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状态的研究

2013-11-15 01:21余小燕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游泳 2013年4期
关键词:机能乳酸显著性

文|余小燕(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为进一步探讨高原训练负荷强度的掌控和机能状态的评定,本文以3名国家游泳运动员(平均年龄15-16岁,均为国际健将)为研究对象,对其赛前3周2366米高原训练期间血乳酸(BLA)、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尿素(BUN)、肌酸激酶(CK)等生理指标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高原最初3日为适应性训练,第4日开始递增训练强度,直到在上高原后第2周和第3周达到或超过平原训练的强度。下高原前最后3日调整训练,为下高原后逐渐达到赛前训练强度做准备。

每周强度课后当场即刻采指血,使用YSI1500血乳酸分析仪(美国)测试血乳酸(BLA)值。

每周一晨空腹取静脉血3mL使用SWELAB 900+(瑞典)血常规分析仪测试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使用EPPENDORF 61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测试血尿素(BUN)、肌酸激酶(CK)值。高原初期和末期取晨空腹静脉血2mL,使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测试睾酮(T)值。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excal2003和origin软件作图。

结果

1 负荷强度与血乳酸

第2周2堂大强度训练课每堂3组,50米游后即刻采指血测试乳酸。由表1可知第1堂课3组之间血乳酸值逐渐增加,第3组与第1、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堂课3组之间血乳酸值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每组课次强度是逐渐增加的。第2堂课较第1堂课的强度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高原第2周的负荷与乳酸值

第3周3堂大强度训练课每堂3组,200米和50米后即可采指血测试乳酸值。由表2和可以看出3堂课血乳酸值逐渐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强度是逐渐增大的。且第2堂课的乳酸值低于第3堂课,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身体机能状况

3周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各项指标的变化见表3。

3.向烧杯中注入约80 mL开水,将注射器垂直插入开水中使白磷在水面以下,用手轻压活塞,防止注射器内气体体积膨胀,使活塞弹出,待白磷燃烧后,将注射器取出观察。

讨论与分析

1 负荷强度与血乳酸

高原低氧环境下大强度训练,能更大程度刺激骨骼肌糖酵解供能系统,提高骨骼肌产生乳酸、耐受高乳酸和利用乳酸的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由表1和表2训练强度课后的血乳酸值可以看出,本次高原3周的训练是在4mmol/L以上血乳酸值的无氧供能下逐渐增加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大强度训练。

表2 高原第3周的负荷与乳酸

2 Hb值的变化

Hb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运输机体有氧代谢需要的氧气和物质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 Hb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机体获得氧的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

由表3可以看出,运动员上高原Hb值的总体趋势表现为高-低-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周Hb呈现升高趋势,其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缺氧刺激,EPO生成增多促使Hb增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由于高原干燥,引起体内脱水,使血浆量减少所致。第2周负荷强度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呈现降低趋势,可能的原因是经过1周的高原训练使得体内的蛋白质与铁水平降低,同时红细胞在剧烈运动中破坏增加造成。第3周由于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高原缺氧刺激机体造血机能的提高,对抗了大负荷运动训练对机体血红细胞的破坏,从而使血红蛋白浓度适应性增加。Hb值的变化反映出此次高原训练对于大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机体的供氧系统具有积极的作用。

3 WBC值的变化

高原训练期间,由于低氧、寒冷等高原环境和训练负荷等因素,WBC数目会出现波动。本研究整个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WBC值变化幅度不大,由表3可以看出在高原训练期间总体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2周的测试中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可能与经过3周的大强度高原训练,对于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使得WBC值在训练的最后2周出现下降。也可能与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机体内有一定的疲劳积累,导致免疫机能的抑制进而使WBC值在训练的最后阶段下降。

表3 3周高原训练期间血液值

4 BUN值的变化

BUN值可做为评定整个高原训练周期运动员机能状况和对训练负荷安排的适应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表3)运动员3周高原训练BUN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周初上高原,对高原环境不适应,处于高原训练的应激,虽然运动负荷相对较小,BUN值增加。第2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以及高原环境的应激,没有造成BUN的增加,反而下降。可能是因为对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安排适应。第3周随着进一步的大强度训练BUN升高,但仍低于第1周,表明3周的高原训练强度安排适宜, 并未出现疲劳现象,使得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提高,为下高原后的平原训练及比赛奠定了基础。

5 CK值的变化

血清中的CK活性提高,往往说明运动员机能下降。定期检查血清中CK活性,根据CK变化调节训练过程,掌握肌肉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和运动员机能状态,有利于教练员科学训练和安排好各类比赛。运动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血清CK活性的显著增加。因此,训练后次日晨的CK值基本达到了峰值,进而可以判定训练强度的大小。

本研究结果表明(表3)运动员上高原的CK在高原训练3周的总体变化趋势高─低─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CK对运动强度特别敏感,第1周初上高原,虽然训练强度低CK值反而较第2、3周高,可能是对高原不适应,也可能是在上高原前平原训练强度大造成的。第2、3周大强度训练后CK值较低,说明训练强度适合,没有造成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不适。

6 T值的变化

睾 酮(Testosterone)与 皮 质 醇(Cortisol)是有代表性的同化和异化类固醇激素,Hackney(1990)引用51篇论文描述了运动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认为耐力性训练中运动员的T水平变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训练期睾酮的升高有助于运动后恢复过程加速,机能提高。血清T变化受运动负荷影响较大,受高原环境本身的影响不大。本研究高原训练中(见表3),运动员T值由高原初期的351.36±270.04 ng/dl下降到328.04±279.24ng/dl,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高原训练末期负荷增加,这与陈伟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1)赛前高原训练期间大强度训练是可行的。高原训练期间结合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监控可以实施接近或达到平原的大负荷强度训练。(2)本研究在赛前3周高原训练大强度的负荷安排(强度达到平原的90%以上),Hb、WBC、BUN、CK等反应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机能状况良好,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机能乳酸显著性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
血乳酸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每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