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井曲线的印尼X油田地层划分与对比

2013-10-27 08:29张鹏飞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小层岩性测井

张鹏飞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夏朝辉,张 铭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基于测井曲线的印尼X油田地层划分与对比

张鹏飞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夏朝辉,张 铭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X油田位于印尼西纳土纳盆地中部,地层和构造复杂。基于研究区地层特点和储集层类型,利用现有测井资料,依据自然伽马、深电阻率、中子孔隙度、密度和自然电位等曲线在不同岩性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利用测井曲线对X油田进行地层对比与划分。研究结果表明,PASIR层组顶部的M1、BARAT层组中部的M2和UPPER GABUS层组顶部的M3作为该研究区主要标志层,可以精细划分为11个小层;沿北东往西南方向,地层的厚度稳定且变化不大,横向可对比性强;其垂直方向上各小层组的地层厚度变化大,地层对比效果较好。

地层划分;测井曲线;标准井;标志层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最重要的地质基础,也是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工作中最基础、不可缺少的工作,其划分粗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对地下油气层的垂向认识程度,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沉积、储层和构造等一切地质研究的正确与否。只有建立合理的地层格架,掌握构造发育特征,才能真实的反映储层的分布规律,提高储层预测和评价的准确性[1-2]。为此,笔者在充分利用现有测井资料的情况下,依据自然伽马、深电阻率、密度和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在研究区地层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对印尼X油田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

1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

印尼西纳土纳盆地形成于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属于陆缘裂谷盆地,最大的沉积厚度达2000多米,储集层的上部为属于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同生反转沉积,下部为早-晚渐新世裂谷后期的沉积。X油田位于盆地中部由断鼻和断块组成的鱼骨状断层构造的区域,地层在构造高部位有超覆现象。目前钻遇地层(钻井揭示的地层)包括更新统和晚-中新统MUDA层组、中-中新统的ARANG层组、早-中新统的PASIR和BARAT层组、晚-渐新统的UPPER GABUS和LOWER GABUS层组、晚-始新统BENUA层组、中-始新统的LAMA层组,其中PASIR、BARAT和UPPER GABUS层组是主要研究目的层段。

1.1PASIR层组

该层组厚度一般为60~80m,上部以浅灰色、灰白色半透明的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绿泥石、黄铁矿和微量钙质胶结物,磨圆较好,分选性中等;中部含有灰色、深灰色、棕褐色泥岩;下部为浅灰色、灰绿色粉砂岩;与上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2BARAT层组

该层组厚度一般为50~80m,上部以红褐色、深褐色泥岩为主;中部为浅灰色石英砂岩;下部形成了以进积序列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薄层,含有少量微云母。

1.3UPPERGABUS层组

该层组厚度为150m左右,上部由交替发育的砂岩、泥岩和粉砂岩组成,随埋深的增加,下部的砂岩和粉砂岩成比例发育,含赤红色和褐红色的铁质。储层单元以向上变细的河道或向上变粗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或决口扇的砂岩沉积。在该研究区内,湖相泥岩、三角洲前缘泥岩和粉砂岩的层序把砂体单元分开,形成有效盖层。

2 标准井和标志层

为使全区各井之间曲线有较好的可比性,选取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LLD)、密度(DEN)、声波时差(AC)测井曲线,在充分分析岩心、录井资料的基础上,以旋回对比、逐级控制的方法进行地层精细对比[3]。

2.1标准井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研究区内选取取心资料较为完整并配套的横向测井资料的井做为标准井。标准井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研究层段地层发育齐全、没有断层、旋回特征明显、标志层的岩性及电性特征典型、辅助标志层明显、微相类型较多、具有岩心录井及分析测试资料。根据沉积旋回和标志层、辅助标志层划分出油层组、砂层组和小层,据小层划分结果,依据同一小层内的更细一级的岩性特征对比出砂体。每个小层由多个砂体组成,各砂体在纵向上分割性较强,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稳定性[4-5]。按照标准井选择符合的条件,以X1、X4井作为X油田地层对比的标准(控制)井。

2.2标志层的确定

图1 X油田M1标志层测井曲线图

选择标志层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区域上岩性、电性特征明显且易于识别;同时沉积(等时面);分布广泛;岩性在横向上相当程度的稳定,并在全区内可以进行追踪对比;纵向上,在一定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根据上述选择原则,确定X油气田M1、M2、M3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其特征表现如下:

1)M1标志层 该标志层位于PASIR组顶部,厚20~30m,岩性以浅灰色、灰白色半透明的石英砂岩为主,粒度较粗,电性特征表现为低自然伽马、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见图1)。

2)M2标志层 该标志层位于BARAT组中部,厚10~15m,岩性以浅灰色石英砂岩,电性特征表现为低自然伽马、高电阻率、较高声波时差(见图2)。

3)M3标志层 该标志层位于U.GABUS组顶部,厚15~25m,岩性以浅灰白色、浅褐色砂岩,电性特征表现为低自然伽马、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见图3)。

图2 X油田M2标志层测井曲线图 图3 X油田M3标志层测井曲线图

3 地层对比

进行地层对比时,首先确定标准井,再寻找标志层,在明确标志层特征后,分析标准井及其邻井的整体旋回特征和砂体发育的情况,以旋回转换的位置作为目的层组的分界线。

为此,根据M1、M2、M3个标志层的测井曲线特征,选取研究区内东西向的4口井(X-1、X-2、X-3、X-5井,其中X-1井为标准井)和南北向的3口井(X-2A、X-4、X-6井,其中X-4井为标准井)进行标志层地层对比。X-2A井~X-6井地层对比剖面图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各井地层(如P-1层、B-1层、UG-1层)的曲线形态和旋回特征都比较明显;该研究区地层沿北东往西南方向,地层的厚度稳定且变化不大,横向可对比性强;其垂直方向上各小层组的地层厚度变化大,地层对比效果较好。

P-1为PASIR层组的小层;B-1为BARAT层组的小层;UG-1、UG-2…UG-7、K-1、K-2分别为UPEER GABUS层组的小层。

4 结 论

(1)运用测井曲线对X油田进行地层划分,将PASIR层组顶部的M1、BARAT层组中部的M2、UPPER GABUS层组顶部的M3作为主要标志层,并结合测井曲线旋回特征分析,进一步将上述3个标志层精细划分为11个小层。

(2)该研究区标志层的地层对比表明,该研究区地层沿北东往西南方向,地层的厚度稳定且变化不大,横向可对比性强;其垂直方向上各小层组的地层厚度变化大,地层对比效果较好。

[1]谭成仟,宋子齐.碎屑岩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雍世和,张超谟.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3]裘怿楠,陈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4]李新虎,罗杰,刘东.测井曲线的沉积旋回划分方法及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6):702-705.

[5]吴建文,唐文江,马德路,等.运用测井曲线对中部气田古生界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J].国外测井技术2005,20(4):13-16.

2013-01-13

张鹏飞(1984-),男,助理工程师,硕士生,现主要从事测井、开发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TE121.3

A

1673-1409(2013)10-0021-03

[编辑] 李启栋

猜你喜欢
小层岩性测井
本期广告索引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相关矩阵和熵值算法在松辽盆地元素录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运用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油气藏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