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体进程中体育科技进步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

2013-12-10 05:56董海军司虎克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董海军, 王 兴, 司虎克,倪 伟

(1.上海理工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200093;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3.上海体育学院 图书馆,上海200438)

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体育事业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我国体育工作今后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要求[1-2]。如何尽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进程可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应用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紧密结合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强体则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对体育科技进步、科技与体育关系方面的论述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作用与贡献的定量与实证研究很少。本文旨在定量研究2001—2008年体育科技进步对我国竞技体育所作的贡献份额,并对影响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我国实现“科技强体”,从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计算方法 为了对2001—2008年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与20世纪90年代笔者完成的研究结果作一定程度的纵向比较与分析,仍然采用相同的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见文献[3]),这样可以使2个不同时间段的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数据的选取表1~表3中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9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2.1 体育产出 体育产出是直接反映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选取2001—2008年每年我国的世界冠军总数、国际级运动健将总数、国家级运动健将总数作为体育产出的指标数据(表1)。

1.2.2 体育科技事业经费 选取2001—2008年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R&D)筹集的资金、体育科研课题中投入的经费,高校体育科研课题中投入的经费作为体育科技事业经费的指标数据(表2)。

表1 2001—2008年我国体育产出汇总人Table 1 Sport Output during 2001—2008 in China

表2 2001—2008年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经费汇总 万元Table 2 Funds Invested in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2001—2008 in China

1.2.3 体育科技人力选取2001—2008年 R&D投入的科技人员,体育科研课题中投入的科技人员,高校体育科研课题中投入的科技人员及体育系统中投入的科技人员作为体育科技人力的指标数据(表3)。

表3 2001—2008年我国体育科技人力汇总人Table 3 Persons Involved in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2001—2008 in China

1.3 计算步骤 首先,计算体育产出、体育科技经费和体育科技人力在2001—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通过计算基年和计算年各项指标值后,进一步计算各项指标在2001—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

其次,确定弹性系数(资金弹性系数α、人力弹性系数β)。根据体育产出、体育科技经费和体育科技人力的数据,建立了多元统计回归方程确定资金弹性系数和人力弹性系数。

再次,计算 2001—2008年的体育科技进步率(a)。将第1步测算出的体育产出年均增长率(y)、体育科技经费年均增长率(K)和体育科技人力年均增长率(I),以及第2步确定的资金弹性系数(α)、人力弹性系数(β)代入体育科技进步率计算公式中即可测算出2001—2008年的体育科技进步率。体育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为a=y-αK-βI。

最后,进一步计算2001—2008年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Ea)。将第3步测算出的体育科技进步率(a)与第1步测算出的体育产出年均增长率(y)代入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即可测算出2001—2008年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Ea=a/y。

2 体育科技进步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贡献

测算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影响的结果显示:2001—2008年我国体育产出年均增长率为19.21%,体育科技人力年均增长率为4.71%,体育科技事业经费年均增长率为12.95%,体育科技进步率为9.14%,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60%。我们在1998年完成的研究报告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991—1996年间我国的体育科技进步率为3.27%,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1.74%,体育产出年均增长率为15.02%[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2个阶段的体育科技进步率来看,1991—1996年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竞技体育中,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此阶段体育科技进步率相对较低(3.27%)。虽然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国体育健儿通过奋勇拼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此我们认为,在此阶段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仍然是间接的。到了2001—2008年,笔者发现体育科技进步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阶段体育科技进步率达到9.14%,是1991—1996年的近3倍。这反映了我国为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科技强体”目标,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科技攻关与服务所提供的各类科技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已达到空前水平,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虽然体育科技进步率在不同阶段所反映的变化特征各异,但是结合体育产出年均增长率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在1991—1996年和2001—2008年2个阶段中,体育产出增长率分别为15.02%和19.21%,相对应的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1.74%和47.60%。这给我们2点启示:一是我国在2001—2008年这个阶段的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比1991—1996年翻了 1倍多;二是2001—2008年阶段体育科技进步率占该阶段的体育产出增长率的比重较大,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体育科技进步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具有实质性的贡献。据此可以认为,2001—2008年阶段的体育科技进步率、贡献率以及体育产出增长率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反映了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更加紧密,为我国体育健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实现“科技奥运”奠定了重要基础。

3 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因素

3.1 体育产出的具体情况 体育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国家所取得的世界冠军、国际级运动健将和国家级运动健将的数量又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主要体育产出;因此,以我国在1年中所取得的世界冠军数、国际级运动健将数和国家级运动健将数的总量作为这1年中的总体育产出量。以下对2001—2008年我国所取得的体育产出的各项指标以及体育产出总指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001—2008年我国所取得的世界冠军数量变化的特点表现为:2002年比2001年有所增长,2003年却有所减少,2003—2006年又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的最高点为2006年取得的世界冠军141个,随后从2006—2008年又呈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其发展较不平稳,基本上呈波浪形发展趋势。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所取得的世界冠军数量正在逐渐增长。

2001—2008年国际级运动健将数量变化特点为:2001年与2002年相同,到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2003—2005年逐年下降,2006年又陡然上升,2007年有小幅度的下降后,在2008年又呈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

2001—2008年我国国家级运动健将数量变化特点为:除2002年和2005年所取得的国家级运动健将的数量与其前一年相比较低外,其余年份与其前一年相比均有所增加,且有些年份增加的数量较大。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01—2008年我国国家级运动健将数量呈上升趋势。

2001—2008年我国体育产出的总体情况变化特点为:总量由于受我国所取得的世界冠军数量、国际级运动健将数量和国家级运动健将数量的影响,其变化特点与我国国家级运动健将数量变化特点相似,即除2002年和2005年体育产出的数量与其前一年相比较低外,其余年份与其前一年相比均有所增加,且有些年份增加的数量较大(2004年和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01—2008年我国所取得的体育产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由于奥运会的重大影响,在奥运年我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比较重视,才使2004年和2008年的体育产出量相比其前后年份较高;在非奥运年时,我国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导致体育产出总量较低,尤其是在2个奥运年的中间年份2002年表现得最为明显。

虽然我们计算的2001—2008年体育产出增长率为19.21%,比1991—1996年间的体育产出增长率高4.19%,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大。我国仍需加快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产出的数量,提高体育产出增长率。

3.2 体育科技事业经费的投入情况 2001—2008年我国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筹款情况的变化特点为:2001—2004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4—2006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6—2008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大。

从2001—2008年我国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体育科研课题投入的经费来看,除2007—2008年投入的经费增长较多外,2001—2006年投入的经费均较少,且发展趋势较不平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特点。

2001—2008年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课题投入经费呈相对平稳的逐年增长趋势。

2001—2008年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经费投入情况是:由于受到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筹款和体育科研课题投入经费的影响,我国对体育科技事业经费的投入发展不平稳,增长幅度较小,甚至在2004、2005、2006年投入的经费比2003年投入的经费还要少。据测算,2001—2008年我国的体育科技事业经费年均增长率为 12.95%,比 1991—1996年的增长率低0.16%,这应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经费增长率较低可能是由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经费来源渠道较单一造成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资金的推动,很难实现科技与体育的结合。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科技存在投入偏低、力度不够、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由于科研经费匮乏,使得人才引进、仪器设备更新、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影响了科技队伍的稳定及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4]。我国要加大对体育科技事业经费的投入,彻底改变在科技拨款制度上存在的被动状况和不利局面,提高体育科技投资水平,就要在保证国家财政拨款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增加社会对体育科技事业经费的投入,形成财政拨款、企业赞助和金融机构贷款组成的体育科技投资3大支柱。同时,积极吸引民间和海外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体育科技投资体系。

3.3 体育科技人力的投入情况 2001—2008年我国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的科技人员和体育科研课题中投入的科技人员情况基本一致,其特点表现为:发展趋势较平稳,虽总体情况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的幅度不大。

2001—2008年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课题投入人员情况为:除2003、2005年与其相邻的前后2个年份相比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与其相邻的前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整体呈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的幅度不大。

2001—2008年我国体育系统中科技人员投入情况为:除在2001、2008年投入相对较多外,2002—2007年增长的幅度不大,且2005—2007年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

从体育科技人力的投入情况来看,2001—2008年间我国对体育科技人力的投入情况变化较复杂。在2003年其投入情况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虽然其总体发展情况呈增长的现象,但增长的幅度不大。2001—2008年体育科技人力年均增长率为4.71%,比1991—1996年年均增长率1.81%有所提高。

21世纪的体育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据最新统计,全国体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共25 086人,其中:博士285人,占1%;硕士1 325人,占5%。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学历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硕士以上者仅占26.6%,既懂得项目规律,又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仍比较缺乏。国家体育总局4家直属科教单位的科研人员为592人,其中:博士 87人,占 14.7%;硕士 159人,占26.9%;具备本科学历者224人,占37.6%;具备专科及以下学历者122人,占20.94%。可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了解运动科学规律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严重不足[5-9]。

综上,虽然我国在2001—2008年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比 1991—1996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21.74%提高到47.60%),但我国体育产出增长率不高,这并不是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应在增加体育科技事业经费和体育科技人力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体育科技人力学历结构,使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投入我国体育科技事业,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率和体育科技进步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贡献率。

[1] 胡锦涛.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3 - 02 - 2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 -09/29/content_10133226.htm

[2] 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3-01-09].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242/954516.html

[3] 课题组.科技进步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33 -37

[4]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新世纪体育改革发展之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205-209

[5] 蒋志学.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首届中国体育博士论坛上的主题报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 -5

[6] 肖林鹏.我国竞技体育科研发展现状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7(4):17 -19

[7] 李之俊.我国省级体育科研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体育科研,2004,30(2):21 -24

[8] 陈新键.科技与体育共生效应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99-100

[9]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J].体育科学,1997(1):2-6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