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语言的空灵美

2013-10-26 03:42鲁湘珺
参花(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空灵距离主体

◎鲁湘珺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艺术语言的空灵美就在于“空灵”二字。什么是空灵?“空灵,就是超逸灵活,玲珑剔透,不受羁缚,不着迹象。灵,就是指灵气,也就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显现,它包括情感、情绪、气韵等。艺术语言的灵气,就是指艺术语言自然透出的性灵、生气和情致。艺术语言的空灵往往是虚实相照,实中寓虚,有张有弛,表现出一种灵动而舒展的动人风采。它往往以简练的语言拓开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使有限的语言展示出博大的艺术境界与大千世界的形态,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强劲的穿透力。”(骆小所:《艺术语言学》)

这是骆小所先生对“空灵”的解释,基于他的解释。我们明了艺术语言在它独特的精神领域内让人们领会到的不仅是语言的灵动与美丽,更让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超越现实,超越空间,抒发的是心中跳动的灵气。艺术语言的“空灵美”确实达到了如此美妙的境界,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加以论述。

“空灵美”源于距离。只有距离越大,美感才越强烈,获得的审美效果也就越好,首先看言与意的距离。

一、言与意的距离

在科学语言的范畴里语言的言与意是相一致的,为了表达或说明某一看法、某一事物,发话主体常常运用较为简洁明了的话语对其解说。而艺术语言却追求言与意的大距离。发话主体为了突出某一感情或思想,或是为了使受话人获得超越语言所附载的信息而采用一些变异的语言,也称之为是艺术化的语言。如:

(1)“与西方的同行相比,中国年轻的舞蹈演员们给现代舞注入了传统内容,突出表明了中国现代舞融入多种不同舞蹈形式的特点。”(《中国现代舞面临的挑战》,《参考消息》)2007年9月18日)

(2)正是晚春,满山落红。暮色苍茫中落花多了几分凄艳。说不清什么原因,陶凡就喜欢桃树。每天上下班,他要在桃林中过往好几次。树影婆娑,屋舍隐约,他禁不住会深深地呼吸,感觉着有股清气浑身流动。(王跃文:《西州月》)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语。例(1)中我们也许会看到点发话主体的赞美之情。即“活力”一词。但就整个语境来说,这是对“中国现代舞”特点的一个客观表述,我们从它的语言里再无法深挖出更深层的含义。而例(2)则完全与之不同。从整体的环境描写中,我们已感到了一种迟暮之年的萧瑟。再加上一个“凄艳”。是落花本身会感觉凄冷吗?当然不是,这是发话主体在面对此情此景将自己的凄冷之情投射到落花上。这样就使得落花更萧瑟,而同时也进一步反衬出发话主体的心境。再到后面的“有股清气浑身流动”。在这里发话主体获得了一定的心理释怀,暗含着对自己过去岁月的坦然。所以说,艺术语言往往抓住语言表意功能作用,使得受话主体在书面言语上获得更为宽广的语义,深层获悉发话主体的心理,造成语言的一种灵动美。

二、情与景的距离

我们在分析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强调说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等,含着丰富的感情,艺术语言所反映的思想隐含在情感中,艺术语言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情。如:

(3)雨渐渐地小了。荷荷的雨声中现在剩下的只是寂寞的檐前滴水声。蛛丝似的雨脚断折了,无力地在空中飘舞。山石上的青苔虎耳草沾了雨显得碧绿,肥大的蕉叶也被清洁的雨水洗净了。从山石和蕉叶上不断地滴下来翡翠的明珠。这些可爱的珠子,不仅洗净了她们的眼睛,而且甘露似的湿润了她们的心。(巴金:《秋》)

在例(3)中,作者描写的是一种大雨之后的场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雨后之景表现了观雨的青春少女们的愉悦心情。由于种种的不愉快累积在心里,几个年轻的女子结伴在花园里游玩却突遇大雨,使心情更为暗淡。可看到雨后清新的景物后,又唤起了可爱而有生命力的喜悦。所以说,在艺术语言中,以景衬情、以景写情是常有之事。不管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艺术语言的情景交融使人获得一种空灵美的享受。

三、情与理的距离

艺术语言中抒情的目的是为了写理,艺术语言中的理,它是情感孕育出来的理。我们常说“情理”,正是这种“情理”通过语言达到深层,它是一种灵活的,没有定势的,也因此形成了特殊的语言形式,所以称为无理之妙。如:

(4)一具小小的棺材装下了淑贞的有着那么多哀愁的身体。一个寂寞的行列把棺材送到城外一所古庙里去。(巴金:《秋》)

(5)于是觉民和淑华齐声唱起来。后来淑贞也低声和着,充满生命的年轻的歌声在空中激荡。它不可抗拒地冲进每个人的心中,它鼓舞着他们的热诚,它煽旺了他们的渴望。它把他们(连唱歌的人在内)的心带着升起来,从钓台升起来,飞得高高的,飞到远的地方,梦境般的地方。(巴金:《秋》)

在例(4)中,“身体”是客观事物,它怎会有哀愁呢?这从科学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它是不符合语法常规的。说具体点就是搭配不当,可也就是这样的语言变异,才能体会出发话主体对这一不幸少女的同情之心,由于生前这一少女长久生活在苦闷的生活中,无法排解,无法释怀,所以发话主体才说这一个“有着那么多哀愁的身体”。这虽然从语法角度说是不合理的,可从情感的角度说却是合理的。同理,例(5),歌声本是很实在的一种声音,可在发话主体看来,它能“冲进心中”、能“鼓舞热诚”、能“煽旺渴望”……在这里歌声完全被异化了,发话主体往往通过对常理的超越,获得情理的释怀,从而在情与理之间拉大距离,获得更美好的“空灵美”。

四、象与义的距离

人们常说“立象以尽义,无言以尽义”。艺术语言就是在拉大象与义的距离上,让受话人感觉到审美的效果,获得美的享受,以此造成空灵美。我们常常追求一种神似,以情赋于义,形成形神统一。如:

(6)人生是一条河。河流要保持源头的那份清澈,就得沿途绿化两岸,人生要永远保持童年的那份清纯,就得不断地美化心灵。(黄小平:《人生是一条河》)

(7)生命和爱情的河,在山与山之间流淌,隔开了两座大山,又连着两座大山。云里雾里,一根颤动的生命的琴弦,流下山岗,折出山谷,总响着林鸟的,马帮的铃铛。

一条不断地在灵魂里流淌的小河,被人生过滤得十分纯净,看不出激动和夸张,静静的有如女人皮肤下的脉管,一切都省略了,省略了飞瀑生死不渝的追求,省略了大海翻腾咆哮的躁动和不安,剩下月光流过草坪般的心田。(淡墨:《民歌——小河流淌》)

在例(6)例(7)中,同是“河”这一意象,却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深层意义。在例(6)中,“河”是生命的历程,隐喻着人的一生在不断前进,不断更新。而在这一历程中却应保持有一份清纯的心。读过这样的言语,受话人获得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反思。例(7)中,“河”是民歌,而民歌承载的不仅是生命,还有爱情。在这里人们抒唱的不仅是源源不息的生命,还是人类永久的话题——爱情。正是这些喻意丰富了“河”这一意象,使人们对这一意象获悉了更多的人生思考。这也正是艺术语言立象以尽意的魅力所在。

(8)青春……真诚……欢欣……他仿佛回到了他的某一个时代。(巴金:《秋》)

在例(8)中,我们尤其会注意到句中的省略号,而这正是作者的意图。他让我们了解到的是主人公深层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无可言说的精神世界,可却给了我们更大的启发和感动。

所以说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具有灵性的艺术,灵性来自于空灵,它是一种真实的生命语言,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情感,它具有一种弹性美。

五、实与虚的距离

语言往往是写实的,但艺术语言却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如:

(9)“这时候的人们,已经跟打仗的冲锋时候一样了:有的摔掉了草帽,有的脱去了布衫,所有的镰刀都闪着亮光,好像人也在飞,麦子也在飞,白杨套的麦地里好像起了旋风,把麦子一块一块吹倒,又吹炊烟。”(赵树理:《老定额》)

例(9)中,虚实相生衬托出一幅热闹抢眼的画卷。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格,使得艺术语言凸显了其艺术魅力,刻画了栩栩如生的画面。

总之,艺术语言又有其独特的精神实质,人们在欣赏艺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美的享受,而且使得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猜你喜欢
空灵距离主体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算距离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距离有多远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