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内容与基本思路

2013-10-30 03:53牟雷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7期
关键词:小城镇灾区城镇

牟雷

【摘 要】地球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全世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次震级不同的地震。在我国,偏远山区和农村的地震现象较普遍,往往造成的严重后果,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因此,规划农村小城镇地震灾区无疑是灾区重建的重点。因此,本文对加强农村地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内容及基本思路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完善农村小城镇的灾后重建,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1.加强农村地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内容

在农村地震灾区小城镇重建与改造过程中,街道房屋的重建与改造固然必不可少。因为小城镇的街道与房屋毕竟是其城镇功能的空间载体。一方面,对灾区街道房屋的重建与改造在抗震设防标准上要因地制宜,适当提高,但不能认为抗震设防的标准越高越好,过分增加小城镇重建与改造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街道与房屋仅是小城镇的外貌与形象,最本质的还是其城镇功能及其要素聚集效应。没有城镇功能的完善,小城镇便只有“壳”而无“魂”,只有“形”而无“实”。因此,农村地震灾区在街道房屋的重建与改造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小城镇的功能配置与优化,使小城镇在发挥资源配置聚集效应中彰显其统筹城乡的结点作用。

灾区小城镇的重建与改造不仅要关注城镇重建与改造本身,而且必须注重产业与市场的重建,为灾区受灾群众就近就便的安置与就业提供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与改造城镇是基础,产业与市场振兴城镇是关键。

为了使灾区小城镇的重建与改造体现城镇的繁荣功能,地震灾区要充分利用外省市援建灾区的机遇,扩大灾区小城镇对外宣传的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形成与外省市经贸长期合作的平台与载体,争取让灾区重建与改造的小城镇成为人们置家兴业的理想之地。在灾区小城镇重建与改造的软环境建设方面,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配套实施城镇投资体制、土地置换转让、房产变动、入学就业、物业管理、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城乡群众携带生产要素人城进镇,购买住房,开店办厂,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所以,在灾区小城镇重建与改造的硬环境方面,在建场辟街、盖房造屋的同时,同步进行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让灾区重建与改造的小城镇居民能安居乐业,以充分享受到城镇生活的安全、文明与便捷。

2.加强农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基本思路

重建规划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必须在规定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拿出规划纲要,因此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时间不会给规划有改错的机会。我们要吸收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与教训,对本地区编制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重建规划。

2.1乡镇建设重在选址,地下条件决定地上布局

地震凸显出解决人与地关系,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明显,在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人与地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在地震灾区,一个小小山沟城镇却高密度建设,产业在不该建的地方布置,引发大量人口在狭小地区范围内不断集聚,无形中加大了城镇的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势必会造成巨大损失,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涉及到城镇选址。

在地震后,要从灾损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角度进行评估,如果有部分乡镇灾损惨重,次生地质灾害威胁很大,原地重建已不可能,需要异地新建。异地新建乡镇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它涉及到对乡镇原址地质评估、灾损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等;另一方面,新建选址又涉及到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

异地新建的城镇应在损毁极重的乡镇范围内慎重选择,我们认为判断异地新建乡镇用一个指标是不够的,应将城镇工程地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作为城镇整体迂建的双重必要条件。

(1)首先,城镇工程地质安全条件。处于地震8度以上设防区,现有工程技术无法治理的次生灾害频发地区,且现状镇区(乡集镇)位于地质活动断裂带上或距离活动断裂带很近的乡镇。

(2)城镇可持续发展条件。城镇(集镇)地形条件相对复杂,交通条件极差,没有等级公路支撑,救灾通道难以保证;城镇维护运营成本极高,地处生态环境敏感区,人口经济活动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居民极度贫困,生存条件极差。

2.2长治久安,实施人口、产业差异化政策

实施抗震减灾,不仅仅是加固房屋,提高建筑设防能力,而是要优先从人口,产业和城镇的空间规划着手,统筹兼顾.科学布局,治标更要治本。

实现一个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前提条件是该地区必须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区域安全最终取决于安全的空间布局,空间安全首先是要解决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与合理避让。

(1)要加强本地区产业布局的调整,在地震灾损、地震次生灾害评估的基础上,转移那些距离断裂带过近、灾害风险极高的企业,同时也要搬迁那些对下游地区严重污染的化工企业。

(2)结合灾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要重点研究环境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风景区核心地区,逐步实施生态移民人口的重新安置,对交通等综合维持成本很高地区的极度贫困人口,逐步实施人口扶贫重新安置。

(3)对灾区的交通、供水、排污、供电、通信、供气、环卫等生命线工程进行重新规划;要力争三年对教育、卫生、社会福利设施,不但要恢复到灾前水平,并且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城镇防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4)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全面调查灾区历史文化名城受损情况,完成评估报告,为调整和重新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创造条件。

(5)加快与加强风景名胜区恢复与保护。尽快对风景名胜区受灾及风景资源破坏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景点受损程度确定恢复重点和时序,尽量保存原有的历史信息.强调景观的原真性。

2.3恢复重建路径与政策

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创新思路,要有明确的实施途径。

灾后恢复重建应采取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结合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投资修复和重建基础设施与公益服务设施;加强建设过程的监管;及时开展市场化融资,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收减免,帮助灾区群众和企业休养生息,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对灾区重建要制定和实施特别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税费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对口支援、产业政策、社会募捐、就业政策、转移安置等。

3.结束语

总之,在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特殊背景下,灾后农村小城镇的恢复重建规划既有一般城镇规划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又在技术层面、政策层面以及政治层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普遍规律办事,又要把握好农村小城镇地震的影响及其对应的恢复重建规划的本质特性,以政策扶持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纲目,打破常规,多方合作,科学分析,理性安排,使规划城镇尽快摆脱灾害影响,走上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实用问答.编写组编.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实用问答(第一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仇保兴.借鉴日本经验求解四川灾后规划重建的若干难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1).

猜你喜欢
小城镇灾区城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灾区笑脸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