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电影

2013-12-05 02:44杭东
电影画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艺术

杭东

从电影艺术到电影工业,发展的速度为何如此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电影的作用?如何选择于茫茫影海?

19世纪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了符合电影这一新科学观念的媒介语言。将科学应用于艺术,亦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由此,电影艺术真正步入萌芽期。

中国对西方电影的引介还算及时。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中国“左翼”电影第一人程步高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每天下学之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看西洋影戏,有来自俄国和法国的电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那时昂贵的门票,电影只是富有人家的享受内容之一。这样的局面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电影大规模放映才得以改变,从此,电影逐渐走入平常百姓家。

从文字书籍到视觉艺术,大众主流媒介比重的变迁,除了传统的知识精英们的尖锐反对,似乎没有在普通观众那里发生过多少抵抗心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为什么电影的大众接受程度那么高?从电影艺术到电影工业,发展的速度那么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电影的作用?应该在茫茫影海中如何选择?一位投身文化产业的温州商人,愿意用“钱多、人傻、速来”形容中国当下的电影工业,也许这是各国电影工业初期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权利通过自己的眼睛甄别优劣,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影世界。

埃德加·莫兰:电影的本质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教育部顾问,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著述。这种所谓大师的名头,对于读者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能佐证著述本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并不同时具备多门学科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却非易事。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莫兰的《电影或想象的人》,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更指向了对人的思考。

莫兰指出,“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不只是一种艺术媒介,它在表现我们生活理想的同时,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理想,并塑造出新的“桃花源”。

崔卫平:迷人的乡愁

在京城的影视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年轻导演皆以得到崔卫平的认可为至高荣誉。如果哪天有人说“崔老师都说是好电影,那它不会差”,我们不必惊讶,崔卫平已经在媒体与读者的认可中催化为中国电影评论的风向标。

与其他影评人更愿意从电影工业的技术层面解读电影有所不同,崔卫平从人性、心理、伦理、道德等角度对这些电影进行深度解读,细腻的感受,精准的行文,犀利的笔触,超出传统影评中的技术论与方法论层面。一位长期从事影视研究的大学教授曾经向本刊记者表露对崔卫平研究方法的微词,崔卫平的电影评论是主题批评,从文学中嫁接而来,并不能为市场派的电影人所接受。

不论崔卫平的评论角度与方法是否主流,至少她拥有自己的独立视角。香港著名战地记者张翠萍说“革命是一种乡愁”,电影又何尝不是。“作者在每部电影中寻找乡愁,在故事发生的每个地方寻找故乡,因为人就是她的家园。这朝向故土的一趟趟的返回,也更像是一次次历险,有着新的发现、新的地平线,有关自由、理想、美与善、人性的尊严和伤痛。”张铁志这样说崔卫平的电影评论集《迷人的谎言》。

在崔卫平的书中,那些在银幕上投射出的现实影像,被一一放大、剖析。电影中的语言所透露出的极权主义心理、琐碎之恶的现象、记忆与经验的建构,经过反复的思辨与盘诘,不仅在昭示着一种艺术与生活进行平行对话的可能性,也尝试从电影中构建愁绪安放的精神家园的可能性。

韩松落:为了报仇

《为了报仇看电影》是专栏作家韩松落的电影随笔集。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评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韩松落作为70后新生代的影评人代表,自然带着这个时代的理想与青春的触觉。廖伟棠说:“韩松落的文字敏感于七、八十年代朴素之美又不止于美,按耐不住的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那些锐利的悲伤,或是明净的怒火。”

为了报仇看电影,这样的书名也的确带着年轻的气息。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俗的世态报仇。一张影片宣传单上写着,下岗女工准备买耗子药与全家同归于尽,临时起意用这钱买了彩票,中了一千万。尽管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情节也落入俗套,但总有很多人愿意去相信。而书中所提到的香港邵氏功夫片,影片的精华都无一例外地是昔日受到追杀的人在得到高人指点之后,重出江湖,耍一番传奇的棍棒枪法,将那万恶的仇人踩在自己脚下。这些故事受到追捧和认可,皆因为它们都满足了观众内心的复仇渴望。

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最隐秘的心灵慰藉。《为了报仇看电影》中提到的所有电影与电视剧,总计约八百部。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却可以在电影里找寻结果。借助电影观察人生,窥探时事,与人生亲密接触,也是韩松落的写作初衷。

讲述伟大的电影

罗杰·伊伯特是全美最富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伟大的电影》是伊伯特的电影评论选集。

1999年,伊伯特在伊利诺伊大学创立“沧海遗珠电影节”(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之后的数年里,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

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真正的好电影实在不多,我们需要那些精彩的第二阅历丰富人生。

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其渊博深刻的电影学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通俗流畅的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100张珍贵剧照,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亦是中国观众不可多得的观影指南。 【责编/九月】

猜你喜欢
艺术
反“艺术”的艺术
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
纸的艺术
艺术足球
艺术足球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