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临床路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影响

2013-12-09 00:38仝琳琳罗晓燕吴丽娟
中外医疗 2013年35期
关键词:依从性血液病人

仝琳琳 罗晓燕 吴丽娟

江苏省宿迁市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

慢性肾衰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症。当慢性肾衰肾小球滤过度6~10 mL/min(肌酐>707 umol/L)并有尿毒症表现时即可进行血液透析[1]。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因病程长,并发症多,经济负担重,劳动力受损,透析穿刺的痛苦等而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往往忽视患者的心理状态或虽进行健康教育或心理护理,但存在系统性不强,缺乏规范性,因此达不到预期效果[12。为此该研究将临床路径运用到对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病人10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病人100例,入选标准:血肾球滤过率<6~10 mL/min,(血肌酐>707 umol/L),并有明显尿毒症临床表现的;年龄>18岁,持续透析1年以上,透析频率3次/周;无精神病,有一定理解能力,能配合心理护理的.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1~68,平均(41.2±11.6)岁,其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15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8例,高血压性肾病4例,梗阻性肾病1例,血液透析时间1~5年,平均(3.9±1.8)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8~69,平均(39.6±15.8)岁,其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3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性肾病4例,血液透析时间2~7年,平均(4.2±1.6)年。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健康教育、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全过程。采取一对一方式在患者每次透析时给予心理护理,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由有经验的专门进行心理护理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承担,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运用温柔的语言向患者自我介绍,接近与患者的距离,使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主要心理的问题。在第一周时间向患者介绍血液净化室的简单情况让患者熟悉治疗环境,发给病人相关教育材料,简单介绍患者病情。第2周运用心理护理原理,教会病人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方法[3]。向患者介绍血液透析的简单原理,介绍患者的饮食要点。第三周教会病人饮食方法,让病人知道慢性肾衰维持血液透析,优质低蛋白饮食,要控制每日蛋白摄入量在0.6~0.8 g/(kg·d)其中动物蛋白摄入要占一半左右,动物蛋白必须含氨基酸多,动物蛋白摄入有利于减少含氮废物,肾脏负担,要高热量饮食,可以防止营养不良,要控制入水量,减少透析期间的体重增加,以免水钠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加,导致左心衰,教会病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观察事项,常见并发症问题。第4~6 周运用心理疏导法,鼓励关心支持病人,调动病人战胜疾病信心,并教会病人内瘘紧急情况的护理。让病人了解治疗药物的特点及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让病人学会自测血压,并知道血压稳定对透析的好处。第7~12周运用心理护理使病人客观了解自己的境况,提高病人面对困难的能力,帮助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引导和帮助病人培养稳定的情绪,并协助病人落实饮食控制措施,落实药物治疗措施,落实病情观察方案。

1.3 观察指标

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zung 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 抑郁自评量表[4]对两组患者评分,对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包括知识了解、按时服药、饮食控制、心理状态、康复情况几方面)对比。

1.4 统计方法

该资料应用SPP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比较

心理护理前对照组焦虑自评分(55.61±4.21),抑郁自评分56.47±5.38);观察组焦虑自评分(54.56±5.26),抑郁自评分(57.29±4.24)。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87、0.692,P>0.05)。见表1。

表1 心理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分,(±s)]

表1 心理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分,(±s)]

组别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对照组观察组t P 55.61±4.21 54.56±5.26 0.687>0.05 56.47±5.38 57.29±4.24 0.692>0.05

2.2 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焦虑自评分(46.41±6.13),抑郁自评分(47.89±6.26);观察组焦虑自评分(23.67±7.38),抑郁自评分(32.15±7.06),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分,(±s)]

表2 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分,(±s)]

组别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对照组观察组t P 46.41±6.13 23.67±7.38 2.134<0.05 47.89±6.26 32.15±7.06 1.976<0.05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完全依从(58%),观察组完全依从(88%),治疗依从性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 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n(%)]

2.4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在知识了解、按时服药、饮食控制、心理状态、康复情况良好的分别为:对照组27例、28例、19例、9例、25例;观察组45例、42例、36例、34例、40例。观察组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的有效手段。但随着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原发病的折磨、并发症的出现,尿毒症病人往往因此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患者因为身体机能的逐渐丧失、昂贵的治疗费用、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和正常工作能力、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丧失。这作为强烈的长期持续存在的应激源,破坏了患者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以及透析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5]。如果这一应激过程强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能量过度消耗以及激素分泌紊乱,同时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6]。

心理护理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它不同于技术护理,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操作规程,而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心理护理也不像技术护理那样简单,而必须时刻启发、诱导,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去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帮助病人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和患者接触交谈是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患者受这样那样躯体疾病或者其他因素的的影响,而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失去信心。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证明,心理问题用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必须配合良好的心理护理,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是与病人沟通是一种细致复杂的工作。接触病人前,护理人员必须首先了解病史,以做到心中有数,既要熟悉病人的症状、诊断、治疗和护理要点,又要掌握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爱好、生活习惯和发病经过等。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症状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分别采取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接触方法,使病人乐于接受。在和病人接触中,首先要尊重其人格,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不能因为病人存在着某些缺陷而歧视,病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设法满足,对病人的不合理要求要处理得当,以取得病人的信任,达到进一步沟通,只有充分了解病人的个性特点,方可正确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交心谈心、鼓励开导等方法针对患者具体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方案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充分调动人体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针对焦虑不安问题予解释、支持、分析等训练,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教会患者放松方法(包括自我按摩、充足睡眠、合理休息),协助患者克服焦虑心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除心理负担。针对患者悲观消极情绪,予关心、支持、鼓励,使患者感觉到周围人的关心爱护,及时鼓励患者的进步,让患者战胜自我。针对患者寂寞孤独主动热情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消除患者寂寞孤独。针对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及时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该研究通过观察发现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性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康复。临床路径运用于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49-560.

[2]张云萍,薛小玲.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62-1064.

[3]周建南.实用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1.

[4]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2-46.

[5]岑琼,王俊俏,王永芬.2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86-188.

[6]WelchJL,AustinJK.Stressors,copinganddepressioninHaemodialysispatients[J].Journal ofAdvanced Nursing,2001,33(2):200-202.

猜你喜欢
依从性血液病人
谁是病人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