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哨卡

2013-11-16 14:47贾玉普
诗潮 2013年2期
关键词:哨卡心路哨兵

贾玉普

一个人从娘胎里生下来,并不都是满载的。有的人只带出来一部分,有的人什么也没带出,有的人甚至把带出的那一部分也丢在了半路上——就像一颗子弹,从弹出弹壳那一瞬间,生活就开始了——不管带出多少,生命就只管往前奔。一颗子弹所能利用的,是相关的风向、雷雨、空气、气温和枪口留下的那一丝瞩望。把这些因素加起来我们把它称作天分。

一个人后天的努力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获得悟性。这三个部分就像人生的三个阶梯。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率先打破这三个梯次,向前再迈出一步,才会触摸到智慧的光芒。

诗人的视觉性能在穿越了空气、历史、未来和苦难的同时及时地回过头,看看自己的出发地,感受一下母亲的内核,检查一下自己还遗漏了多少善良和宽容,就能发现母性的善良是人类思归的最后一个场所,可是,我们一生下来,就把它丢失了。

诗人总是自觉地把自己领回到灵魂的栖息地,把心路全方位摊平,放到净水里清洗干净。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除了能具备一双洞察万物的慧眼,还能主动担负起人类灵魂的质检。为此,诗人的写作要同时肩负起对自己的关怀和慰藉。

那么,诗人又能给自己留下多少?给子孙留下多少?在我们的灵魂世界里,一些珍奇的动物、植物、矿藏不是在退却,而是在朝着永久性地灭绝做最后一次努力。诗人无力成为自己精神和灵魂的守护神,又不甘心成为它们的殉葬品,因此,诗人只好留在自己的诗歌里。

一个沿着心路自觉走向内心的诗人,一旦发现心灵与泥土的关系,朴素的感情里面就充满了作物,开出花朵,挂满露珠,使土地萌生出草籽的气息。植物是泥土的延续和创作,诗人是人类的作物和森林,同时还负担着灵魂与精神相互衔接的水脉与根系。

诗歌已经变成了在重重迷雾中流动的花粉,成为自然万物存储的最后的精华:无形、无声,却时刻牵引或推动着我们。她像宗教,却又使任何一种宗教在她面前显得锈迹斑驳。诗人占据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个哨所,尽管在这之前,这个哨所的身后已经一贫如洗。一个诗人的富有不在乎哨所的背后还有多少库存,而在乎哨兵守卫的过程和哨卡的观察角度。

我时常看到一个哨兵模样的人,站在高出黄昏的山岗上,面对沉陷的最后一抹晚霞,通过那副不动声色的表情和态度,深刻地眷恋着黑暗中那些匍匐的景色。

猜你喜欢
哨卡心路哨兵
哨兵“后退一步,走”,树立“守规矩”鲜活标杆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哨兵神圣不可侵
心路
欧洲“哨兵”-2A上天放哨
闯哨卡
“联盟”号发射“哨兵”1A卫星
中巴边境的哨卡
——红其拉甫
冯玉祥暗访查大烟
对联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