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和“文化探源”之一:栽培稻

2013-11-16 02:14文/田
大众考古 2013年1期
关键词:遗存考古学家考古学

文/田 野

当我们每天端起香喷喷的米饭时,有没有想过,这大米及水稻是从哪里、在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世界上万物皆有“源”,追“根”溯“源”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的重要科学任务,而考古学在研究人类各种文化事象的起源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

事实上,当人类的各种文化创造被史书记录下来的时候,它可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事象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由特定人或人群所发明?这种发明的机理是什么?有了相关的考古事实的发现,我们就可能去刨根问底。或正因为如此,考古学才会让许多专业学者乃至业余考古家们乐此不疲。

迄今为止,中外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难以计数的“文化之源”,我们试图不断去搜罗这些材料,以看看今天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事象大概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当然,现有的“文化探源”材料不都代表着是“唯一”的,也许,过不了多久,一个更新的发现又会把业已发现的源头再向前推进,这本是科学的常态。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栽培稻遗存

关于栽培稻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已经讨论了近百年。人类栽培农作物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从此人类可以逐步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界“供应食品”的历史,从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新征程,而且,人类的第一文明——“农业文明”也由此而诞生。在众多的栽培作物中,水稻和稻米养育过无数的人群。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近30亿人以稻米为主食,占世界人口的将近一半。那么,这种造福人类的栽培稻是什么时间、又是在什么地方起源的呢?20世纪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和农学家瓦维洛夫(Vavilov)认为“栽培稻”最先起源于印度的恒河流域,一些日本学者也持此说,日本学者加藤茂苞甚至还把籼稻命名为“印度型”稻,粳稻命名为“日本型”稻。

到了20世纪70年代,水稻起源地点的结论被中国考古学界所改写。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宁绍平原的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大约7000年的栽培稻遗存,这一发现当时轰动世界,吸引了国际上许多研究栽培稻起源学者的目光,成为农业起源研究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到了1988年,考古学家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9000年前的稻谷遗存,把栽培稻的历史向前推移了2000多年。然而,这一重大发现问世没几年,1995年,考古学家又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早至10000多年前的稻谷遗存,研究发现,该遗址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生稻、籼稻、粳稻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就在同一年,考古学家还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再次证明大约在1.2万年前左右,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就开始了人工栽培稻的驯化和培育。后来,考古学家还在湖南澧水流域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水稻田遗址(距今大约6500年)。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5000年前有栽培稻遗存的新石器遗址已经超过80处,它们构成了一个栽培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完整的文化链条。

2011年,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心及其生物学系、华盛顿大学生物学系、斯坦福大学遗传学系、珀杜大学农学院的一批学者还从另一个角度——大规模基因重测序方面研究栽培稻的起源问题。他们通过对采自众多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的某些特定染色体上的630个基因片段进行重测序,以研究栽培稻的种系发生史。在研究中,使用了新的模型设计技术,其成果表明,基因序列数据证明粳稻和籼稻这两大栽培稻品种具有单一起源的特征,其起源地点就在中国的长江流域,起源的时间是近9000年前。

至此,考古学证据和基因学研究成果都证明了栽培稻的起源时间和地点。但是,考古学证据提供的年代似乎比基因学的证据要早几千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还有待研究。此外,起源于中国的栽培稻又是如何向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其他国家逐步传播的?世界范围内的稻作文化是如何不断发育并呈现出统一中的多样性的?这也是十分有趣的问题。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等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深入研究,但就考古学而言,稻作起源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还有不少缺环,今后,考古界同样应该为这些缺环的补充提供更多的证据。A

猜你喜欢
遗存考古学家考古学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古董鉴定
考古学家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考古学家手铲下的“巨石阵”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