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把诗歌磨砺出清澈和深邃

2013-11-16 03:45李犁
海燕 2013年6期
关键词:废铁诗人诗歌

□李犁

读到宁明这组诗歌的时候,我正好在火车上,读后昏昏沉沉的我立马清醒起来,内心的震惊比火车的咣咣声更大。立刻给宁明发了一条这样的短信:“组诗收到。读过,很激动,你的写作像炉中之铁在逐渐淬火,现在已经变得冷静平易但更结实和锋利,仿佛轻轻掠过就会被划出血来。而大嫂,捡废铁的人让我看到诗人的拳拳之心和悲悯情怀。前者让我流泪了。这组诗绝对是近年诗坛少见的好诗。”

我的震惊是因为我从这组诗歌中看到了宁明在变化,或者说在蜕变,就是金蝉脱壳的变化。一种质的飞跃和涅槃。这也不是说宁明原来的诗歌不好,而是觉得他原来的诗歌有点板正,像他本人一样端正敦厚。而这组诗歌中我看到了宁明的另一面,那就是机敏和智慧,还有偶尔的风趣像吹进闷罐车里的清风。我们终于看到了凸显性灵的诗歌,看到了一个性情挥洒灵性闪烁的诗人,这才是真实的宁明,心灵中的宁明,诗歌化了的宁明。

写作伊始,宁明是一个追求意义的诗人,意义太明显诗歌就有点笨重。而我们读诗还是想找到引爆我们情感的节点,或者让一种意识之外的新奇开掘我们的心智,让自由而灵性的电光抻长我们的想象力。然后先陶醉后领悟再净化。这都需要一种轻,一种能飞起来的轻,一种诗歌艺术本身的魅力和力量。我曾经在2006年给宁明的诗歌写过评论,题目就是《诗到思里去,思出诗意来》,就是建议诗歌文本和思想的融合。其实那个时候宁明就已经意识到意义必须要融化到诗歌的水里,不管思想是盐抑或是其他,必须稀释在水里,看到和喝下的是水,品出的是思想的滋味。也就是从那时起,宁明的诗歌就在变化,到这组《态度》为止,宁明已经完成了诗歌的改造和涅槃,余下的写作就像水龙头一拧开始哗哗地流淌。整个过程类似在昏暗的屋子里摸索,一旦触到了灯绳,一拉就满屋的光明。

我们顺手拿他的《两滴雨》为例:“一滴雨悄悄爱上另一滴雨/不携手,也不亲密地勾肩搭背/它们在空中游戏、追逐/方式很古老,一点也看不出/像云朵那样轻浮的虚荣//两滴雨,心照不宣地坠落/它们不关心自己从哪里来/却很清楚向哪里去/雨滴与雨滴相爱的过程/就是一场,心甘情愿坠落的过程//一滴雨砸在地上,另一滴来不及躲闪/重重地砸在它的身上/两滴雨融合的瞬间,也没能/交流一下各自内心的感受//当两滴雨滚在地上彼此不分的时候/就变成了一摊泥/没有风景,也没有从天堂到人间/那份想象中的快乐”。这首诗不是他这组诗歌中最好的,但是最能说明他诗歌中的变化,即诗与思,意义与诗歌本体的巧妙融合,而且雨人合一,因为你已经分不清哪是雨哪是人。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说,诗歌的旨意越是似是而非越是成功。这是指诗歌具有了多向性,而不是主题不清。主题不清与多向性诗歌的区别就在于诗歌的产生过程,诗人触景生情,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在感情的驱动下自动生成的就是多向性,而为了意义或者语言的惊奇苦思冥想东拼西凑就是主题模糊。那么这首写雨的诗歌就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或者是雨点燃了诗人内心的经验,或者是内心有了类似的感受,找到了雨这种形象。我更倾向于作者就是站在屋檐下或者窗前,看着雨的孕育和坠落,相同的感受也在滋生,所以他写雨也是在写自己的人生体验。雨在明处是马甲,人生感悟在暗处是马甲里面的心灵。雨撩拨着情绪,情感又深化着雨的意义。雨与人不同,但它们的命运是共同的,人世间的万物形状不同,但其结局也不外乎雨经历的过程和结果。

而让我们喜悦的是我们读到了一首好诗,而不是语录。一首让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清新的好诗,一首性灵的诗,一首看得着作者性情和心灵,感受到作者机智和智慧的诗歌。这都是诗歌文本的范畴,或者说诗歌技术的魅力。这魅力激发了我们对诗歌的兴趣乃至于热爱,这魅力也刷新了我们固有的思维,让我们由衷的感叹:雨这么清新这么好玩这么形而上,我们熟悉的雨的世界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于是我们被雨稀释,更被诗歌消融。

这让我想起四月初的一天,久未谋面的诗人柳沄兄和几位诗友来我家乡看我,我们聊诗歌一直聊到凌晨五点。大家都同意柳沄说的好的诗歌要具有清澈与深邃两个特征。我理解清澈是外形,是视觉,是开始是相识的感觉,而深邃就是发展了解,也是内涵和思想,更是力量。或者说前者是诗,后者是思。只有清澈没有深邃只能是肤浅的诗歌,没有清澈只是黑沉沉的思只能是诗的变种,或者说是哲学不是诗。从这个角度看,宁明这组《态度》中很多篇什都具有了这两种品质,就是初读是清新透明的感觉,细细思量却感到深不见底。我们再以这首《登三峡大坝》为例:“在三峡大坝顶上看风景/我把自己兴奋成了,一只/骄傲而高大的蚂蚁/江水停下奔腾的脚步/和我一起,在这里歇了歇脚//但我知道,那些风平浪静的水/内心并不风平浪静/心静如水,是对水最深的误解/水的一生,时刻都在寻找一个生命的出口/追求一次酣畅淋漓的表达或抒情//柔软的水与坚硬的坝依偎在一起/亲热成一处和谐的风景/只有闸门知道,这些水中/隐藏着反抗和燃烧的火焰//在三峡大坝上行走/脚步跟上了一个偶尔萌生的念头/人生中,若能让自己的心情/投入一次一泻千里的泄洪/也不枉与水,亲近一场”。

我们说这首诗清澈是因为我们一下子就能看懂它,而且它的界面是那么清晰干净。但是当你试图弄清它装载了什么,就数不清了,只是感觉满满的都是东西。这就是深邃,因为你无法探测出诗歌的深度和广度。又是一个多旨意的诗歌,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水,人,万物,看起来相依相偎和谐美妙,但是这背后又是一种危机四伏,是一种牺牲和强制。平静与激荡,理想与限制,自己与大众,我从中感觉到的是很多美丽的风景是愿望和自由做了祭奠的结果,波及到人生种种无不如此。但这一切的表达都来得那么自然,那么美。这就是诗歌,它让一种力量包裹在美妙和温柔的抒情之中。

所以说,诗歌也是一门手艺,是诗歌的技艺让诗歌变得清澈或者深邃,或者兼而有之。作为一个诗人,首先要练就一手好的技术,诗人的一生就是操练诗歌技术的一生,先与词句搏斗再磨砺诗意。诗歌在诗人的洗练下,变得越来越薄,薄到一层纸,薄到这张纸也没了,薄到了语言与诗意与心灵完全重合,薄到透出光亮和黎明,露出他追求的清澈和深邃的境界来。此时的诗歌技术已经化成了诗人的一种习惯和下意识,就像高明的剑客,只随意简单地一挥手,里面却潜藏着无穷的玄机。宁明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在磨砺诗艺,已经禅到了其中的玄机,只是怎么让自己的诗歌具有简单与无穷,清澈与深邃的品格还需要一番较量,这较量也许会持续一生。

不管怎样,宁明的诗歌在向诗歌的核心逼近,而且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也就是说他在逐渐剔除诗歌中的公众情绪,诗歌是他自己人格和心灵的自然呈现,写诗歌就是写他自己。这让他的诗歌充满了个性,性情还有灵性,读起来可以嗅到宁明牌的气味还有笑颦和趣味,以及喜与怒和血与肉,诗歌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这些在这组《态度》中非常的明显:“我在风中站立的时候/曾与风做过一次倾心的交谈/想做一个不跟风的人/比一棵树或一棵草,显得更难(《在风中》)”。还有《井》的结尾:“如果,一口井/耐不住心如止水的日子/就会长出喜欢探听风声的耳朵/这样的井,已变成另一种阱/它常会与一个叫陷字的人偷偷约会/制造一次次人间悲剧/以此寻欢作乐”。在宁明这组诗歌中,宁明更像一个打制刀剑的铁匠,最后时刻完成最锐利的锋刃。所以这些诗歌的最后几句都是高潮,都是最有杀伤力最凸现锋芒的部分。

我想大家都能看得懂这些诗歌的微言大义,这里不多赘言。只是此时宁明的诗歌在求真求是,这是更高一层的意义。我们也从其中看到真实中的人生是多么的残酷和艰难。这让他的诗歌具有了多维性和冲击性。冲击性就是他诗歌的刀尖,它能挑开并刺中人生中不合理不美好的东西。这无疑又是宁明诗歌的一个锐变,由圆润变得尖锐,由平顺变成质疑。当然原来的宁明诗歌中也有这些锋芒,只是今天的写作更鲜明地彰显了这种锐利的品质。

所有这些,预示着宁明的诗歌在张开胸怀,在平易中突显力量,在凝视中凝结大爱。这也标志着宁明的目光开始向下转移,从飞得最高的诗人到与地面的草木为伍,尤其把感情倾注给那些更低矮的生命和不幸的眼睛上。这组诗歌中的《大嫂》和《废铁》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大嫂》让我热泪盈眶,为大嫂,为一个善良勤劳却命运多舛的寡妇,为一个美好的时代遭遇的都是倒霉事情的中国妇女。而在《废铁》中,宁明的善良和同情也湿透了纸背:“收废铁的人,双肩上就长着两块铁/这样健壮的臂膀,会让人联想到一群雕像/那些耸立在纪念碑上的胳膊/托举着某种信仰,给人们的未来增添信心//这个生铁一样的人/艰难地支撑着一家四口的生活/他搬起废铁时的姿势/很像一个战场上装弹的炮手//这一车废铁,外加一身汗水/并未换回一家人的幸福/把废铁炼成一只摔不碎的饭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收废铁的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喘息/手里翻着一本掉了封皮的旧书/也许,这是他捡到的另一种食物/可以弥补一日三餐的不足”。

诗中写的是一个好人,一个充满了力量的男人,他不但劳动起来像一个装弹的炮手,而且喘息时手里还翻着一本掉了封皮的旧书。这显然是一个精神和肉体都健壮的男人。但是这样一个不停歇劳动的人却很难支撑四口之家的生活。这种不幸究竟是谁之错?诗人并没有说这些,诗人只是把自己的态度揉进了客观的观察和白描中。但是宁明能让目光撇开自己去关怀这些普通的不幸的人群,这也是一种敞开,一种接纳,一种胸襟和大爱。

其实诗人们一直不缺少这种爱,每一次社会的重大事件,诗人们都主动递上自己的肩膀和笔。这次在大连见到宁明,正赶上雅安地震,有编辑邀请宁明给写两首关于地震的诗歌,宁明一边应允一边说:“我的诗歌名声就这么被败坏了。”其实宁明可以不写,但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无法推卸,与时代肝胆相照,与不幸风雨同舟是每一个好诗人的抉择和义不容辞的担当。宁明必须写!只是一定要把这种社会焦点事件写得像诗是诗。写诗在先,事件在后,事件融化在诗歌这杯水里。这样诗歌就会透出清澈和深邃的境界来。

宁明正在这样做,并准备把自己的生命也操练成一首诗。这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对这个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把全部心血献给诗歌的写作者投去一份真诚和祝福。

2013年劳动节于北京

猜你喜欢
废铁诗人诗歌
我家门前的池塘
收废铁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收废铁的沈老汉
诗人与花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