四名斗虎英雄分别引领①、②、③、④号虎交叉跑位,①号虎由东北角跑至西南角,②号虎由西北角跑至东南角,③号虎由西南角跑至西北角,④号虎由东南角跑至东北角,①号虎与②号虎在场地南面,③号虎与④号虎在场地北面,四虎两两相对。这时领舞者持钓鱼鞭进入场中央,随鼓点分别向东西方向各打出一鞭,相对两虎在斗虎英雄的引领下跑至中间两虎相遇交叉换位。

7.带刀斗虎

(1)四虎游斗。四名斗虎英雄统一做“白虎洗脸”,领舞者持刀跃入场中,向四名斗虎英雄发刀,四名斗虎英雄接刀后做“白云盖顶”,一个刀花向老虎劈出一刀,踏鼓点引领老虎按逆时针绕场一周回到原位。

(2)慢三刀、快三刀。相对两虎在中间交叉换位后,四名斗虎英雄在领舞者的指挥下踏鼓点统一分别由内向外对准虎脸上三大步,慢劈三刀将“老虎”逼回原位,紧接相对两虎在斗虎英雄的引领下跑至中间两虎相遇交叉换位。四名斗虎英雄踏鼓点分别由内向外对准虎脸上三大步,快劈三刀将老虎逼回原位,老虎“饿虎扑食”,斗虎英雄带刀就地十八滚从老虎腹下蹿出,向老虎劈出一刀,引领“老虎”向前跃出。

(3)群雄斗虎。领舞者持钓鱼鞭向空中一举,四名斗虎英雄持刀引领四虎转至场北面,由东到西面朝南按①-④虎一字排开,领舞者一招“拨云见日”,四虎向前扑三扑,四名斗虎英雄在虎前做“三仆刀”,行至场南面。

(4)群雄杀虎。领舞者行至场中央,举鞭向空中一举,四名斗虎英雄左手抓虎头将虎拖至场南面,虎头朝北,四名斗虎英雄左腿虚踏虎头,右手举刀,做杀虎状。

(三)服饰

击鼓、击镲、敲锣者服饰相同,均头扎黄头巾、系箍。身穿黄色对襟上衣、蓝或黑色灯笼裤,腰系紫或黑色四喜带,也可系一条红绸子,脚穿白球鞋或黑圆口布鞋。

如表1所示,本研究对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期间的两本、“十二五”期间的三本以及“十三五”初期的两本共计七本教材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归纳,此类教材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还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

四名领虎者服饰相同,均头扎黄头巾,身穿黄色对襟上衣,腰系紫或黑色四喜带,也可系一条红绸子,脚穿白球鞋或黑圆口布鞋。

四只老虎服饰相同,一只老虎需要两名演员,一人顶虎头,一人扮虎尾,虎身长250厘米。

(四)乐器

(1)鼓:直径100厘米,高80厘米。

(2)鼓槌:两根,木制,长45厘米。

(3)大铜镲:直径30厘米,镖脐中间系一条40厘米见方的红绸。

(4)小铜镲:直径20厘米,镣脐中间系一条30厘米见方的红绸。

(5)铜锣:直径50厘米。

(6)铜锣棰:一根,木制,长40厘米,一端用布缠绕。

三、传承谱系

“盐垛斗虎”传承百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来自民间,被历代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传承着。按时间分布,表述如下:

第一代“盐垛斗虎”艺人:张凌云(1858-1908)年轻时在外要饭,在乞讨途中,学习借鉴玩老虎的技艺,并进行大胆创新,成为“盐垛斗虎”的创始人。

第二代“盐垛斗虎”艺人:张光先(1883—1952)“盐垛斗虎”的传承者,张凌云的儿子,自幼跟随父亲张凌云在外乞讨,深得父亲的真传,并不断丰富斗虎的动作和内容。

“盐垛斗虎”传承人谱表(见表1)。

2003年以来新发展主要学员谱表(见表2)。

表2 2003年以来新发展主要学员谱表

如今,以张良一、曲子营、曲汉峰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担负起了“盐垛斗虎”的传承任务,每年冬闲的时候都组织村内的斗虎表演队进行训练,春节期间到各村进行串演,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并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汇演。

四、文化特征

“盐垛斗虎”是黄河口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集民俗、娱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当地群众生活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再生性

斗虎表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即有“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2]的话,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斗虎表演就在宫廷与民间广泛表演。如今在中华大地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自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 “老虎笙”表演;青海黄南州同仁县每年有两次最隆重的民族传统祭祀活动,其中一次是农历十一月二十日进行驱魔逐疫的“跳於菟”——即“跳老虎”活动;从南宋时期由中原传入海南的三江虎舞至今仍极为活跃;陕西周至县的楼观镇、哑柏镇、马台乡等地的“牛虎斗”,较各地有名;苏北睢宁地区流传了260多年的“龙虎斗”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祭祀性民间舞蹈。“盐垛斗虎”系东营村民张凌云在讨饭途中的异乡所学,至于这“异乡”到底为何处,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从地理位置推想,“盐垛斗虎”或与苏北 “龙虎斗”有着某种联系。就山东的历史变迁与齐鲁文化传统的关系考察,数千年间,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复杂多变,齐鲁文化为其精魂始终传承不变,这是山东文化传统之内核,也是后代传承不息的文化之根[3]。因此不管承袭哪种虎舞,“盐垛斗虎”的本质是在观摩启发下的再创造,具有极强的黄河口地域特色和齐鲁文化“尚武精神”的深深烙印,体现着黄河口文化的再生性或重生性。

(二)移民性

盐垛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位于东营市东营区西南部,西南与滨州市博兴县接壤,东与牛庄镇相邻,是龙居镇第一大村。明永乐年间,马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当时村西南有一食盐站,盐堆成垛,故取名盐垛村。因此,盐垛村为黄河口典型的移民村,彰显着黄河口移民文化的特征。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几次较大的移民,其中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往黄河入海口一带移民是规模较大的一次。这期间,近的有淄川、滨州、博兴、章丘;远的有浙江、湖南等地盐民、盐商、逃荒户到这里定居形成村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惯,从华夏各地汇聚到黄河三角洲上,具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开放性,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容易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每一次新的移民,都会带来各地不同的文化,为东营地域文化注入新内容、新活力。随着时间推延,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黄河口坚韧、宽容、和谐、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

(三)民俗性

“盐垛斗虎”作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与群众的生活和当地的风俗息息相关,具有厚重的传统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道具造型夸张而不失真实,民俗特点突出,艺术特色鲜明。近百年来,它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盐垛斗虎”是一种集娱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通过与“老虎”的嬉戏打斗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同时斗虎舞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表演者不分年龄大小。只要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就能参与,在娱乐中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前,斗虎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仍然活跃在群众当中,满足了群众追求快乐、和谐、平安的情感需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非遗”保护视野下的生存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的家园、民族的标识。而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盐垛斗虎”的高技艺传承者大都年老体衰,靠技艺不足养家糊口,生活贫困,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年轻人外出打工增多,斗虎队伍逐年缩小,新老交替出现空挡,斗虎后人日渐减少,“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在当下“非遗”保护视野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认识欠深,保护意识还需增强。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能清醒认识民间文化在当前生存环境下日益消亡的现实,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名词,而且对其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加上宣传不够到位,尤其在民间,许多民众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更不清楚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去保护,全民保护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二是经费紧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由于经费紧张,普查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摄录器材,导致普查中文字性资料较多,图像、声音资料较少,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三是环境恶化,保护前景令人担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现代文明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急剧恶化而处于濒危状态,令人担忧。如今,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传承者与受众群体均已出现断层,市场需求日渐萎缩,非物质文化原有的生存环境已逐渐丧失。年青一代传习之人日渐减小,现有的传承人大都分散各地,难以集中组队演练,只在逢年过节时演出。

针对上述问题,为抢救和保护“盐垛斗虎”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龙居镇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安排专人进行深入地挖掘整理,拨专款对演出道具进行了更换,并在盐垛村组建了80人的队伍进行演练,尤其是在盐垛小学、龙居镇中、小学体育课中,增添民间舞蹈这一教学内容,不断培养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为解决斗虎传承难这一实际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尽管如此,“盐垛斗虎”的“非遗”保护之路才刚刚开始,仍然艰辛而漫长。“盐垛斗虎”作为东营民间文化的个案反映出黄河口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只有关心民众,爱护民众,从民众出发,从长远的文化建设出发,十分细心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正确地保护其文化生态,才能达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4],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生活缩影的民间技艺才能在黄河口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大地上世代相传。

[1]景洪训.东营区文史集粹[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547.

[2]桓宽.盐铁论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51.

[3]于树健.东营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5.

[4]刘魁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M].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2008:11.

猜你喜欢
领舞黄河口鼓点
跟您走向黄河口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黄河口典型植被光谱及NDVI变化对比分析
鼓点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评论
为春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