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教学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3-11-12 13:11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计算机

肖 英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深刻影响到高职各大院校教育和教学。这些技术的巨大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要求相关教学必须依托新的载体,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空间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职教新干线云教育平台”所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教师在“云教育平台”创建自己的教学空间,利用空间平台上传教学资源,与学生交流互动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也建设自己的学习空间,利用空间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学习互动交流[1]。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我院自2011年下半年启动空间创建工作以来,学院师生个人空间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6月,学院共建有教师空间566个,学生空间共12754个(包括毕业学生),课程资源计190门。空间教学的兴起,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交流更加灵活和频繁[2]。笔者就所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空间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反馈证明结合空间教学,学生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并能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利用空间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管理电脑并能熟练处理日常办公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鉴于其实用性,它已成为我院各专业大一新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的入门课程,并为后续的相关专业操作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目前,我院的本门课程教学采用的是“2+2”的教学模式,即2节理论课加2节实践课作为一次大课的教学。采用这个模式的优势是能够将讲授的相关知识在理论课后马上进行实践。但是缺点是部分学生不喜欢在多媒体教学进行的理论讲解,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较为被动,总是习惯于跟着老师走,不能主动去思考,也不懂得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使用。本门课程考核,学院采用了考证的考核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但是有部分学生受考证的影响,目的仅是为了通过考试、会做考证题目,因此在学习以后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差,学习过于机械。而利用空间教学的模式,它的优势是面对大一新生,他们对网络感兴趣,在空间教学中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老师利用空间这个平台,将声音、图片、视频等多个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可见、可想、可做的任务中,学生完成任务后在网络空间中再与老师进行互动。这大大提高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

在上面一节我们谈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分析了使用空间教学的优势,本节具体探讨如何利用空间教学对本门课程进行改革、设计及实施。

2.1 基于空间教学的改革和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空间教学应结合生活中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应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其实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的能力。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特点,他们是大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着强烈的动手愿望,另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喜欢竞争性和刺激性的教学,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可以不停地通关往下玩。鉴于这些特点,因此本门课程的空间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之旅的课程改革,学生可类似于玩游戏一站一站往下完成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导学设计

2.2 空间课程导学内容具体设置

上一节介绍了空间课程总体的设计思路,其设计的特点是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各个知识站,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可选择自己关注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学习之旅中学生学习完一个站的内容,可继续往下学习其他站的知识,这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和传递性。设计中在每一个站的知识点下将内容进行了如下设计,分别有课程准备、知识强化、实践操作以及制作提高等板块。

1)课程准备:重点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大量符合各项教学目标应用实例和学习这些内容所需的相关资料以提供给学生进行知识预习。

2)知识强化:在知识强化板块中设计与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加强,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实践操作:重点设计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安排了相应的操作任务,学生可自主去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操作,作业完成之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可给出相应的评价反馈。

4)进阶提高:进阶提高的板块是提供给那些基础好又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充分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3 基于空间教学的课程改革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制定好的课程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目的是达到预期的课程要求,实现教学结果。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课前、课堂和课后都良好地结合了空间教学,突出了教学效果。如图2所示。下面详细的阐述整个实施的过程。

图2 基于空间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3.1 课前信息准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且更新速度快的课程,在本课程教学中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计算机。在课程教学之前把下堂课相关的课前准备资料放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中,学生同时结合教材可对知识进行了解,如果想进一步熟悉可选择进入相关内容的相应论坛进行交流讨论,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对应的信息、讨论、聊天功能。这样整合多方信息,学生可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带着这些预备知识进入课堂,他们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更有效率。

3.2 课堂学习掌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了“案例结合”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结合生活中实际工作岗位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工作任务,师生讨论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讲解“任务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最后学生进行问题解决。通过一系列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教学后还需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考核中本门课程进行了考核改革,将进行多方考核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首先是理论过关,采用课堂随机提问和空间理论考核模块两种方式。理论过关之后重要的是实践过关,实践是考核重点,分别分为课堂考核和空间作业完成考核以及考证考核。课堂考核规定在课堂完成相应的任务,并给出考核标准,而空间作业考核教师提出主题要求,并不提供统一的模式,要求同学们灵活应用技能点,达到主题要求,主要考核学生熟练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的考证考核主要针对计算机考证进行知识考核,重点考查容易出错的地方。采用任务式教学及多方考核能够使学生理论扎实、操作熟练,真正达到懂且会做的目的。

3.3 课后复习强化

课堂完成后并不代表着学习内容的完结。有了世界大学城空间以后,课后的复习强化则更为容易。针对教学内容在世界大学城中发布知识视频,视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对教学内容不是很熟悉的学生安排的对应教学视频,他们通过查看视频发现自己的不懂之处,熟悉掌握内容;另外一种视频是针对想进一步进阶的学生安排的视频,他们查看后可针对讲解进行相应的高级进阶。另外在空间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任务,学生在学完之后可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复习。

4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始终对学生强调学以致用的思想。在空间教学的背景下针对本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实施,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动手能力有了大的提高,计算机考证的通过率及优秀率也在逐年增长,这证明在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1]吴名星.基于“职教新干线”的空间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2(19).

[2]伍贤达.论空间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