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蛳螺(外一篇)

2013-11-15 14:43金曾豪
雨花 2013年6期
关键词:后生螺蛳和尚

● 金曾豪

为了吃螺蛳,小和尚毅然选择了还俗,可见螺蛳的鲜美非同一般,属“佛跳墙”级美食。

常熟人代代相讹,固执地把“月亮”称作“亮月”,把“螺蛳”称作“蛳螺”。仔细想,常熟人是对的——和“太阳”对偶的是“亮月”,而非“月亮”;和“田螺”、“海螺”对偶的当然应是“蛳螺”,而非“螺蛳”。

不知什么年代,兴福寺有个小和尚耐不得常年素食,就偷偷去附近河浜里弄些螺蛳来吃。不久,破戒之举败露,小和尚受到严厉训斥,却还是禁不住美味诱惑,屡教不改。到后来,当家和尚就要小和尚作最后的抉择。为了吃螺蛳,小和尚毅然选择了还俗,可见螺蛳的鲜美非同一般,属“佛跳墙”级美食。小和尚被逐时还留下一些已经剪去螺尾的螺蛳,蚁蚁地活。老和尚连称“罪过”,把残螺放入寺旁空心潭内。螺蛳的生命力强,竟然在潭内活了下来,而且代代相传都不长螺尾。据说,这便是空心潭“无尻螺”的来历。

清明前后的螺蛳基本上不怀仔,好。浓油赤酱地炒,或者重姜重蒜地蒸,味道都好,都有一种无法模拟的独特鲜味。炒和蒸都要有度,“透”或“欠”都会造成难于吸出螺肉的后果,就得用针来挑,不只麻烦,还丢失了汁肉同时入口的快意。

螺蛳行动缓慢,用个耥网沿河滩推扒,就能耥到螺蛳。还有更省力的:傍晚时分,往破草包里塞进些石块,系上绳子抛下河去,第二天早晨,把草包慢慢拉上岸来,草包上准栖满了螺蛳,一捋一大把,得来全不费工夫。

螺蛳耥回来后一颗颗洗净,不能混进一颗死螺,否则能臭了一碗,晦气。洗净之后还要养一养,让螺体内的杂物排空。

乡间有“螺蛳姑娘”的传说(有时叫“田螺姑娘”)。家里养着螺蛳,大人就会把这个传说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说有个种田后生是孤儿,有一天耥到了一粒像田螺那么大的螺蛳,舍不得吃,养在水缸里,一养就养了三年。大螺蛳其实已经成了精的,对勤劳善良的后生产生了感情,俟后生下田时,就变作女子操持家务,备下可口饭菜。后来后生窥破了秘密,后来螺蛳姑娘成了后生的妻子,后来螺蛳姑娘生了个大胖儿子……后来姑娘受不了村上人的歧视,跳回螺壳变回螺蛳,再不肯做人了……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觉得遗憾得要命,抱怨种田后生留着那个螺壳。这个故事演绎的是“众口铄金”的悲剧,那么多人指着脊背窃窃私语,日子就难过了,到最后就没法过了。本来向往做人的螺蛳精变回原形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对人间的失望。幸亏后生把螺壳留着作纪念,要不然,螺蛳姑娘就没有退路了,悲剧可能会更加沉重。

中国老百姓既然能同情许仙和白娘子的结合,我想他们对螺蛳姑娘的窃窃私语大概也并无恶意,就是说说稀奇而已。“丁丁丁,你家阿妈螺蛳精。各各各,你家阿妈的螺蛳壳……”这种顺口溜念起来是那般的溜滑有趣。哪知道,无意中就破坏了一个美丽的婚姻,破坏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个故事里没有坏人,而由一群好人在不知不觉间酿成的悲剧实在是更沉重的悲剧,更有警世的况味。

关于螺蛳,还有一个阴森可怖的传说。说落水鬼被迫在河底捉螺蛳,捉满一筐子螺蛳才能得到投生的机会,而阎王爷发给他们的筐子却是一个无底筐……落水鬼就是溺死在河中的人。大人们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故事,是警示教育,让小孩子小心着别失足当了落水鬼。

在河边捕螺蛳时想到这个故事,猜测即将到手的螺蛳可能被落水鬼捉过,就有点怯。

小孩子都有一个天生的本事,就是能识别童话手法,不会把童话和生活混淆。而那些好像发生在邻村的传说之类,却往往会使他们真假莫辨。对一些荒诞的故事他们也不会信其实,但却能在他们的心理上投下或深或浅的印迹,在潜意识中产生作用。

螺蛳来得容易,又鲜美独特,街头巷尾就出现了卖熟螺蛳的小贩。出摊大多在夏日黄昏的路灯之下。

还记得我们小镇上当时有个卖螺蛳的,名叫莫阿六。莫阿六做生意考究,比别的摊头多备两样东西:一是棘刺,用于挑螺肉;二是竹筐,用于收螺壳。为了招徕顾客,他还自编了几句打油诗——

卖螺蛳,莫阿六,

罐头里厢笃笃肉,

一碗蛳螺一碗壳,

吃了肉,还我壳。

打油诗有趣,吃到螺蛳就会想起来。

闲说叫化鸡

关于叫化鸡的出典,有几种说法,倒也大同小异。

有一个小乞丐不慎落水,没替换衣裳,寻得个无主破棚子,蜷在草堆里苦等湿衣裳晾干。偏是个雨雪交加的日子,那湿棉袄冻成一件冰甲,脱下来就再也穿不上。一连两天,小乞丐光着脊背出不来乞讨,饿得肚皮贴住了背皮,惨了!

向晚时分,破棚子里来了一只觅食的母鸡。乞丐饿急了的,顾不得“乞丐不可偷”的古训,光溜溜地从草堆里蹿将出来,一扑即获。那鸡也怪,竟不声张,一派舍身救人的样子。

总不能茹毛饮血呀,就捡些树柴来养了个火堆。撕条鸡腿来烤,却是外焦内生,小乞丐好生尴尬;想起古谚“跌倒也要抓把泥”,情急生智,和团泥将鸡糊成个泥冬瓜,再在火上烤。

泥团里面蹿出的香气把寻鸡人引来,看见一地鸡毛,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小乞丐雪天光身,饥寒交迫,令人生怜。鸡主人扶起浪子,道:莫怕,莫怕,且让我回去取些盐来给你。

小乞丐以泥代锅,端的机巧。鸡主人雪地送盐更是感人。这事便在茶坊酒肆流传开来。

有一位叫朱阿二的,听了这个故事,拍案道:妙哉,妙哉!

原来朱阿二是常熟城里山景园的大师傅,生性机敏,对烹饪手艺从来留心。阿二得到启发,回去几番试验,竟就创出一只很有特色的煨鸡来。这道菜发端于叫化子,就定名“叫化鸡”。有人说菜名先是翁同龢所提,说翁相国认为借火送盐善举有“教化”功能,起名“教论”。一则“叫化”比“教化”有趣,二则在常熟方言中“教化”与“叫化”音近,以讹传讹,慢慢就通称“叫化鸡”了。

朱阿二创叫化鸡是民国十年(1921年)的事,其时翁同龢已逝世十六年,可见翁同龢起名是附会之说。

经朱阿二等人不断考究,常熟叫化鸡的工艺逐步完善,渐成江南名菜。

叫化鸡肚内填料并不严格限定,常用的是鲜肉,火腿,笋丁,香菇等。香料只用丁香和肉蔻。填料入鸡肚后将鸡头堵塞住刀口,用猪网油、葱结等紧裹鸡身;再依次包以荷叶、高温玻璃纸、第二层荷叶,最后用泥糊作茧状。

如此写出,似乎人人会制,其实真能做出酥嫩香美、口味独特的叫化鸡并非易事。笔者为写大戏《叫化鸡传奇》,曾采访过温师傅等老一辈厨师。这些做了几十年叫化鸡的老师傅每对粗制滥造、败坏名菜声誉之举遗憾万分,慨叹不已。

要用刀背折断鸡的大骨,不使有尖锐的棱角。这就利于鸡熟透度的一致。鸡脯是鸡身上最嫩的地方,火候稍过就作焦糊状,所以得重点保护。可以在上猪网油之前先复手心大一块猪肉皮,一则避免干焦,二则利于保留鸡肚内卤汁。

鸡肚内还要放适量的水。所用猪肉须精肥适度。烘烤时间亦不能只看钟表,应视火头、泥团湿度,乃至烘箱内鸡只的多少等情况作适当调度。

适量、适度、适当都是些模糊概念,亦即是工艺的难度所在了。

也别小看了泥的取制。最好用酒甏盖泥,羼入一二寸长、软化了的稻草,加盐和酒脚适量……

如此等等的小关目难于尽列,真是说不尽的叫化鸡。

1939年,山景园在上海开设分店,打出“叫化鸡”牌子,每只卖大洋一块半。一块半大洋在当时已属大数,但吃客盈门,供不应售,叫化鸡的知名度就此大大提高。

后来,浙江也出现了煨鸡,打出“叫化童鸡”的菜名。浙江煨鸡的肚内填料主用金冬菜。所谓金冬菜者即是用白菜帮切丝加花椒等腌制而成。曾在杭州楼外楼尝过叫化童鸡,认定其风味和常熟叫化鸡有不小的差异。

近年来,常熟一些菜馆用蹄髈和三黄鸡一起裹泥煨制,使叫化鸡有了新的版本。

猜你喜欢
后生螺蛳和尚
螺蛳粉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摸螺蛳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卧底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