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2013-11-13 10:39孙晓东卜顺林白卓杰张雨涵张本善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双侧腹膜主动脉

孙晓东,卜顺林,白卓杰,张雨涵,张本善

(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48)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是以腹膜后组织慢性非特异性、非化脓性炎症伴纤维组织增生为特点的少见疾病,增生的纤维组织常包绕腹主动脉、髂动脉、输尿管等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1]。RPF在临床非常少见,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现收集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RPF 5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其中4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1例经手术证实;男3例,女2例;年龄46~79岁,平均54岁。临床症状:4例为后背部胀痛,1例无任何临床症状;4例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3例触及腹部肿块。5例中4例为特发性,无手术,无放疗,无服用特殊药物及肿瘤病史;1例为继发性,有小肠克罗恩病病史10年余。实验室检查:血沉升高3例,碱性磷酸酶升高4例,IgG增高2例。5例均见不同程度的腹主动脉壁钙化。

1.2 仪器与方法 CT检查使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0mAs,层厚7mm,层距7mm;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注射流率2.5~3.0ml/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后期行MPR,重建间隔为1mm。MRI检查采用日立AIRIS-Ⅱ0.3T永磁开放型MR系统,正交体部线圈,检查前禁食禁饮6h。患者取常规仰卧位,使用呼吸门控,定位前进行屏气训练,常规序列:横断位FSE序列T2WI(TR 4000ms,TE 120ms)、SE序列 T1WI(TR 450ms,TE 15ms)、IR序列STIR(TR 3800ms,TE 20ms,TI 110ms),层厚6mm,层间距1mm。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检查采用FSE序列:以FSE序列横断位T2WI为定位像,以输尿管为中心行定位扫描,利用FSE序列进行3D成像技术采集,获得多层连续的薄层图像,行MIP。增强扫描以1.5ml/s流率团注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剂量0.2mmol/kg体质量,参数与平扫横断位T1WI完全一致。

1.3 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读记录在胶片上的图像,并通过工作站观察所有图像,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观察病变部位、范围,病变的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程度,病变的形态特点,病变周围的大血管以及输尿管的改变。

2 结果

2.1 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5例完全位于腹膜后,其中3例位于腹主动脉前(见图1),2例位于腹主动脉前及两侧方(见图2);弥漫型4例(见图2),肿块型1例。

2.2 病变的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程度 CT平扫时,5例中4例病灶近似于肌肉密度(见图1a,1b);1例病灶密度不均匀,病灶中间局部密度低于肌肉密度。3例增强扫描早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轻度强化;1例增强扫描早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轻度强化;1例增强扫描早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

MRI扫描:5例中4例表现为均匀的等T1信号,与肌肉信号基本一致(见图1c,2b);1例表现为不均匀的等T1、稍长T1信号。3例表现为均匀的等T2信号,与肌肉信号一致;2例表现为不均匀的等T2信号、长T2信号。增强扫描,4例早期无强化,延迟期稍有强化;1例增强扫描早期有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轻度强化。

2.3 病变的形态特点 4例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1例肿块型形态规则,呈卵圆形,境界清晰。

2.4 病变周围的大血管以及输尿管的改变 5例均不同程度包绕腹主动脉,2例累及髂动脉(见图1b,图2c),1例累及下腔静脉,4例包裹双侧输尿管,致双侧肾盂不同程度积水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迂曲(见图1e),3例输尿管向内侧移位(见图1d)。

3 讨论

3.1 RPF的病理与临床 RPF由Albarran于1905年首次报道,1960年Omond才提出该病为独立的疾病,故 RPF又称Omond’s病[2]。RPF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2/3以上为特发性;其余为继发性,常继发于肿瘤、炎症、外伤、放疗、手术以及部分药物的使用。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早期原发性RPF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如未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则会造成严重的肾积水,甚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3-4]。

RPF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早期以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为主,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中晚期则表现为炎性细胞、新生血管、水肿消失,出现较多的纤维组织,肉芽组织机化,形成大量致密的纤维硬化组织。

RPF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大部分患者常因腹膜后广泛性纤维化、输尿管及大血管受压而出现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就诊。

3.2 RPF的影像学表现 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组5例影像学表现以及复习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了RPF的影像学特点:①病变部位及其范围。RPF主要位于腹膜后双侧肾动脉水平至髂动脉水平的区域。病变常常以腹主动脉为中心,形成一鞘状的软组织肿块,包绕腹主动脉、髂动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输尿管。但也有文献[5]报道可以累及腹膜腔、盆腔的其他器官而误诊为其他肿瘤,本组未见该类型,可能与收集例数较少有关。病变多以弥漫浸润性生长为主,从而双侧受累,边界不规整,境界不清,无包膜,肿块厚达2~6cm。局灶性肿块型病变相对少见,本组1例。②病变的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程度。RPF病理上表现以腹膜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的非特异性、非化脓性炎症。所以一般密度及信号相对均匀,很少有囊性变、出血、坏死及钙化等。本组4例CT密度均匀,3例T2WI上信号均匀,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RPF的CT密度及MRI信号的高低与病变所处的时期有一定关系,急性期细胞成分较多,水肿明显,血供相对丰富,CT一般呈稍低密度,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时往往早期强化明显;慢性期炎症现象逐渐消退,水肿逐渐吸收,血供逐渐减少,纤维组织逐渐增多,CT一般呈等密度,MRI一般呈等T1短T2信号。纤维组织越多,纤维化越明显,其T2WI低信号越明显,增强扫描时早期无强化,延迟期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短T2信号的纤维组织或纤维化是RPF的特征性表现[6]。③病变的形态特点。由于RPF多以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为主,往往缺乏明确的边界,所以病变的形态多不规则,境界不清,但如果为局灶性病变,相对病灶清楚,形态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本组4例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1例肿块型,形态规则,呈卵圆形。④病变周围的大血管以及输尿管的改变。RPF常常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输尿管,对上述结构仅仅是包裹且压迫改变,并不侵犯,所以很少形成血栓,其血管内壁光滑。包绕而并非推移侵犯邻近脏器为RPF的特征性形态学表现,90%的RPF累及输尿管,其影像学典型征象是“三联征”,即肾盂积水伴上部输尿管扩张迂曲、输尿管向中心移位、输尿管受外部压迫[7]。

3.3 RPF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腹膜后淋巴瘤,往往范围较广泛,于肾动脉以上水平即出现肿大、相互融合的淋巴结,将血管夹在中间呈“三明治征”,很少出现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②腹膜后转移瘤,具有原发肿瘤病史,常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及脊椎的骨质破坏,肿大的淋巴结为散在分布或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肿块;③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CT增强扫描时动脉瘤腔明显强化,局部可见附壁血栓形成的充盈缺损。

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MRI优于CT;MRI信号、强化特点可以反映病变的急慢性期、组织成分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

图1 女,65岁图1a,1b CT 平扫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壁钙化,其大血管前方见鞘状的软组织肿块,包绕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图1c,1d 分别为T1WI及T2WI,显示腹主动脉前方鞘状的软组织肿块呈等T1短T2信号改变,与腹主动脉分界不清 图1e MRU示双侧肾盂及输尿管中上段扩张积水,中下段狭窄 图2 女,57岁 图2a T2WI示双侧肾盂轻度扩张积水 图2b,2c 分别为另一层面T1WI及T2WI,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呈等T1短T2信号改变,与腹主动脉分界不清

[1]朱翔,章士正,赵峰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0,25(6):669-672.

[2]田庆波,贺江勇 .腹膜后纤维化的研究现状[J].华北国防医药,2003,15(1):16-17.

[3]赵峰,章士正 .腹膜后纤维化[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2):147-149.

[4]Vaglio A,Palmisano A,Corradi D,et al.Retroperitoneal fibrosis:evolving concepts[J].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7,33:803-817,vi-vii.

[5]伍强,杨春燕,李远保,等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4):502-504.

[6]付旷,卜丽红,王景林 .腹膜后纤维化的 MRI表现(附4例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4,38(4):294-295.

[7]任永才,许维亮,马文尊 .腹膜后纤维化引起输尿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附10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5):404-405.

猜你喜欢
双侧腹膜主动脉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超声诊断CTA漏诊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1例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