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生态湖与节约型园林建设

2013-10-30 03:53杜虎虎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7期

杜虎虎

【摘 要】人工湖在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建设中越来越多地涌现,成为了园林绿地中的主要视点,但环境效果不很理想,节约的理念没有体现。从短期内看清澈见底,但其水生植物、动物等生物也彻底不存在,生态平衡、生态功能丧失待尽,而且费用很高。在水资源匮泛的今天,即不经济又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生态湖与节约型园林建设问题。

【关键词】生态湖;节约型园林;公共绿地建设

1.湖体的建设

水景应尽量体现自然本色,注重生态。以仿自然的水体形态为主,配如溪流、石泉、叠瀑等,形成飞流叠瀑、迂回溪流、时起时伏、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观之效,以增添山林野趣,给人以真切的自然感受,使久居都市的人们也能有回归自然的体验;水景应与周边建筑、空间、绿化景观互相协调,和谐统一;水体大小、具体形态必须与上述环境构成要素统筹规划、布局。否则便会破坏环境空间的整体协调之美,给人以互相冲突、不伦不类之感。水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样也具有生态价值。水体可增加环境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减少夏天的热辐射,调节环境湿度和温度,应通过水景设计来增强环境之生态效应。

2.湖水循环系统的建立

当前比较成熟的雨水收集、处理方式主要有3种:(1)屋顶、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后,经过沉淀池、过滤池处理进入湖中;(2)绿地雨水收集处理。是通过利用地形、地势将雨水集聚在较低洼处,透过土壤、沙、砂子组成的过滤层,进入排水管导入水生植物沉淀过滤区进湖;(3)边坡直接汇集雨水。通常湖岸比岸边绿地低,在岸边绿地建设时多做缓坡地形,种植野牛草、细叶结缕草等地被植物。下雨时过多的雨水会顺斜坡缓缓通过细密的草坪,被缓冲过滤,最后比较洁净地流入湖中。

渗漏、灌溉绿地、冲洗广场道路、溢出是湖水输出的主要方式。抽取水源充足的湖水浇灌绿地,冲洗道路广场是最值得推广的节约型园林管护方式;抽取水源不足防渗效果强的湖水加以利用作用更大。在加速水体循环,提高水质的同时,再次利用湖水要比地下水、自来水更节约,是对地下水或自来水的二次利用。二次利用湖水是最经济的运营方式。

人工湖建成使用后,要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的湖水输入量、输出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平衡分析,通过人工调配的办法保持湖水的相对动态平衡。必要时启动水循环设施、水过滤设备,以便使水景效果、水质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3.水质处理措施

目前人工湖的建设,一般只考虑景观手法和文化表现,不太多考虑水质治理问题,因此,建设与治理很少同步考虑。但由于一般人工湖没有按自然水理建设,大多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自净能力较差,且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加上外来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富营养化,最终使部分乃至整湖水质变差,严重影响水体美观。

3.1水体污染的原因

造成藻类滋生的条件:一是水体中富含氮磷元素。绿化管护工作中使用各种化肥,促进植物健壮生长。残留的未被植物吸收的氮磷随绿地地表径流进入湖中。氮、磷物质在水体中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在底泥中沉积,或以溶解性盐质形式溶于水中。二是缓慢的水流流态、流速、浅水。三是适宜的水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进各种水生生物,物别是藻类异常繁殖和活性,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因此,藻类滋生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

3.2治理藻类的应急方法

物理方法:如挖掘底泥,注水冲稀,换水,循环过滤等等。前三种方式需要更换大量的水,对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与引水、换水相比较,循环过滤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

化学方法: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漂白粉、明矾、硫酸亚铁等,虽然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也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3.3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

水体污染的实质就是生态失衡。湖水污染后,仅靠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难以完成自净,而应急措施弊病较多,且只能暂缓水体的恶化速度,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加强。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难度较高,至今没有任何单一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的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生态治理与物理方法结合。

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地植物等。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互利生作用,净化污水,经过植物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后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如可以在岸坡或浅水区种植芦苇、香蒲、千屈菜、荷花、睡莲等湿生、沼生植物,形成环湖的过滤带,对地表经流入的水起到缓冲沉淀作用,阻拦并吸收、转化、积累输入的部分有机质及营养盐,再通过收割利用移出水体,有利水体自净,营养盐收支平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抑制藻类繁殖。

为更大地发挥这些水生植物的作用,可以适时向湖中投洒有益微生物,如光合菌,它能快速、彻底降解水中有害氨基氮、亚硝基氮,消除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并能高效分解水中有机物、排泄物,净化水质。水生植物为微生物提供并扩大了供附着的基质、表面和氧气,供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质。另外,微生物分解后的有机质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生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水中有机质和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输出过程。要强调的是生物药剂的投加是非连续的,仅在水体趋于恶化时进行,用于紧急修复水体。

湖泊生态系统抑藻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如某些生物的抑藻作用,控制湖泊藻类数量,以降低由于藻类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湖泊生态系统恶化。从宏观长远的角度考虑,通过合理延长食物链,用生物调控办法,达到新的水生生态平衡更加稳定、经济、环保。针对湖中藻类繁殖和水草生长等情况,在水体中放置适当的蚌类、河虾、河蟹、螺蛳、鱼类等水生动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富余的营养物质,如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以提高湖水的透明度。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滤食水体中的绿藻类物质、浮游生物,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虾等大量的端足类动物能够分解水藻、动物尸体,有利于提高湖的自净能力,维护水体清澈。因为人工湖的水域面积大,可能会成为许多蚊蝇等害虫的滋生场所,可以适量投放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这些害虫的幼虫,调控底栖动物数量的增长,避免水域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当水生植被过密时,适量投放草鱼,去除与转化过多水草。适量放养的水生动物或直接、间接地以水生植物为食,或以水生微生物为食,延长了生物链,能有效地维护水生生态平衡,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水质和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益。

湖泥中沉积了大量有机质、盐类及其它杂质物,不利于良好水生生态环境的维持,必须适时清理。通常在低水位的早春或深秋季节,大量湖泥在沉淀区沉淀、暴露,非常便于清除,用作草坪的覆土、水生植物基质等等,既便捷效果又好。

【参考文献】

[1]车伍,程文静,李海燕.雨水利用与水量平衡分析在城市园区水景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