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险辨识与控制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3-11-25 09:24任喜功
机械管理开发 2013年1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危险应急

任喜功

(吕梁市离石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山西 吕梁 033000)

0 引 言

随着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1];作为企业则必须掌握其原理及内涵。

1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2]。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企业的应急管理也在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引导下,由最初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发展到对事故灾难、自然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3]。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原则框架指导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加强,并成为继质量、环境及HSE等管理体系后,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2 风险辨识与控制

2.1 风险辨识

2.1.1 风险的定义

关于风险的定义,在不同的管理体系标准中都给出了不同的描述,但基本都与特定事件的危害因素、后果严重程度、发生频次三个因素有关。《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中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中的定义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定义为: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由此可见,若要研究应急管理必须首先从分析辨识入手,去分析应急管理研究的对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判定采取何种措施、利用哪些资源和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去响应和救援。通常用风险矩阵来描述风险的危害程度。见图1。

图1 风险矩阵模型图

2.1.2 风险层次的确定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风险的层次:危险源(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可接受风险水平(企业经济、应急救援能力);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实践);安全技术(本质安全技术、安全工程技术);法律约束。

2.1.3 风险辨识

对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的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1.4 风险辨识内容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企业作业过程中有哪些风险应该考虑;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风险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

2.1.5 风险辨识的原理

2.1.5.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对两者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

2.1.5.2 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根据企业生产场所、工艺、物料和设备设施的情况,可分为以下方面:1)火灾和爆炸;2)冲击和撞击;3)中毒窒息、触电;4)暴露于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比如毒害物料、粉尘、噪声、高热高湿、振动、辐射、低温等);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6)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7)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1.5.3 危害产生的原因

1)能量或者毒害物质的存在;2)危害因素失去控制。

导致危害因素失去控制主要有以下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缺陷。

2.1.5.4 危害产生的后果

1)人身伤亡;2)疾病;3)财产损失;4)作业环境破坏;5)水、空气、土壤及噪声污染;6)资源浪费或枯竭。

2.1.6 危险源及危害因素分类

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失效。

第一类危险源时事故发生的前提,决定了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必然条件,决定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 风险控制

2.2.1 风险控制定义

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把可能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带来难以承担的损失。

2.2.2 风险控制方法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2.2.2.1 风险回避

决策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的风险。这种方法简便宜行,经济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险回避的方法是一种最彻底的风险控制方法,因为它将损失出现的概率控制为零。但它不是积极的预防措施,而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手段。

2.2.2.2 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

2.2.2.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就是其中之一。

2.2.2.4 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也称为风险承担,是指企业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即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

2.2.3 风险控制措施

图2 风险辩识与控制程序

1)尽量采用风险危害程度低的工艺、技术、设备实施以及各种原辅材料,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2)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监控,配置各类安全设施和附件;3)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杜绝“三违”现象;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5)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足额提取安全生产相关费用。风险辨识与控制程序,如图2所示。

3 风险辨识与控制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企业应急管理的对象分析

企业应急管理的核心实质就是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实质——危害事件进行的。事故是事件的具体结果,可见,由传统的基于事故的安全管理[4],到现在基于风险的事件应急管理,是管理理念的升华和工作实践的进步。

3.1.1 事故管理

现实中,人们在谈论安全时更多关心和聚焦的往往是事故,这一做法和认识可以从命为安全管理,在强调事故责任追究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这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基本上都是把安全看成是对事故的管理。因为一般都会认为,不出事故(无危、无损)就是安全,出了事故就是不安全。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安全管理,是一种常见的、事故后采取安全措施的管理模式。实质上,这些都是对事故结果的管理,而不是对事故前因和过程的管理,基于这种管理的实践,与其说是在管“安全”,倒不如说是管“事故”更为恰当。

3.1.2 事件管理

基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安全被定义为“免除了不可接受风险的损害的状态”。安全的表现取决于事件的状态而不是事故。把事故和事件联系起来看,二者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事故有一个具体的结果(如伤害或损失),而事件则没有,但是环境稍有变化,就可能会演变为事故。对事件管理、处置的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有的被控制在一定的事态范围内不会发生事故,有的可能处置不当导致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可以在应急管理和传统的安全管理中找出明细区别,前者是对事件的管理,而后者是对事故的管理。因此针对事件的应急管理无论从主动性、科学性还是工作实践上,都比传统的针对事故的安全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代表了安全管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

3.2 风险辨识与评价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应急管理体系遵循PDCA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应急分为“预防、准备、相应、恢复”四个管理阶段,对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和演练以及相应应急物资的保障等。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物资保障都是建立在企业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风险辨识与控制工作是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4 结 论

从风险辨识与控制着手进行分析,如果事件管理不好,可以演变成事故或衍生出危机[5]。由此,我们可以把事件的管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事故的管理,也就是对确定的风险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规范性的措施,辅之以必要的监督和奖惩手段。第二类是对事件的管理,即对已知的风险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手段是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有针对性的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三类是对未知的风险进行管理,由于未知风险的不确定性,危害性也高,管理非常不易。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科学预测和强化预防管理。

[1]江宏伟.职业安全与健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标准研究中心.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30-34.

[3]刘景凯.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4]刘铁民.危机型突发事件应对与挑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8-12.

[5]邢娟娟.企业事故应急救援与预案编制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危险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喝水也会有危险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拥挤的危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