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地理教育 增强国民海洋意识

2013-10-31 05:23周雪芬董婕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周雪芬 董婕

摘 要:海洋意识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中学地理教育,普及海洋知识是增强国民海洋意识重要途径。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意识;海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14-02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在新世纪,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一、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热切呼唤

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日益深刻,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已经在世界各国之间激烈地展开。在世界新的海洋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长远地经略海洋的战略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开展了一些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探索、教育活动。2011年12月21日起八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强势播出;2012年5月一部关于南沙历史的教科书《南沙探秘》出版发行……媒体对海洋的大力宣传将对增强国民海洋意识产生巨大的反响。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到“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仍不容乐观。

二、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现状

海洋意识主要包含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国家及其人民海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中华民族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缺乏海洋意识,闭关锁国,割裂了同世界的联系而造成的。

2010-2012年,由海洋出版社与深圳互通调查机构、中国民意调查网合作,针对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状况,在我国不同区域的18个城市进行了连续性的抽样跟踪调查。据2012年最新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但总体依然不容乐观。表现如下:只有不到1/3的受访者能够准确回答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约有四成国民对海洋专属经济区概念不了解;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对海洋防灾减灾知识不了解或不关心;在对南海问题关注程度的调查显示,只有约49.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关于三沙市的设立。

2.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的缺失,是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从对了解海洋领域相关知识渠道的便利性方面调查显示:70.6%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接触海洋宣传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有66.2%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相关内容;有53.8%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将海洋教育作为一种国策对国民进行终身教育。由此可见,多数民众认为学校教育是国民接受海洋知识、了解海洋信息的主阵地。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都为海洋地理教育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受到课时、应试教育模式和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海洋地理教育在中学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具体表现如下。

承担海洋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课,在中学始终演绎着“副科”的角色。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地区未将地理科目纳入中考范围,造成了师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甚至一些中学没有一名专业的地理老师,而是找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代教,致使地理课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优化了海洋地理内容,将《海洋地理》设为七个选修模块之一。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鲜明地体现了海洋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两大特点,旨在让一些将来有志于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海洋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识,同时也能在介绍海洋自然地理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关注与海洋相关的诸多国际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与观念,满足不同学生对海洋地理学习的不同需求。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使得真正有机会学习《海洋地理》的群体仅限于文科学生,而且绝大部分省区在制定选修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时,并未将“海洋地理”列入选考内容。目前,在全国高考文综试题中,只有福建、江苏两省将《海洋地理》作为选修必考知识板块,其余的绝大部分省份都是选择热门的《旅游地理》。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对海洋国土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国民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一个国家和民族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任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公民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如果加强对学生海洋思想的灌输和海洋意识的培养,将启蒙并奠定他们强烈的海洋意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试想我们将占国土面积约1/4的“蓝色国土”予不顾,公民连本国的疆域都搞不清楚,如何去面向世界?如何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大舞台上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国家和海洋强国,几乎都把海洋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这是日本对小学生进行的国情教育;韩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建立了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美国则把地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

1.要珍惜和利用好新课改的优秀成果,开设好课堂教育

基于目前我国整体海洋意识薄弱的现状,我们要在海洋意识的教育和普及上下功夫。首先,我们应重视并开设好地理课程,提高地理课程的学科地位,将《海洋地理》纳入中、高考的必考科目。另外,要走出高考指挥棒的怪圈,学习对社会、国家、个人发展有用的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充分挖掘海洋教育资源,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巧妙地将海洋地理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融入“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模块之中。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一节,是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海洋国土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在学生的潜意识中,错误地认为“国土=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版图像一只“雄鸡”,而不知我国还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教师要认真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我国重要的海域,同时适当引入领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概念;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海洋国土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的版图不再仅仅是一只“雄鸡”,而更像矗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是奔腾不息的火苗;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是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通过从“雄鸡”到“火炬”版图形状描述的变化,来唤醒新时代中学生海洋意识的觉醒。

高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海洋地理知识相对丰富和系统,能够承担起全面普及国民海洋教育知识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海洋地理内容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所占的地位和不同的实现方式,对必修模块教学深度的把握上要注意兼顾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选修《海洋地理》模块,要结合国际海洋形势的发展和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改变固有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采取案例式、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来优化课堂内容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利用好课程资源,在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与安全问题上注意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及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警醒意识和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史实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提高学生对海洋的全面认识。通过爱国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海洋地理,全面认识海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2.有效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海洋地理知识的兴趣

除课堂教育外,要综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多媒体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开展海洋教育活动。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如《走向海洋》等海洋文化纪录片;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学生到沿海地区或渔村进行生活体验;利用假期时间参加海洋夏令营、参观海洋博物馆、海军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走向海洋,感受海洋。

中国的“蓝色国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持续“滋养”中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在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征程中,我们任重道远。“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当海洋文化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东方睡狮”梦醒之时,也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繁荣富强,走向复兴之日。

参考文献:

[1]陈韶阳,刘玉龙,程镇燕.国民海洋意识的窘境与出路——提高国民海洋意识途径的探讨[J].海洋信息,2012,(3).

[2]2012年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总印象[J].海洋世界,2013,(2).

[3]夏非,张永战.我国海洋地理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