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一)审(认)定通过品种简介

2013-11-29 00:51
种子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白背飞虱飞虱叶枯病

水稻

株两优35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中早35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5 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7 d。株高89.0 cm,穗长18.5 cm,有效穗数22.0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11.9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6.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3.7%,长宽比2.5,垩白粒率95%,垩白度17.8%,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25.6%。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70.4 kg/667 m2,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7.2%;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为491.3 kg/667 m2,比株两优 819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80.9 kg/667 m2,比株两优 819增产6.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79.1 kg/667 m2,比株两优819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①3月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为15 kg/667 m2,培育壮秧。②秧龄25~30 d,栽插密度17 cm×20 cm,基本苗 8~10 万/667 m2。③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该品种茎秆较高,后期要注意防止施氮肥过量而倒伏。④移栽和抛秧时保持田间水层l~2 cm,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总苗数达到23万~25万/667 m2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水,灌浆期干湿壮籽,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断水过早。⑤强氯精浸种,防止恶苗病发生,重点防治稻瘟病、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省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H两优30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2

选育单位: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D9802S×R30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0 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2 d。株高82.2 cm,穗长19.1 cm,有效穗数22.0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17.5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4.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4%,长宽比3.4,垩白粒率17%,垩白度2.7%,胶稠度74 mm,直链淀粉含量21.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50.7 kg/667 m2,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2.7%;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为477.2 kg/667 m2,比株两优 819增产3.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63.9 kg/667 m2,比株两优 819增产3.0%。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41.6 kg/667 m2,比株两优819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①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壮秧;秧田播种量12.5 kg/667 m2。②4月底至5月初移栽,秧龄不超过30 d;栽植密度为13.3 cm×20.0 cm,每穴插2~3 粒谷苗,基本苗10万/667 m2。③施足基肥,施复合肥30~40 kg/667 m2、过磷酸钙30~40 kg/667 m2;早施分蘖肥,插后5~6 d,施尿素 8~10 kg/667 m2; 插后12~15 d,施氯化钾 8~10 kg/667 m2。④插秧后浅水促分蘖,25 d或苗数达30万/667 m2左右时晒田控苗,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⑤强氯精浸种消毒,苗期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蓟马,中后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和稻飞虱。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省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C两优华占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3

选育单位:湖南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815S×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2 d,比对照Ⅱ优838短0.7 d。株高 101.8 cm,穗长 23.0 cm,有效穗16.5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202.2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3.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一般,耐冷性弱;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9,垩白粒率18.0%,垩白度2.0%,胶稠度85 mm,直链淀粉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599.9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为605.8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602.9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4.8%。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19.0 kg/667 m2,比Ⅱ优838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①在长江上游稻区海拔800 m以下作中稻种植,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秧田播种量6 kg/667 m2,培育壮秧。②秧龄30 d左右,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株行距 13.3 cm×30.0 cm或16.7 cm×26.7 cm,每穴插两粒谷苗,基本苗8万/667 m2左右。③多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施复合肥 20~25 kg/667 m2、碳铵 20~30 kg/667 m2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配合施用;穗粒肥看苗情适施或不施。④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总苗数达到16万/667 m2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⑤该品种穗期耐冷性弱,纹枯病较重,应适时早播,及时防治纹枯病;注意防治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白背飞虱飞虱叶枯病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