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的影响因素概述

2013-10-31 05:23文小辉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自我提升自尊人际关系

文小辉

摘 要:自我提升指个体对自我相关信息进行评定时出现的一种积极偏向,是人们实现和维持良好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自我提升的影响因素有二:情境变量;个人变量。

关键词:自我提升;心理健康;自尊;文化差异;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63-02

人都有认识自我的需要,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有的人会过低地估计自己,而有的人则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这种在知觉自我过程中过高估计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偏见就是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和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自尊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自我提升的因素

(一)情境变量

1.作业内容的重要性

当作业内容对被试而言是重要的或是与自我相关程度很高时,被试对作业的评定很可能出现自我提升现象。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自我提升的跨文化差异上。支持自我提升跨文化普遍性的研究者提出东西方文化都存在自我提升现象,只是存在自我提升的“内容差异”。如Sedikides等的研究表明自我提升具有跨文化性,但不同文化下出现自我提升的因素是不同的[1]。这表现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我提升现象出现在对本文化所重视的集体主义因素的评价上;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会在对个人主义文化因素的评定上出现较强的自我提升。原因在于这些因素分别对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更具有个人重要性。

2.作业的可控性

作业的可控性是指个体通过努力而改变的程度。不同因素的可控性程度不同,有些因素(如与智力、人格或气质相关的因素)是稳定的,属于不可控因素;而有些因素则容易受自我管理的努力程度所影响和改变(如守时性、亲切感和外表等),是可控因素。对于此类研究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Heine等[2]认为如果个体认为特质是稳定的,并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则更易出现自我提升现象,但对于那些认为特质是易变的、对行为无预测能力的个体来说,自我提升的动机较低。而Church等的研究[3]表明自我提升更容易出现在对不可控性因素的评价上,而对可控因素的评定可能出现自我批评。也就是说,当情境不可控时,更容易激发个体的自我提升倾向;但对于可控的因素的评定,个体更倾向于接受消极或批评性的自我评估。

3.比较信息的清晰度

前人研究表明,在自我评估中,个体更倾向于夸大那些模糊、隐蔽、主观的信息。例如,就与具体明确的目标(如好朋友)相比而言,个体在与模糊性的目标(如一般人)相比时更容易出现自我提升。Klein的研究[4]发现,个体在根据工作表现反馈信息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只有同时接受到关于他人明确的反馈信息和关于自己的模糊反馈信息时,才会表现出自我提升。如果双方信息都很模糊,或延后得知别人表现的反馈信息时,则会阻碍自我提升性评价的出现。

(二)个人变量

1.被试的性别和年龄

研究发现,男、女性自我提升的内容不同,男性提升的是他们的能力或独立性,而女性强调她们的受欢迎性和好交际性。而且自我提升在相关神经系统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自我提升与右侧前沿皮层的活动相关,而女性的自我提升则与左侧前沿皮层区的活动有关。而在人脑中,右侧前沿皮层的强激活与退缩性行为、一般性的消极情感和对痛苦的敏感性有关,左侧前沿皮层的强激活与积极情感、行为参与等有关[5],因此这种差异导致自我提升对男、女性的人际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此外,自我提升还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例如青少年更为自己的叛逆性和独立性而产生自豪感,而中年人则会在自己的成熟和责任感方面表现出自我提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提升的表现可能会越来越弱[3]。

2.个体的自恋水平

自我提升是自恋的主要特征之一,个体的自恋程度越高,自我提升的程度就越高。自恋者的自我概念是以个体积极性、独特性或唯一性为特征,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调控积极的自我观点,外在表现为突出自己的重要性、重视名誉和权力,并以消极情绪对待对自己有威胁的情境[6]。与低自恋者相比,高自恋者的自我提升具有广泛性,表现为不管在何种情境下,都以维护自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目标。而且其自我提升的方式比较刻板,不能随情境的不同改变,通常采用直白式自我提升来表达自我的优势,这种自我提升方式通常比较自负、骄傲,会导致个体不受欢迎甚至被社会排斥。

3.个体的自尊状态

自尊是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维持自尊是自我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7]。在低自我相关情境中,低自尊者使用自我提升策略的程度要高于高自尊者;但在高自我相关情境中,高自尊者使用自我提升的程度要更高。此外,有研究发现,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会交互影响对自我提升的预测。在高外显自尊人群中,那些低字母偏爱程度的人们显示出更高的不切实际的乐观、更强的对过度积极的人格形象的偏爱、以及更小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这表明内隐自我提升对高自尊个体有保护作用,尤其在面对非赞许性自我评价时有助于维持他们的高自尊。

4.人际关系

自我提升是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认为自己优于他人的一种倾向,因此人际关系会对自我提升的表现形式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我提升。例如当自我提升可能明显地损伤到自己的人际关系或是自身形象的时候,这种倾向会趋于消失。有研究通过对夫妻关系和室友关系的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越是亲密,那么个体就越是倾向于自我验证而不是自我提升。此外,青少年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如果要依赖跟搭档的协同合作,那么就不会表现出外显的自我提升[7],例如实验过程中被试接受到消极反馈时会将责任更多地归予自己,而将贡献更多地归予搭档。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不同的研究者对自我提升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取其中一种,同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因为概念的不同也是各种各样,因此很难对研究结果做比较。第二,国内关于自我提升的实证研究较少而且样本单一,而自我提升的发展性研究可谓寥寥无几。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青少年阶段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有关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体的影响等问题都亟待研究者的思考与解决。第三,国内外关于自我提升对心理健康和人际适应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对活动任务和成绩表现的研究却为数不多。而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那么自我提升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则是未来自我提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Sedikides,C.,Gaertner,L.,&Toguchi;,Y.Pancultural self-enhan

c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ety psychology,200

3,1: 60-79.

[2]Heine,S.J.Making sense of east asian self-enhancement[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3,34:596-602.

[3]Church,A.T.,Katigbak,M.S.,Prado,A.M.,Valdez-Medina,J.L.,Miramontes,L.G.,& Ortiz,F.A.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riat self-enhancement, explanatory variables,and adjustmen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6,40:1169-1201.

[4]Klein,W.W.P.,Monin,M.M.,Steers-Wentzell,K.L.,&Buckingh;

am,J.T.Effects of standards on self-enhancing interpretations of ambiguous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J].Basic and app

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28(1): 65-79.

[5]Brown,J.D.,Kobayshi,C.Motivation and manifestation:Cross-c

ultural expression of the self-enhancement motive[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6: 85-88.

[6]Baumeister,R.F.,Campbell,J.D.,Krueger, J. I.,Vohs,K.D.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03,4(1): 1-44.

[7]刘肖岑,桑标,窦东徽.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J].心理学报,2011,(11).

猜你喜欢
自我提升自尊人际关系
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自我提升路径研究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