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学生活”论:探讨80后90后文学的一种视角

2013-11-15 14:08王文捷
小说评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媒介文学生活

王文捷

我们知道,文学本身是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与运转的,其意义也往往来自于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对它进行的解读,相关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等语境对文学而言非常重要。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曾居主流地位又颇为独立的“文学性”审美解读,把文学与其他文化活动与社会要素进行了许多疏离与割裂。在当下80后90后文学生长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文学的艺术性面孔早已越来越模糊的现状,在思考以何种范式来探讨80后90后文学的言说话语之时,笔者认为,除了利用既有的“文学性”审美透视之外,更有必要以复合的新媒体“文学生活”这一视角来进行探究。

一、“文学生活”:文学多维意义范畴的显现

对于“文学生活”的研究视角,国内外一些学者在面对和探讨新世纪文学情景时早有指涉。一般认为,所谓“文学生活”,主要由文学活动(创作、阅读与研究)、文学视角、文学使用三个部分构成。它既包括从事各种文学行为与活动而建构的生活,如人们通过文学出版、发行、销售、谈论,甚至使用文学作品,来达到一些与文学有关或者根本无关的目的,也可以意指人类与文学有关的生活世界组成部分的总和,如人们投入、从事文学的生活状态,人们依凭某种文学的内在意义或文学的外在方式,来观照大千世界并理解生活语境的现象与意义,包含了文学形态对于人们生活的某种地位与深远影响。“文学生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社会、文化、科技的许多动态都是关联文学的范畴。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文学体验与认知甚至并不全由文学作品某些特点引发,而是由人们参与的文化、科技发展某些活动状况所决定。

在这样一种普泛与扩展的“文学生活”视域之下,传统文学观念与实践活动便显现了相对的单纯:作家创作或虚构文学,或者人们理解与评析作品,基本上是采取较为单一的维度和结构来进行审度,作品文本往往成为作家创构与读者理解的中心,相关文学生活即明确、集中、固化地趋向于“作品”核心。然而我们知道,人类早期开始由口头而生的文学,其实广泛联结着笼罩于作者与读者身上的社会文化生活状态。只不过相关的“作品”,后来因诸多原因由神话甚而神学编织起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步确立了一种至高无上地位。就中国而言,汉代以后的文本“经学”化更加剧了这种“经典”现象。这种神圣化的“作品”价值体系,往往以语言的艺术建构作为中心,一般只将古今小说、散文、诗词的印刷文本,电影、戏剧的文学剧本纳入文学视域与范畴,文学联结普泛生活所应有的题中之义,其多维的其它社会活动形态并未得到非常的重视。于是,相关文学生活发展到现代,即局限于作家写作、出版社(或报刊)出版发表、批评家对作品评论的固化而封闭的“内循环”,“文学生活”所主要指涉的“写作—阅读—批评”三角圈,忽视了社会生活中与文学相关活动、接受及消费的观照,对文学所及社会生活与文化科技等也较少事务关注与理论自觉。

人们之所以对80后90后新媒体“文学”产生困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它们脱离了文学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由文字书写与印刷面貌所构成的“作品”中心的文学生活传统。的确,语言文字的书写、记录与印制的文献“文本”媒介方式,曾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经验传承起了重要作用,不过“文学”概念及其生活范畴本身,在中国文学及文化史上,实际上却并不局限单一而在多维的意义和层面上使用过。文学先后曾被当成有关“学问”、“记载国家有关知识的形式”、“生产任何类型作品的事务”等意义来运用。孔子言说中的“文学”也指“文章博学”,既包涵了“文章”也与“知识”产生了普遍关联。韩非、李斯等则把“文学”概念当成类似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言行。“文学”还曾进一步引申为“有学问的人(儒生)”,或是学校等“教育(习儒)场所”。文学本身所具的这些丰富意义,意味着在人类文明史中,文学并不固定在今天强调的某种单纯的作品及其艺术范畴。人们完全可以灵活地对待本就开放的文学意义和问题。伊格尔顿也认为,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文学之为文学其实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指定的,是由特定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文学文本具有永久给定的“客观性”不过是一种幻觉。

而艾布拉姆斯所言及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学说,同样意味着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包含了多重的圈层与因素,文学的摹仿,表现、客观、实用等复合因素及功能,表明文学生活其实仍与社会、文化、科技等范畴的联系非常紧密,其所指涉的“文学”除了作品审美想象维度的反映之外,还与社会的现实生活的发展直接接轨,与作家、读者文化生活本身的丰富多样状态直接相关。在这一复杂的文学生活之中,书写工具和传播方式构成了文学重要的媒介条件。可以这样说,就文学生活而言,通过某种文化媒介获得文学的艺术认知、娱情目标或生活指导,其意义无论对于社会精英还是大众平民,都是重要和同一的。因为无论是传统单纯的文字印刷的审美典籍,还是当下80后90后复合性的高科技文化视听文本,媒体方式在文学生活模式中起到了绝对的关键作用。

二、影像与网络:80后90后文学生活的更新

众所周知,与传统的文学生态相比,80后90后的“文学生活”场域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有关艺术的“历史的终结”问题的确已经变为了现实。艺术家在此文学生活场域里可以做任何事情,任何人也都真正可以成为他所期待的艺术家。艺术创作变成了属于一切人的多元化存在,艺术同时也缺少了一个“确实”的根柢与方式。伴随社会人文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在诸如影视技术、网络技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汹涌的现实情状之中,有关“符号”、“影像”、“仿真”与“实在”等社会生活结构逻辑体系,指示了人们的“生活”乃至“生活”的各种发展可能性,泛化的文学生态引发了80后90后完全异于传统的文学生活。

首先我们看到,80后90后们已处在消费性物品与符号新组织方式的包围下,在服装、膳食、汽车、家具或者社会新闻、照片、建筑、广告、行为、日常活动等器物与生活事件华丽的外衣中,文学根本无法规避各种图像、影像消费样式的影响。而生活世界的“实在”与符号影像幻梦化的“仿真”,共同引发了新人类文学语言符号与情绪意味系统的转向。具体而言,当下各种连环画与漫画书、添配素描或照片的文字创作、摄影文学、电视散文、电视诗歌、广告化文学期刊相继出现。电视节目以“传奇”形式讲述着各种生活的经过;体育竞赛以竞争甚而战争的姿态来隐喻日常竞技;各种夸张的行为艺术与姿态表征着时代生活的情绪;各种明星制造文化外延出四散飘荡的大众社会生活梦想;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借用文学渲染手段吸引眼球,等等。这意味着,各种新文化符号要素与形态,均已加入了80后90后无限炫目的“图像”化文学建构,各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或其他影像媒体,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可谓都已渗透到了80后90后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了他们的“文学生活”。

其次,当电子互联网络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虚拟的仿真技术,80后90后写作的现场也进入了一个无比智能化的虚拟环境。传统纸媒文字理性的、稳定的、确实的文学方式,被网络文字、图像、动漫等复合元素跳跃的、不连贯的、更适宜于感觉描述的方式所替代。这些过去完全没有文学地位、形式松散却颇具吸引力的网络小说、动画小说,网络漫画、智能化的电玩游戏等,此时明晰地满足或填补着相当多青少年的文学生活空间。而他们的写作资源,也有很多元素直接就是来自于网络媒体的文化创造,特别是那些侦探、武侠、言情、科幻、玄幻、穿越、神魔、耽美等类型化文学,直接受到了网络与国内外影视文化生活的影响和推动。网络可谓是80后90后文学的滋生地和大本营。这些文学随后经过各种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包括经过书商、传统出版社的推波助澜之后,带着浓厚的商业化色彩与娱乐化消费性特征,受到了包括80后90后在内的大众的普遍欢迎和接受。

换句话说,80后90后文学给予文坛的主要影响,是他们在一个新兴的社会科技文化层面上,利用了新媒体带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持续而深刻地重建了一种传统文学从未有过的新生活。很多80后90后的博客、微博、QQ的语言喜欢幽默、调侃和个性化;网络流行语与无厘头“恶搞”大话成为他们对现实不满的发泄;生生不息的网络、手机“段子”呈现着文学创造的新质素;电视“真人秀”显示了他们追新逐奇的自我生活个性,等等。这些活动,都无不是新媒体人类“文学生活”异常丰富的反映。就新媒体对新人类的文化生活而言,麦克卢汉早就描绘了电子媒介充当人的发展和延伸的意义。如果说,人类早前媒介(如纸媒文字)具有分裂切割、线性思维、强调专门的特色,那么电子媒介则有使人整合、回到整体思维、抵达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更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功能。事实上,当下的文学生活现实已无不是如此。80后90后们在多元媒体带来的“发展与延伸”之下,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文学想象发生了无比巨大的扩张。

这些新媒体空间的想象、书写与描绘,对80后90后们的文学生活是那样的重要,以至于他们创造了比传统要丰富得多的生活方式与话语权利,他们也在这种新媒介环境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与个性。媒介理论家并不认为传播方式可以完全决定文化和个性,但他们认为,传播模式的改变的确是造成社会变化的一个因素。这些新媒介虽然不一定破坏旧的传播手段,但通过相关传播手段的更新,新人类们逐步实现了文化和意识模式的转变。故而,人们看到,80后90后文学生活进入了一个文学历史的转轨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依靠新媒介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学原有的许多性质、含意和效果。

三、新媒体传播:80后90后文学生活的关键

这样说来,80后90后的文学生活,除了包括传统纸媒文学创作、阅读、研究等部分活动之外,更主要指涉到了有关新媒体生活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等层面。的确,漫无边际的电子新媒体语言将当下生活的碎片迅速集中,已为新人类们组合出了幅幅不断变换、更新的现代人类新文化行为的拼图。当他们进行点及网页,切换电视频道,驾车穿过自动收费站,用信用卡购物,使用手机等活动之时,个人身后由信息组成的长长的尾巴,正在不断地进入他们现代化的鲜活的文学生活世界。而作为文学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特别是由新媒体创制与传播、汇聚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生活,同样是当代文学得以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也就是说,当下80后90后文学真诚维护的所谓关键价值,已主要不是来自于其“作品”的艺术审美特性,而主要来自于这些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与媒介方式。当下文学生活的真正对象已不完全属于文学本身,它广泛而深入地指称着文学作品所依赖的新媒介形式。我们看到,在当下这样一个泛审美的文化时代,广播、电影、电视特别是数字技术,诸如互联网web 2.0甚至3G无线网络技术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多元化语言媒介文学的实践与创作方式,这种电子化写作复制与互联传播,使文学文本生成了一种多维立体化的技术建构模式。就80后90后这种数字化创作而言,他们只需要依靠电脑与网络的文本界面,通过键盘、手写板、绘图板、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各类影音下载软件,就可以自由地搭载图像、音乐、声响等任何要素,只要他认为这些要素具有某些文学建构意义,或者说根本就无意义而只是为了吸引读(观)者的注意。文学的写作活动,在综合吸纳图像、音乐、声响等要素之后,即变成了一个全方位使用文学言说方式的复合过程。对于读者而言,他们也同样依靠多元媒体的互动完成“读图”、“看视频”、“赏音乐”、“听声响”、“读体验”等文学需求,并与“读文字”一起共同建构出多维立体化的文学生活。

这种作者读者立体复合式文学生活,不但丰富了80后90后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带来了新媒体写作观念与文学面貌、甚至全民文学生活模式的创新。可以看到的是,这种创新的媒体文学生活最鲜明的特质是连结性与互动性。新人类们为了迎合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表达、娱乐与信息的互动需要,会主动而有目的地选择使用某些新媒体,制作出融合视频、声音、文字的各种“迷宫”式“超文本”,其个性化内容也进一步促发了商业市场细分与传播的分众化。诸如博客写作、手机段子、人肉搜索、网络游戏、视频聊天、微博聊天、微信传播,乃至新近的“电子书”等形态,可谓先后介入了80后90后文学不同层面的创作、阅读与评价过程。换句话说,人们如果要真正理解和介入这种新媒体文学生活,就必须介入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新兴媒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需要经过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这样一些崭新的媒体文化过程。它要求人们不能疏离或仅在远距离旁观新媒体的“在场”,而必须密切连结并全身融入新媒体生活场域之中,从而实现与各媒体的技术系统以及系统中他人的互动。这必然导致文学作品与创作意识的转化和新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学“艺术”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于是我们设想不久之后,新媒体综合性的文学复兴完全融入到媒体技术当中,80后90后作家将转化成新媒体技术专家,或者直接就被其中那些新媒体技术专家彻底地取而代之。这样的结果,在越来越技术化与商业化的社会里并非不可能。新媒体文学因媒体技术与IT产业的存在而存在,也必然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发展。多元传媒工具提供的许多信息成为时代文学生活的形式,而且是大多数人特别是新人类们最熟悉的一种形式,它可谓全方位地提升了新媒体人类的文学见识。其文学模式中方便、实用、新潮、丰富、趣味等特色,其利用文字、图像、音乐、声响等元素的视频化与复合化风格,让他们的文学生活明显避免了各种枯燥无味。80后90后新兴而自由的多媒体写作与阅读消费形态,意味着他们文学生活一种真正的媒介观念、方式与价值的革命。当然,这种新媒体传播生活的“革命”意义,只意味着当下时代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变革”的时代,而并非意味着是一个要彻底扫除过去一切文化生活的时代。因为无论在哪一时代,文学与文学生活都不仅是技术革新、消费娱乐意义的,还更应该属于或者说应该包含着人文精神意义的探求。

注释:

①黄浩:《文学的面孔,正在变得模糊起来》,《北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②李勇:《从文学性到文学生活》,《艺术广角》2008年第2期。

③温儒敏:《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④参阅黄也平:《文学:对“单语言时代”的历史告别》,《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⑤(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⑥(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⑦(美)阿瑟·C.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⑧(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第33页。

⑨(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页。

⑩(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⑪(美)斯蒂芬·贝克:《当我们变成一堆数字》,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⑫黄也平:《文学:对“单语言时代”的历史告别》,《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⑬佚名:《新媒体艺术的缘起与进程》,《大美术》2008年第4期。

⑭南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江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⑮(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

猜你喜欢
媒介文学生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