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4例临床观察

2013-11-15 06:06田同儒李志中张福文
河北中医 2013年8期
关键词:海螵蛸诸药黄连

田同儒 李志中 李 柏 张福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脾胃病科,北京 1011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其患病率超过86/10万,病死率每年约为55/10万[1]。2009-01—2011-04,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治疗RE 94例,并与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8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确诊。①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②胃镜分级采用洛杉矶分类法,正常:食管黏膜无破损;A级:食管黏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长径<0.5 cm;B级:食管黏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长径>0.5 cm;C级:食管黏膜有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D级:食管黏膜有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2]。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和胃阴不足证[3]。

1.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

1.2 一般资料 全部180例均为我院东区脾胃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4例,男43例,女51例;年龄23~68岁,平均(43.99±12.98)岁;病程12 d~15年,平均(9.76±22.63)个月;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证60例,脾胃虚弱证13例,脾胃湿热证18例,胃阴不足证3例。对照组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22~67岁,平均(44.70±12.34)岁;病程15 d~14年,平均(8.87±21.43)个月;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证52例,脾胃虚弱证13例,脾胃湿热证20例,胃阴不足证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1.3.1.1 肝胃不和证 方予清降饮[4],药物组成:醋柴胡12 g,白芍药15 g,香附12 g,石菖蒲12 g,海螵蛸20 g,白及6 g,栀子10 g,厚朴10 g,白术15 g,干姜3 g,黄连10 g,吴茱萸2 g,姜半夏10 g,炒莱菔子10 g,枳壳1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

1.3.1.2 脾胃湿热证 处方:竹叶10 g,石膏30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炒栀子10 g,淡豆豉10 g,黄连10 g,吴茱萸2 g,法半夏10 g,炒神曲12 g,厚朴1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

1.3.1.3 胃阴不足证 处方:沙参12 g,石斛15 g,玉竹10 g,生地黄15 g,浙贝母10 g,海螵蛸20 g,麦门冬10 g,法半夏10 g,枳壳1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

1.3.1.4 脾胃虚弱证 处方:炒白术20 g,苍术12 g,炒薏苡仁30 g,茯苓12 g,浙贝母10 g,海螵蛸20 g,法半夏10 g,炒神曲12 g,厚朴1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对照组 奥美拉唑肠溶片(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14)20 mg,每日2次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山东鲁南贝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准药字H19990317)5 mg,每日3次口服。4周后改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 mg,每日1次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剂量、服法不变。

1.3.3 疗程 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疗效、内镜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率。

1.5 疗效标准

1.5.1 临床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均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均改善1级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反而恶化者[3]。

1.5.2 内镜疗效标准 内镜分级0级为0分;A级为1分;B级为2分;C级为3分;D级为4分。治疗后内镜积分为0分者为痊愈;显效:内镜积分减少2分者;有效:内镜积分减少1分者;无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者[2]。

2 结 果

2.1 2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 对照组有4例(4.7%)患者出现明显腹痛、腹泻、恶心、头晕等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治疗组有2例(2.1%)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而退出研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同等疗效。

2.3 2组内镜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内镜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内镜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同等疗效。

3 讨 论

RE是临床常见病,食管下端括约肌抗反流的屏障功能减弱、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能力障碍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是RE的主要发病机制,质子泵抑制剂与促动力药物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西医治疗RE最常用的方法[1]。近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关于它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多,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有急性间质性肾炎、爆发性肝衰竭、视力损害、横纹肌溶解症、过敏性休克及致死性中毒性表皮坏死症等[5],是引发胃癌的潜在危险因素[6]。

RE属中医学胃脘痛、吞酸、嘈杂、呃逆及痞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等,主要病位在肝、胃、脾[7],病机的关键为胃气上逆。此次临床研究发现,来诊患者以情志因素诱发的肝胃不和证最多,有112例,占62.2%,这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有关。中医治疗RE,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考虑患者自身体质、发病诱因、饮食起居习惯以及时令气候特点等各种因素,全面调理机体功能。肝胃不和证予清降饮,方中醋柴胡疏肝理气;白芍药柔肝解郁;枳壳、香附、厚朴、白术、石菖蒲、姜半夏、炒莱菔子理气和胃降逆;黄连苦寒泻火,吴茱萸辛热入肝降逆,黄连、吴茱萸苦辛,寒热并用,苦能降逆和胃,辛能疏肝,同时合用少量干姜佐黄连之寒,以使肝胃和调;栀子清肝经郁热;白及、海螵蛸消肿生肌,降逆制酸;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肝气得疏,胃气得降,诸症悉除。脾胃湿热证处方中竹叶、石膏、炒栀子、淡豆豉清泻胃热;半夏、厚朴、炒神曲化湿和胃;黄连、吴茱萸降逆制酸;海螵蛸制酸,止痛,浙贝母散结消肿,二者合用,有制酸、消肿、止痛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和胃降逆之功。胃阴不足证处方中沙参、麦门冬、生地黄、玉竹滋养胃阴;法半夏、枳壳和胃降逆;石斛滋阴清热;海螵蛸降逆制酸;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胃阴得复,胃气得降,共具滋阴养胃、和胃降逆之功。脾胃虚弱证处方中苍术、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补脾益胃;厚朴、法半夏、炒神曲理气和胃降逆;浙贝母、海螵蛸制酸,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中气建而化源充,共奏补益脾胃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可以抑制胆碱酯酶,发挥拟胆碱样作用,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8];白芍药能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存在解痉作用[9];海螵蛸含碳酸钙成分,有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10];黄连中的有效成分黄连碱对胃黏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11];吴茱萸单药研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不明显,但左金丸浸膏对胃液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可提高胃黏膜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12]。观察结果表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治疗RE与西药具有同等疗效,但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具有副作用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9-1851.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51-15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5:114-117.

[4] 田同儒,李志中,李柏,等.清降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63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32(1):62-64.

[5] 胡逸微.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综述[J].北方药学,2011,8(10):14-15.

[6] 杨艳,李耀芳.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5):324-327.

[7] 田耀洲,张红陶,顾铮.孟河医派四大医家临证胃食管反流病相类病症的证治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1):59.

[8] 李芳,李建北,张东明.柴胡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2):120-121.

[9] 刘汉珍,刘爱荣,李孝良,等.白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4):55.

[10] 沈亚芬,沈金根,朱曙东.中药海螵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0):87-88.

[11] 代国友,潘晓鸥,罗红霞,等.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4,15(11):694-696.

[12] 冉冉,潘岩.左金丸的药理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8,23(5):698-699.

猜你喜欢
海螵蛸诸药黄连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大枣与甘草的认识异同
海螵蛸在制酸止痛应用中不同服药方式验案举隅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海螵蛸止血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海螵蛸的研究进展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