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赶牲畜人的妻子》中现实主义与现代手法的交错

2013-11-15 14:30程士倩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牲畜丛林现实主义

程士倩

论《赶牲畜人的妻子》中现实主义与现代手法的交错

程士倩

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作品,实际上交错着成熟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现代派艺术手法的雏形。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赶牲畜人的妻子》中,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特征和情节淡化、类意识流及象征手法等现代技巧的运用,说明他为澳大利亚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手法过渡做出了有益尝试。

《赶牲畜人的妻子》 亨利·劳森 现实主义 现代手法

Author: Cheng Shiqian,

master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major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

作为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亨利•劳森为澳大利亚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开始创作时正值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民族独立运动在澳大利亚的崛起和发展,澳大利亚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民族主义运动日益蓬勃,民族主义文学同样应运而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英国文学的传统独立发展,为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身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澳大利亚文学巨匠,亨利•劳森创作的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仿若一面再现澳洲社会的镜子,其中,《赶牲畜人的妻子》这一短篇更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难怪当地女作家卡迈尔•伯德在《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的扉页就如是称赞:“如果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澳大利亚国家文学瑰宝的话,亨利•劳森的《赶牲畜人的妻子》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当然,也有少数评论家认为亨利•劳森的作品过于简朴自然,但细究起来,他的作品实际上交错着成熟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现代派艺术手法的雏形。下面,我们就以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看看现实主义和现代手法是如何在其作品中相融的。

一、现实主义传统

就现实主义方面而言,“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尤其注意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即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作家本人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这在《赶牲畜人的妻子》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展现典型丛林环境

在《赶牲畜人的妻子》一文中,故事一开篇就以素描式的笔法清晰分明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生活的典型环境,即澳大利亚丛林。“只有两个房间的屋子由圆木、板条和桉树干建造,地上铺的是碎木板。房子的一头有一间树皮盖的大厨房,比房子加上走廊还要大……这里四周都是丛林——无边无际的丛林……目光所及的远方有一条通往城市的大路,路旁一所简陋的小旅店在荒凉寂寥的背景中依稀可见。”劳森仅用寥寥几笔,就将牧人妻子生活的荒凉孤寂之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烘托其凄凉无助的环境。这一段中,劳森仅用三个词“Bush all around”(四周都是丛林)传递出女主人公生活的丛林环境的三个特点,无边无际、人烟稀少并危机四伏,同时为之后女主人公的经历埋下伏笔。

(二)塑造典型丛林女子形象

然而,面对如此荒凉严峻的丛林环境,赶牧人的妻子却一如劳森笔下其他勇敢乐观、不屈不挠的丛林人一样,尽管失败和挫折接二连三地到来,她都从未向严酷的大自然屈服,而是几年如一日地奋力抗争,勇往直前。故事中的赶牧人为了生计去为别人家赶牲口,不得不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他们年幼的孩子独自生活在莽莽丛林之中。在丈夫外出的漫长岁月里,她母兼父职,带着四个孩子顽强地生活。这段日子里,她一直默默忍受孤独,不仅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还要与难以预期的天灾人祸作斗争。在经历了孩子夭折、丛林失火、洪水肆虐、游民侵扰和毒蛇入侵等等一系列连普通男人都措手不及的严峻考验之后,她依然勇敢乐观,这种坚毅勇敢、幽默乐观的品质正是劳森笔下大多数丛林人的普遍性格,也是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当自己的一个孩子不幸夭折时,她孤独无助,抱着死了的孩子骑马走了十九英里求救;当丛林失火时,她勇敢地与大火搏斗,她“穿上一条丈夫的旧长裤,用发青的枝条扑火,直到额头上渗出大颗大颗沾了烟灰的汗珠,被烟熏黑的胳膊上不停地淌下汗水”;当倾盆大雨之中洪水来袭,她又与洪水猛兽奋力搏斗;当一个心怀不轨的流浪游民前来骚扰,在弄清楚她家里没有男人之后想赖在她家过夜时,她更加勇敢无畏,“从沙发上抽出一块条板,松开狗绳,一手抓紧狗项圈,一手拿着条板,对陌生人说:‘你给我出去!’”当一条毒蛇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潜入家中,她把孩子转移到屋外独立的厨房并不顾自己安危一次次冲回屋内给孩子拿被子,为了保护孩子彻夜未眠,终于在捕蛇狗的帮助下打死了毒蛇。

以上都是丛林女人坚韧勇敢的一面,但她也是个普通人,更是个普通女人,自然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那般勇敢坚强,她也有悲伤沮丧的时候。当丈夫用几年时间修筑的水坝被洪水冲垮的一刹那,她难过地流下眼泪;当自己养的母牛病死之时,悲伤再次涌上她的心头;当毒蛇最终被打死的时候,她又泪水盈眶。但幸好,这样的时刻总是被她积极的一面所战胜,乐天达观的性格竟能逗乐她自己。在发现自己被雇佣来劈堆柴火的流浪汉欺骗了之后,“她掏出手帕来擦泪水,但碰到眼睛的竟是自己的手指头。原来手帕上有很多洞洞,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都直接穿过手帕上的洞眼钻出来了……这使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她对好笑的事情特别敏感,总有一天她要把这件事也告诉其他丛林人听,让他们也大笑一场”。还有一次,她打算坐下如她所想的那样好好哭一场,但有只老猫在她身上蹭来蹭去,竟也哭了起来,惹得她不得不笑。于是,一个浑圆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可爱勇敢、坚忍无畏的丛林女性形象展示得活灵活现,这也正是劳森简朴文风表象下的深层魅力。

(三)捕捉典型细节

赶牲畜人妻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劳森的笔下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自然缺少不了他对细节的捕捉,这是现实主义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我们先来看看赶牲畜人妻子出场的情景:“四个穿着破旧、瘦弱干巴的孩子正在屋外玩耍,突然其中一个孩子尖叫起来,‘蛇!妈妈,这里有蛇!’这时一个瘦削憔悴、皮肤黝黑的丛林女子猛地冲出厨房,一把抱起地上的孩子,左手夹着,右手就去拿木棍,问‘蛇在哪儿?’”这是一个丛林女人听到孩子喊有蛇之后的第一反应,“猛地冲出”、“一把抱起”、“左手夹着”、“右手就去拿”这一连串动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劳森就用这一句话便将赶牲畜人妻子机敏勇敢的形象和她所生活的危险丛林展现在读者眼前。在与蛇搏斗的高潮情节中,劳森对毒蛇、捕蛇狗和赶牧人之妻这斗争三方都做了细致逼真的刻画:“墙角缝中露出一双小如豆粒却凶光闪闪的眼睛,那蛇缓慢扭动地爬出缝隙,舌头不时上下晃动,蛇尾也盘绕起来……捕蛇狗发现蛇出洞了,一下子兴奋起来,不由得向前凑近几步,由于全身一阵阵兴奋地抖动,它后颈的毛也倒立起来,黄色的瞳孔闪露出拼死一搏的决心……女主人被这紧张的场面惊呆了,僵直地坐在那里,之后突然举起手中的木棍拼命朝地上打……捕蛇狗趁机咬住蛇的尾巴,受到惊吓的毒蛇终于被打死了。”与毒蛇搏斗也许对丛林人来说是兵家常事,但对这一情节的细节描写具有深刻寓意:与蛇搏斗反映的是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毒蛇最终被消灭意味着险恶的自然环境终究也会被勇敢的人民所战胜。

劳森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能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将其如实再现,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和细节,不仅强化了主题,也为作家本人提供了象征和寓意的平台以深化作品的意义,“可以说,细节真实性描写在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突出典型环境的现实意义,表现作品的社会意义等方面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细心敏锐的读者兴许体会到了整个故事“有时调子显得过于低沉感伤……自始至终都弥漫着的一种忧伤悲怆的氛围”,尤其在全文的结尾:毒蛇被打死了,赶牧人的孩子看到母亲眼含泪水,“一下子搂住她,哭着喊道,‘妈妈,我这辈子都不外出去赶牲口!打死我都不去!’”但所幸劳森在文内精心穿插有很多幽默温馨的片段,才让人读罢心中稍感慰藉。

二、现代手法雏形

说到现代手法这一方面,作为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劳森在其作品中也常常穿插一些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一般特征,又具备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尽管国内外某些文学史家或文学评论家认为意识流等现代创作手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或40年代之后才开始进入澳大利亚文学世界,但也有不少文学史家认为,虽然现代派文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才趋向成熟,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还是可以被认为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过渡的时期。那么,“亨利•劳森所生活的时代,刚好是现代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坛上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之外别开生面的时期。而劳森又是直接师承于世界闻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等作家的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因此世界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趋势必然引起劳森的敏锐思考和实践,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出现现实主义流派和现代派各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使然”。在这里,就以《赶牲畜人的妻子》当中出现的情节淡化手法、类似意识流手法和象征手法为例加以佐证。

(一)情节淡化手法

李维屏曾指出,“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充分展示了现代派作家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巨大的创作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小说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现代派作家淡化小说情节,不再试图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一种艺术上完美和谐的‘图式’和耐人寻味的深层结构”。劳森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呈马鞍状,开头和结尾是高潮,中间部分则是以回忆、联想等类似意识流手法所构成的情节淡化区间。在与蛇对峙的情节高潮尚未展开之时,劳森笔锋一转,让女主人公在这场人生的暴风雨前回忆往日生活、畅想未知岁月,而这些记忆和想象既追忆了过去的欢乐与痛苦,又道出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在淡化了的情节中,人物的心理则变成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避免了整篇文章的平铺直叙,同时深化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此外,情节的淡化也产生更多的悬念,留给读者更多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其实,“情节的淡化现象取代情节的线性逻辑也与现代派意识流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用”。

(二)类似意识流手法

说到类意识流手法,如前文所提到的,在遇到毒蛇入侵的危机关头,劳森却突然安排女主人公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一反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过往的喜怒哀乐一点一滴地浮现在她的脑海,汇聚流淌在她的意识里,如电影镜头般全都历历在目。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回忆倒叙的描写中,劳森也一直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没有改变叙述视角,始终保持其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称劳森作品中的此类叙述是“类似意识流手法”,也是为什么说他处在现实主义与现代手法的过渡时期,并为此做了有益尝试的原因。

(三)象征手法

在象征手法方面,这篇小说中主要有两处。一处就是文中出现的蛇,赶牲畜人的妻子与蛇搏斗,不仅仅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意味着与丛林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而且由于西方文化中普遍认为蛇是诱惑与罪恶的象征,所以,与蛇抗争也可看作是女主人公与她随时要面对的丛林中一切自然和人为的危险与诱惑的抗争。另一处则是女主人公与孩子分别象征着阅历丰富、勇敢无畏、拼劲全力保护下一代的老一代和天真无助的新一代。

综上所述,以《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劳森的作品中不仅保持着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即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且隐约呈现出现代写作手法的影子。虽然当时现代创作手法还未进入澳大利亚文学世界,但劳森凭借其作家的敏锐做出了自己的革新和尝试。“劳森小说那自由活泼的形式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劳森并不是破坏了小说,而是为小说的创作走出了一条新路。”

Bird,Carmel (ed.).

Australian Short Stories.

Boston:Houghton Mif fl in Company,1991: cover page.

刘丽君:《亨利·劳森及其作品的表现手法》,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4—80页。

陈正发、张明编著:《大洋洲文学选读(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102页。文中《赶牲畜人的妻子》引文均出自此书,下文将不再一一注明。

左岩:《亨利·劳森和他的短篇小说》,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76—82页。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陈正发:《劳森简朴的背后》,载《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第101—105页。

The Australian writer Henry Lawson actually adopts both mature realistic tradition and the early forms of modernist writing skills in his works. And his masterpiece

The Drover's Wife

re fl ects both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like detailed description, typical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s and modernist techniques like the weakening of plots, the early form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symbolic skills.

The Drover's wife

Henry Lawson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modernist techniques

程士倩,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ist Techniques in

The Drover's Wife

猜你喜欢
牲畜丛林现实主义
丛林之歌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丛林大作战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
Pei Cotz 回到丛林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